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最火的中国城市,毫无疑问是哈尔滨。
无数外地游客凌晨三四点钟就裹着棉被顶着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门口排队的画面登上热搜。当地文旅部门也颇为 " 豪横 " 地表示:" 遇到问题找我们,保证不让任何小土豆受委屈!"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门口排队的游客
(图:网络)
然而打开著名的生活消费平台 " 小红书 ",你却会发现:哈尔滨似乎并没有媒体报道中的那么豪爽大气,反而到处充斥着 " 委屈 "。在搜索栏里输入 " 哈尔滨 ",点击最多的不是各种 " 推荐 " 和 " 攻略 ",反而全是 " 避雷 "。
而如果你试试在小红书里搜一下国内的其他热门旅游城市,会得出一个结论:全国根本没有一个城市能去,遍地都是需要 " 避 " 的 " 雷 "。
一
哈尔滨莫名其妙被 " 避雷 ",起源于有人在小红书上发贴,称她们 3 个女生有一天在哈尔滨的一家早餐店点了两个包子、一个烧饼、一碗豆腐脑,一共花了六块五。结果早餐店的老板嫌弃她们点的东西太少,居然就直接把她们赶了出去。
▲ " 避雷哈尔滨 " 的原贴(图:网络)
事件一发酵,立即引发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仗义执言。哈尔滨本地人更是群情激愤,怒斥这家店是在给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抹黑,要求有关部门严查。
舆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当地文旅局介入调查,结果真相令人大跌眼镜:原来是那 3 位 " 小土豆 " 不光点了包子、烧饼和豆腐脑,还去其他店打包了鸡架、油糕、羊杂汤等一大堆东西,慢慢腾腾一吃就是两个小时。早餐店小本经营,铺面有限,她们占了位置,后面等着的人就进不来,老板就好声好气提醒了一下,问她们能不能吃得快一点儿。
然后这三位就当场炸毛了,觉得自己受了冒犯,开始了一连串的神操作:先要求老板退钱,出去走了一圈后又回来接着闹腾,甚至还打了市长热线,哪怕老板本着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原则真就给她们退了钱,她们还不肯罢休,又把店家挂到了小红书上,强势艾特哈尔滨文旅局,要求店家拍视频道歉。
说实话,这样的吃相,就属实有点不好看了。
更离谱的是:类似的避雷贴,在小红书上可谓比比皆是。哈尔滨不是唯一需要 " 避雷 " 的城市,而 " 避雷 " 的原因,也是一个比一个抽象。
二
作为知名老牌旅游城市,西安是小红书上 " 避雷 " 的重灾区。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这么多避雷贴,肯定不排除有客观、切实指出了西安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只要反映的问题属实,哪怕措辞不是那么友善,咱也愿意老老实实立正挨打:不好意思给您添堵了,您提出的意见我们一定改进,敬请社会各界共同监督,欢迎您下次再来玩。
可是人家都避的是些什么 " 雷 " 呢?
我们随便点开一个," 西安简直太热了,天气预报报的 38 ℃,我看 58 ℃都差不多,晒死我了!避雷避雷!"
啊不是,那个老铁啊,这气温也不是我们说了算的啊。再说谁不知道西安夏天热啊,你非要 7 月份来,还非要在下午一两点的时候在大街上逛,这不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吗?不能怪到西安头上吧。
(图:网络)
" 去了大唐不夜城,结果发现人实在太多了,体验感极差,避雷!"
老铁啊,大唐不夜城啊,年年小长假黄金周都要上热搜的天字一号网红街区啊。就算做过最起码的攻略也该对人多有个心理准备吧?
" 去了陕博,哪有网上吹的那么神,跟上了一节历史课一样,无聊死了,避雷!"
老铁啊,且不说是不是所有人都觉得看陕博跟上历史课能划等号,关键这地方它本身就有一定的参观门槛啊。你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觉得无聊,但人家还有对历史课感兴趣的啊,总不能强迫别人接受你的意识形态吧?
还有吐槽西安停车太贵,从而得出西安需要 " 避雷 " 的结论的,结果点进去一看他停车的地方在钟楼附近。老铁啊,那是市中心啊,哪个城市的市中心不是寸土寸金的?哪个城市市中心停车不贵啊?
最绝的是就算体验感其实并不差,也一样要避雷:" 明明是工作日,为什么人还这么多?我很不爽,避雷!我没有恶意,西安人和水军别跟我杠,杠就是心虚。"
眼看着西安在小红书上已经成了俄乌战争前线遍布 " 雷区 " 的人设,西安人感到虎躯一震,无语凝噎。
三
这些五花八门的 " 避雷贴 ",其作者普遍都非常擅长调动情绪,一长串激昂煽情的口号喊下来,最后以一句掷地有声的 " 以后再不会来了 " 收尾,堪称荡气回肠、字句铿锵,陈琳、骆宾王这些专写檄文的老前辈看了估计都要直呼内行。
避雷贴大概可以分成三种档次,第一种内容以客观评价和诚恳建议为主,例如推荐值得一去的冷门景点和小众美食,避开宰客的黑景区和无良商家之类。这种才是正常的 " 避雷贴 "(或者说其实应该叫 " 攻略贴 " 才对),但现在几乎已经被各种劣币驱逐良币,难觅踪迹了;
▲正常的 " 避雷贴 "(图:网络)
第二种是缺乏常识的避雷贴,比如因为 " 人太多 " 而避雷大唐不夜城的、因为 " 不是正宗唐代建筑 " 避雷大唐芙蓉园的、因为 " 吃不到正宗肉夹馍 " 避雷回民街的 ...... 透着一种 " 枯水期去壶口结果没看到气势磅礴的大瀑布 " 的清澈的愚蠢。这类避雷贴因为实在太过逆天,所以响应者不多,甚至让人都懒得反击;
最危险的就是第三种。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 " 哈尔滨避雷 " 的贴子,就是单纯的情绪发泄,把一些鸡毛蒜皮小事掐头去尾发到网上,打着 " 避雷 " 的幌子,本质是无理取闹。而这类贴子是当下小红书的‘避雷贴 " 主力,没有心平气和、没有意见建议、没有常识理论,只是因为自身的某些(基本都是不合理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跑到网上胡搅蛮缠、重拳出击。偏偏就是这种无理取闹的贴子,最容易引发共情。
即使是同一个地点,也可以被以不同的方式来花式避雷。比如大唐不夜城,人太多要避雷、东西贵要避雷、没吃饱要避雷、工作人员没微笑服务要避雷 ...... 然后大家翻着这些几乎恨不得把西安踩到泥里翻不了身的 " 避雷 " 贴,一边看着随时人满为患的大唐不夜城,陷入了沉思。
避过来避过去,西安人自己都不乐意了:你们天天嚷嚷着避雷西安,西安还想避雷你们呢!
四
说实话,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在西安受了委屈,比如被野导游骗去了假的兵马俑,或者在某网红街区花了一百多块钱只吃了几根面条,那欢迎你发出来,我们帮你一起骂他们,不怕把事情闹大。因为这样做,只会让西安越来越好。
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只看得见西安做的不到位(其实多半是只有你觉得不到位)的地方而看不见西安的优点长处,甚至把别人对你的情分当成是本分,并且蹬鼻子上脸无休止地消费(典型案例就是去年年底的 " 大学生夜骑开封 "),那可就不免让人不快了。因为 " 我去的地方没伺候好我 ",所以就要 " 避雷 ",那我觉得全世界可能都没有你这种 " 人形避雷针 " 能待的地方。
(图:网络)
避雷不是真避雷,不是真的在诚心批评提意见,也不是在帮助其他没去过的人提供参考,仅仅是因为 " 我对这个地方不满意所以我要喷它 "。避雷 ×,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找一个输出口 √。
当然,不排除这些抽象的避雷贴中也有某些人搞 " 行为艺术 " 的成分在里面。但事实就是:这些避雷贴的流量点击都很高,评论区更是各种骂战,这就足够说明 " 避雷 " 已经变成了流量密码,也说明过于离谱的避雷贴是真的泛滥了。
我觉得,西安政府 " 本地人节假日尽量少出门,把热门的景区留给外地游客 " 的号召,真的可以缓行了 ......
来源 / 今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