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01-06
13岁女孩发现岩壁上有“古怪痕迹”,多年后验明正身——恐龙脚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 亿多年前,一群肉食性恐龙游荡在湖边,留下了足迹。沧海桑田,大湖消失,曾经的恐龙乐园,变成了如今干旱的西北内陆。不过,这些足迹成为化石,完好保存下来。2025 年 1 月 6 日,甘肃农业大学李大庆教授,甘肃省博物馆李岩研究馆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学者宣布,甘肃省靖远县乌兰镇发现的斯氏跷脚龙足迹,是甘肃发现的、迄今保存最好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之一。

她与恐龙的缘分,在 13 岁时结下

近日,该研究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上。专家们确认了恐龙的种类,并且对其行为学特征进行研究,但他们并非这批恐龙足迹的最早发现者,发现者是一个古生物学的 " 门外汉 "。

王雪琴说起发现化石的过程,感慨这是 " 奇妙的缘分 "。2006 年,她还只有 13 岁,在家附近的岩壁上,发现了一些古怪的痕迹。" 当时我也不知道这是啥,但记在心里了,一直没忘掉。" 后来,她来到甘肃农业大学读书,毕业后在兰州的一家药企工作。无论她所学的专业,还是从事的工作,都与古生物学无关。

不过,王雪琴爱逛博物馆。" 我在甘肃农大读书时,在学校新建的认知馆里,看到了恐龙骨架化石。后来,我在甘肃省博物馆也看到各种各样的恐龙化石。" 直到 2019 年末,她回到老家时,忽然联想起小时候看到的 " 岩壁怪痕 ",与恐龙足部的形状很像。2020 年,她向当地文物局提供了照片。2023 年,论文的主要作者来到靖远县乌兰镇,对该处化石点开展研究。

专家发现,岩壁痕迹悬空在一人高的岩层底部,面积约 6.2 平方米。恐龙足迹都为三趾足迹,至少有 67 个,长度范围在 11-21 厘米。足迹没有保存第一趾和尾迹,第二趾与第四趾的趾间角较宽 …… 研究者根据这些特征,将其归入斯氏跷脚龙足迹,这些恐龙体长最大可达 2.5 米,臀高约为 0.6 米至 0.9 米,属于中型恐龙。

恐龙结成密集阵型,以抵御天敌捕食

这处恐龙足迹非常密集,这揭示出它们的一些行为学信息。

此次发现的足迹大小相近,还组成了 12 道行迹。其中部分行迹相互平行,行进方向相同。学者用异特龙的复原三维数据模拟后发现,这些恐龙以步行速度行进,前进时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集的阵型。

这阵型有多密?它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小于个体的身体宽度。这表明,斯氏跷脚龙可能具有群居行为。研究者推测,它们可能是为了抵御天敌捕食,才会挨得如此紧密,这是为了减少个体的警戒压力。

恐龙足迹中还有个 " 隐藏彩蛋 ":其中一头恐龙脚滑了一下,差点摔跤,这暴露出它足部 " 龙鳞 " 的排布特征。专家介绍,一些足迹存在横向拖痕,这表明恐龙行走时发生侧滑,但此后迅速恢复平衡。拖痕由密集的条纹组成,条纹的宽度平均为 0.7 毫米,间隔约 1 毫米,这代表恐龙脚底鳞片的宽度与间隔。

足迹化石如何形成?条件挺苛刻

此次发现足迹化石的地点,属于早白垩世河口群地层。在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层中发现大量足迹化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 " 足迹化石宝库 "。

为何我国西北地区的河口群地层藏着这么多动物足迹?如今干燥的大西北,当年并非如此。1 亿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植物茂盛、湖泊星罗棋布的宝地。" 如果恐龙是在干燥的陆地上行走,足迹很难保存下来。而在湖区周边平缓的泥滩上,恐龙行走的痕迹就有可能变成化石。" 李大庆介绍,当气候转旱时,湖中水位降低,湖边的恐龙足迹晾干硬化。当雨季来临,湖水再涨上来,淤泥将足迹埋藏起来,直到亿万年后,化石终于重见天日。通常,植食性恐龙的足迹化石更为常见,肉食性恐龙则较为稀少。这次发现的肉食恐龙足迹,数量多且保存清晰,非常难得。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是钟寅

(采访对象供图)

相关标签

博物馆 甘肃省 甘肃 乌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