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7 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 " 感恩奋进,黄河之滨会更美 " ——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记者了解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省以产业绿色转型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奋力书写新时代 " 黄河故事 ",擦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底色。2023 年,我省沿黄 9 个市州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13.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6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由 12.4% 提高到 15.6%。
据介绍,在产业绿色转型方面,我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面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截至目前,黄河流域规上企业 2071 户,占全省 66.2%,比 2019 年增加 917 户,增长 79.5%;国家级绿色制造业载体 59 个,占全省 73%,比 2019 年增加 53 户;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76 个,占全省 72.4%;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549 个,占全省 79.33%,比 2019 年增加 391 户,增长 247%。清洁新能源产业不断壮大,已逐步形成全国新能源产业链条最完整、聚集效应最明显、辐射带动能力最强劲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全产业基地。截至今年 11 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超 6110.23 万千瓦,装机占比超 63.88%、居全国第二位。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 " 十三五 " 末下降 11.4%、14.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94% 以上。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新材料产业着力推动 " 原材料 " 向 " 新材料 " 转变,依托各类创新平台," 手撕镍 "、羰基镍、高纯铁等一批新产品实现产业化。新材料领域已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9 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28 家,智能工厂 2 家,数字化车间 5 家。生物医药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陇西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医药产业园区渐趋成熟,已形成了涵盖现代中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化学药以及生物医药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全产业体系。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基本建成,网间平均时延降幅达 83.7%,极大地提升了全省网间传输性能。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益稳步提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8%。今年 1 至 11 月,全省新能源发电量 746.51 亿千瓦时,占比达到 35.98%、居全国第二位。
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建设方面,2023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达到 20.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 0.69%,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 12.19%。累计培育各类技术创新平台 940 个,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21 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 4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346 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9 家,企业研究院 5 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 114 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8 家。全省生物疫苗及其制品临床批件数量达到 14 个、生物安全 P3 车间数量达到 4 个,动物血清产量、肉毒素产量、口蹄疫苗产量等多个重点产品和指标排行全国第一。
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在国内率先出台《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建成高标准农田 790 万亩。有效推动 " 节水增粮、节水增效 ",黄河流域每年推广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1450 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1011 万亩。2023 年全省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 4436 万亩,全产业链产值 5791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62%。牛存栏、出栏分别居全国第七、第八位,羊存栏、出栏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六位,高原夏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马铃薯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发布会上,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坚持把产业绿色转型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万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