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今年首次与 112 家博物馆合作重磅推出《文博日历》,这里既有耳熟能详的网红馆藏,还能看到尚未进入公众视野的镇馆之宝。其中,陕西共有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 5 家博物馆的 15 件馆藏文物入选《文博日历》。
1
新石器时代的 " 谜之微笑 "
"6000 多年前,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了这件人头壶,跨越历史长河,至今仍容颜清晰。" 这是央视《文博日历》中对珍藏在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红陶人头壶的一段描述。

▲红陶人头壶(资料图片)
红陶人头壶出土于商洛市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是 1953 年当地村民在修建公房时发现的,整件文物高 23 厘米,底径 6.3 厘米,壶体使用原始红陶烧制而成,可以看到脖颈以上的 " 人头 " 部分是由工匠手捏而成,其下的壶部分应该是用泥条盘筑法制成。人头部分与壶身浑然一体,人头似微微仰望,面部柔和,嘴角微翘,似乎在微微一笑。陶壶整体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鼻梁修长,头顶发型乍一看像目前流行的 " 羊毛卷 "。人头壶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而成,造型古拙、手法简练,艺术价值极高,是陶塑艺术的启蒙作品,也是仰韶文化的 " 活化石 "。
对于人头壶的造型和用处,众说纷纭。有人觉得它眉目清秀、脸孔稚朴,展现了当时人类童年的纯真,透着 " 谜之微笑 "," 笑得像个 6000 岁的孩子 ";有人认为它整体造型像是孕妇,壶身后背的断面扁圆形管道用于向壶内注水,眼睛和嘴巴构成出水口,当注水时," 泪水 " 从眼睛流出,表达了母亲含辛茹苦抚育孩子长大的艰辛。也有人推测这是盛酒的容器,因为人类酿酒的历史已有 8000 年之久,而这件文物距今有 6500 年左右,当时酒是特别珍贵和稀有的,所以盛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
2
青铜器里的 " 动物世界 "
记者梳理发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共有 6 件文物亮相央视《文博日历》,其中何尊、秦公镈、逨盘、逨盉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 明星 " 文物,象尊和西周鲤鱼尊则鲜为人知。

▲西周鲤鱼尊

▲西周象尊
象尊,1974 年出土于宝鸡市茹家庄墓地一号墓,时代为西周中期,整件铜尊形似一只肥硕丰满的大象,为酒器。其腹部中空,背上有方盖,与象身以铜环相连,使盖子可开启而不脱落。大象两个圆耳高高耸起,鼻子高扬,嘴巴微张,露出象牙,四足粗壮矮短,象尾自然下垂。器盖装饰卷体蛇纹,器身装饰凤鸟纹,以云雷纹衬地,纹饰布局极为巧妙奇特。这件象尊不仅造型独特,其设计也十分科学合理,工匠巧妙地利用象身体的各个部位,将上卷的象鼻设计成流,与腹腔相通,短小顽皮的象尾则恰好成为器物的鋬手。尤其是象鼻的设计极具科学性,象鼻的高度与象背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中间有圆孔,与体腔相通,这样即使尊内注满了液体也不会从象鼻溢出来,与现在的连通器原理恰好吻合。考古发现,在距今 3000 多年的黄河中下游平原,有着庞大的野象群分布。这件象尊出土于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再次印证了 3000 年前宝鸡一带气候湿润、温暖,确有大象生活过的痕迹,为研究气候的历史变迁提供了资料。
" 鱼很早就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半坡鱼纹是我们最熟知的例子。青铜器上有鱼纹出现并不普遍,像鲤鱼尊这样立体的鲤鱼造型是首次发现。" 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介绍,青铜鲤鱼尊也是一件盛酒器,腹内中空,酒水可从鱼背处带盖的长方形尊口注入,开启的鱼口可将酒水倒出。鱼腹下有双手捧腹作负重状的 4 个 " 大力士 ",表情夸张、生动有趣。
3
被公认为最漂亮的女俑
" 漂亮警告!我种草了她的汉服 ……" 作为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汉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以笑不露齿的 " 素颜系天花板 " 形象登上央视《文博日历》。

▲西汉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
" 鹅蛋脸、丹凤眼,樱桃小口,前额中分,挽髻颈后,肩下分出一缕,看似不经意,实则飘逸脱俗。"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讲解员告诉记者,1997 年,这件被公认为最漂亮的女俑出土于汉阳陵东区陪葬墓园中的周应墓,是国内目前表现汉代女子形象文物中保存最完整、姿态最优雅、妆容最精致、神情最美妙的一件。她身着素色三重曲裾深衣,系有褐色腰带,领口、袖口饰以朱红锦缘,这是当时上流社会最时尚的款式,有着浓厚的楚文化审美气息。
◆新闻链接◆
登上央视《文博日历》的陕西文物分别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珍藏的西周鲤鱼尊、逨盘、秦公镈、何尊、象尊、逨盉;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珍藏的西汉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鸳鸯莲瓣纹金碗、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西安半坡博物馆珍藏的人面网纹彩陶盆、人头壶;西安博物院珍藏的勾连云纹玉杯、彩绘小憩骑驼俑、鎏金走龙、三彩腾空马。

来源 / 三秦都市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