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女士家住老东门附近,她向贵阳市融媒问政平台反映,文昌阁对面的中山东路与文昌路十字路口处,出现几根石柱,就在盲道旁边,不知道这些石柱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为此,记者专门进行了了解。
附近居民杨女士:那个柱子,原来觉得很怪,它就突然出现在那个路面上,但现在这几天又加密了几棵,感觉上好像要阻止电瓶车往人行道上走,但是目测它是挡不住电瓶车的,我觉得这个柱子没啥用,而且在高峰期,我们带孩子上学的时候,还经常会把孩子绊倒。
带着杨女士的疑惑,记者看到文昌阁十字路口的其中一个路口连接斑马线的路面上连续设立了 10 个仿古建筑样式的石柱,每个石柱高约 50 公分,石柱之间的间距不等。记者也注意到,往甲秀楼方向有一条新修好的步道,宽约 50 公分。
随后,记者专门找到了柱子的设计施工单位——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设计分院。据介绍,原来这些柱子是贵阳市 " 一河一道一片 " 项目中 " 城垣步道 " 组成部分,是结合历史城墙线实际位置及城市地形、交通情况重连城垣环线的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单位负责人表示,这石柱的修建就是为了保护 " 城垣步道 "。
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设计分院负责人刘云飞:从我们最初开始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来挡非机动车的。
据了解,杨女士所说石柱子所在位置是在亨特商业圈、老东门、文昌阁历史古迹附近,这里非机动车流量非常大,经常有很多非机动车停放在人行道上。
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设计分院负责人刘云飞:非机动车不断地上来之后,也会对我们改造后的地面铺装产生破坏,在这个区域,最早之前还有很多三轮车在这里摆夜市摊,会对这一块产生影响。
为了消除这些影响,相关单位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决定用这种仿古建筑样式的石柱来阻挡一部分非机动车行驶到 " 城垣步道 " 上来。
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设计分院负责人刘云飞:按照规范设计标准,这样的一个路障,它的一个间隙是 300 到 500 之间,能挡一定的非机动车,同时,我们在无障碍的位置,也按照规范设计要求,这个间隙控制在 1.2 米到 1.8 米,能让无障碍轮椅车顺利通行。
" 城垣步道 " 作为连接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纽带,综合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全段施工沿线可以看到人行道路面、护栏、楼梯和地面井盖等均植入了贵阳老城 " 九门四阁 " 的元素符号和相关文化内容,塑造城市文旅新体验。
南明区城市更新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安明勇:现在处在第一段,已经完成了 90% 多,还差一点绿化,比如说栽种,因为这天气不太好,天气好了,我就马上完工了。
安明勇介绍,项目将于 12 月 30 日全面完工,建成后的 " 城垣步道 " 将成为连接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纽带,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漫步的好去处,更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形象魅力。目前项目建设给市民带来不便,还希望广大群众理解支持。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徐佳洁 熊心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