ZAKER新闻 | 湖北 2024-12-15
了不起的毕业论文01|重现同济实验楼,一份论文聆听师生两代“器官移植”心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践行教育家精神 传承医学家事业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师生对话

这是一次来自科学巅峰的有力回响

虚幻系统 +AR/AI 技术

让生命医学可感可触

中国器官移植学履越高山

三大难点,三路突破

一次永不止步的挑战

《了不起的毕业论文》

第一期之《生命重器》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器官移植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陈知水

再读先师夏穗生毕生心血

带你领略器官移植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展望

中国器官移植的开篇

1954 年急性肾衰竭的病人赫里克得到了来自双胞胎哥哥的一个肾脏,早晨 8 点,医生在病人身上划下第一刀。4 个小时后,历史即将被创造。

很难想象,现在距离世界上第一台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只过去了短短的 70 年,从想象到科学,从初探到成熟,仅仅只用了一代人。《130 次狗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分析》这篇论文的问世,成为了中国器官移植的开篇。中国器官移植学从此与世界比肩。

1978 年,陈知水的老师—— " 中国器官移植之父 " 夏穗生教授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了《130 次狗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分析》,震动了整个外科学界。

" 那个时候就在肝脏组织把病灶切掉,越切越多,越切越多。我说把它都切光了那怎么行呢?我的想法就是移植一个肝脏进去。-- 夏穗生 "

追溯 " 移植学 " 的华夏文明

出于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与向往,千百年前,远古人类对于 " 器官移植 " 就有了绮丽诡谲的想象。

" 剖胸探心,易而置之 ",《列子》这本书中 " 扁鹊换心 " 借喻 " 取长补短 " 的故事就是对器官移植的初探。

在中国神话中,女娲被描绘为人首蛇身的形象,蛇常常被用来象征繁荣、再生的力量,也正暗合了这门医学科学发展的本意。

夏穗生潜心钻研器官移植

" 自 1973 年 9 月到 1977 年 12 月,我们施行了狗的原位肝移植手术共 130 次 *。术式几经改进,使其定型。定型手术 98 次。术后 , 狗清醒,在短期存活期间能咬物、饮水,其中也有能站立、行走和奔跑者 21 条,为临床开展肝移植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130 次狗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分析》"

从远古神话,到今天的现实,人类的时间来到了 1963 年,美国施行了世界首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手术,患者仅存活了7天。

当时在中国,在同济医院,当翻阅过所有论文资料和报道后,夏穗生教授发现,可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他没有因此止步不前,而是选择摸索攻克!

通过技术复原,早已不复存在的同济医院实验楼赫然显现,这里正是当时做动物实验的地方。

一个直径约 70 厘米的小型消毒锅,是实验室里最先进的 " 家当 ";一个血压表,充当术后的 " 心电监护仪 ";没有抗排斥药物,就自己联系生物制品研究所实验和制作。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973 年9月5号,夏穗生教授和同事们实施了第一次狗的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

经历了各种堪称 " 离奇 " 的尝试,人类历史来到了 20 世纪初,此时,器官移植面临着三大难题。

器官吻合

移植器官一旦植入受者体内,必须立刻接通血管,以恢复供血,但这就需要一套不同于缝合一般组织的外科技术,这在当时是一大难题。

器官保存

切取的器官在常温下不过 1 小时就会死亡,不能用于移植。而要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完成移植手术是不可能的。设法保持器官的活性,各国也都一直在研究。

排斥反应

人体对外来组织器官会加以识别、控制、摧毁和消灭。这种生理免疫过程就是排斥反应,移植来的器官要想 " 落户 " 必须去除排异反应。

为了随时观测动物的术后反应,夏穗生和助手们日夜守候在动物身边,同吃同睡,新研制的抗排斥药物,夏穗生教授,都要 " 替狗试药 ",亲自替动物们先尝尝。

" 他们说这个药喝了不行的,你没有开刀也死掉了怎么办?当时我就说那我不怕,我就喝了。-- 夏穗生 "

就这样,历经 4 年多时间,开展 98 次手术、实施 130 次动物的原位肝移植术后,谜团终于被一一解开。肝移植手术关键技术终于被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1977 年底,夏穗生教授首次为一位肝癌晚期的女患者成功施行了肝移植手术。实现了令人振奋的跨越,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从无到有,就此起步。

器官移植的未来探索

选择器官移植,就是选择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尽管移植路上仍面临着伦理问题,器官不足,排斥反应等重重挑战,但陈知水坚信,这份千百年前就开始编织的渴望,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主任医师朱兰介绍,中国器官移植的未来探索主要在三个方面。

降低排斥反应

对于未来的探索,首先是 " 节流 ",就是延长单个移植器官的生存时间。通过开发有效又副作用小的新型免疫抑制剂,来减少新器官植入后的排异反应和长期使用的毒副作用,达到优化远期效果的目标。

培养异种移植

另一条探索思路,是 " 开源 ",扩大器官来源。用基因工程猪,提供器官实施异种移植,已越来越接近临床,但它仍旧有较长的研究之路。

细胞器官再造

" 开源 " 的另一条途径是器官再造,它的难度甚至比异种移植更大。目前的研究阶段是,利用多能干细胞分化,生长成细胞团和类器官。所有器官中肝脏最难,因为肝脏的生理功能最复杂。凝血因子是肝脏产生的,肝脏还有解毒排毒等其它功能。在动物体内长出人的器官,被称为 " 异种器官再造 ",也是具有希望的开源之路。

第八届中国移植运动会 ↑

如今,仅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已开展各种实体器官移植手术一万多例,成功率高达 95% 以上,每年帮 600 多位重症患者获得新生。

2019 年 4 月 16 日,95 岁的夏老辞世。而这位为了医学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生前签署了器官捐献的志愿书,他的角膜,帮助两位患者重见了光明,真正做到了 " 光的延续 "!致敬!

《了不起的毕业论文》是由同济医院和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第一季共 5 期。首次聚焦医学家的 " 毕业论文 ",首度运用虚幻系统 +AR/AI 技术,邀您一起见证中国医学的百年奋进。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