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陕西新三板连发三笔收购。
12 月 12 日、24 日与 2025 年 1 月 1 日,来自广东、北京、湖北的三家 " 产业资本 " 相继以 388.5 万元、201.93 万元、390 万元收购了陕西新三板挂牌公司蓝岸科技、ST 领跑与维真视界," 借壳 " 意义明显。
如此密集动作背后,我们发现新三板或已成为当下企业上市的 " 另类选择 "。
01
均处基础层:三公司业务大幅缩水
按收购时间顺序认识一下三家标的企业。
首先是蓝岸科技,公司成立于 2012 年,于 2019 年挂牌新三板,主要从事移动 APP、VR 训练操作系统、VR 教育培训系统、游戏开发等应用软件产品开发以及游戏设计、网页 / 平面设计、公众号运营等技术服务,是西安第一家由众创空间孵化出的上市企业。
然后是 ST 领跑,公司成立于 2008 年,于 2016 年挂牌新三板,主营业务由最初的互联网传媒转向脑机接口业务,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心脑科学评判、预警和预防干预。2024 年 6 月因被出示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 " 戴帽 "。
最后是维真视界,公司成立于 2009 年,于 2017 年挂牌新三板,主要从事动漫内容创作和 IP 价值运营,衍生产品开发和授权以及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咨询,曾推出以兵马俑为原型的 " 秦亲宝贝 " 系列动漫、以热门游戏 dota 为背景的 3D 系列动画剧《倒不了的塔》,以及全省首部大型 3D 长篇剧集《仙黎谷》等产品。
而在沦为 " 壳资源 " 之前三家公司也曾尝试 " 自救 "。
例如 ST 领跑曾于 2024 年 5 月在江西、珠海、西安连续成立 3 家子公司以求拓展区域业务以及切入脑机接口领域;蓝岸科技则计划引入财务投资人,在加强公司资金实力的同时引入更多的市场资源和战略机遇。
我们为什么认为这三次收购都是 " 借壳 " 呢?
其一是业务 " 空心化 "。三家公司业务规模均不及高峰期零头,蓝岸科技营收由 2020 年的 2991 万元降至 2023 年的 313 万元;维真视界营收由 2016 年的 1600 万元降至 262 万元;ST 领跑业务更是处于基本停滞状态,营收由 2017 年高点的 8078 万元降至 2023 年的 50 万元。三家公司 ROE(加权)与 EPS 分别为 -37.46%、-3.82%、-208.25%(ST 领跑为 2022 年数据);-0.55、-0.01、-0.32。
其二是注入 " 新资产 "。据收购报告书显示,收购人对于三家挂牌公司均有引入新业务的打算。其中蓝岸科技计划引入收购人及其关联方业务资源或其他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业务;ST 领跑计划积极寻求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投资项目或资产并纳入公众公司,维真视界则计划拓展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化等相关领域。收购后三家公司的未来业务方向将与眼下业务具有明显差异。
可以看出的是,收购方显然看中了三家公司的 " 挂牌地位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标的公司均处于新三板基础层,蓝岸科技、ST 领跑、维真视界当前市值分别为 500 万元、343 万元、0 元,相对小型的企业规模对于收购方来说成本并不高。
02
外地资本盯上:收购方地处北粤鄂
是谁果断买下了这三家公司呢?
最先发布收购公告的蓝岸科技被新加坡籍老板蔡庆焕买走。交易对手坚成信息技术(东莞)公司以 1 元 / 股的价格受让公司实控人贾琪所持有的全部 385.5 万股,占总股本 77.1%,合计转让价款 388.5 万元。
蔡庆焕实控及主要关联企业 10 家,注册地分布在广东、香港及海外,主要从事电话线及电缆线加工、贸易以及投资等业务,其子 Chua Kaiping 还在马来西亚实控有一家从事半导体零部件制造的公司。
ST 领跑的收购方则大有来头。交易对手国智脑谷(北京)科技公司以 0.43 元 / 股的价格受让公司实控人韩东以及公司第二、三大股东姚浩锋和齐峰持有的全部 469.6 万股,占总股本 83.48%,合计转让价款 201.93 万元。
我们注意到,据收购公告显示,收购方实控人刘力曾任商务部综合司综合处处长、国家发改委物资储备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发改委中国粮食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副司长、中国言实出版社常务副总经理等职务,2021 年 " 下海 " 任职先声药业(02096),并于 2024 年 6 月创立国智脑谷。
国智脑谷与 ST 领跑当前业务方向接近,主要从事基于人工智能的脑机接口业务,虽然由于创立时间不足一年,公司鲜有公开信息发布,但在我们的观察中,其未来运作方向似乎已有迹可循。
就在发布收购公告的前几天,国智脑谷还于 2024 年 12 月 11 日收购了位于西安市的森悦电子科技公司,该公司已成立 9 年,经营范围由电子元器件转至人工智能,国智脑谷显然已将西安视为重要布局。
最近期的维真视界收购方为自然人栗永强。其以 0.2 元 / 股的价格受让公司实控人齐晓燕及持股平台 1980 万股,占总股本 99%,收购完成后齐晓燕保留公司 1% 股权,合计转让价格 390 万元。栗永强业务重心则在湖北省,其实控及关联企业 3 家,主要从事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控综合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蓝岸科技与 ST 领跑的收购过程中,收购方均采取了 " 长期观察 " 态度。国智脑谷自 2024 年 8 月起累计向 ST 领跑提供了 177.53 万元借款,同时三次买入公司股票,收购前累计持股 6.33%;坚成信息监事乔红则通过对外投资企业于 2024 年 9 月、10 月累计持有蓝岸科技 15 万股。
综合来看,三家收购方业务规模都不算大,且均有经营实体产业,获取 " 上市地位 " 具有战略意义。
03
上市独木桥?新三板陕企扎堆冲 A 股
这里大家可能会问,怎么新三板的 " 壳 " 也突然抢手起来了?
众所周知,A 股 IPO 呈现收紧趋势至今已有一年多,比起 2023 年 313 家新股发行,2024 年只实现了 100 家公司上市,整体数量断崖式下降。
就存量规模来看,截至 2024 年底沪深交易所分别拥有上市公司 2275 与 2848 家,而北交所存量公司只有 263 家,北交所俨然成为收紧常态下唯一具有 " 扩容空间 " 的市场。就上市敞口来看,截至 2024 年 11 月底不仅沪深交易所受理数量仅 3 家,不及北交所 34 家的零头,且近年来北交所受理企业的终止率明显低于其他板块,北交所似乎成为当下 " 上市首选地 "。
同时与其他板块不同的是,北交所设立目的就是解决新三板挂牌企业上市路径和方便专精特新挂牌上市融资,作为登陆北交所的必经之路,新三板还具有挂牌满一年即可进行北交所上市审核的直联机制。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又会问:印象中新三板门槛不高,企业为什么不直接挂牌呢?
事实上,如今的新三板也十分 " 卷 " 了。据大象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9 月,新三板申报排队企业共计 161 家,排队企业数量超越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的 90 家、134 家、100 家。同时排队序列中的企业质量也很高,其中 14 家企业近一年净利润超过亿元,46.58% 的企业净利润达到 5000 万以上。优中选优之中显然挂牌新三板也非易事。
那么,陕西新三板难道就成为了一个 " 壳资源 " 地吗?
答案当然不是,在资本市场优胜劣汰规律下,与其被动摘牌不如释放潜在能量。如 ST 领跑实际上也是在被国智脑谷收购的过程中为西安引入了高端产业。
而在我们的观察中,陕西新三板更多的是拥有大量优质公司。
截至目前,陕西新三板正在申报 IPO 的企业已达 10 家,计划北交所上市企业 6 家、上交所主板 1 家、深交所主板 1 家,其中博达软件、开源证券、石羊农科已进入通过审核、已问询、已受理状态。在更大的视野下,陕西目前挂牌的 118 家新三板公司中有 76 家均上榜省委金融办联合有关部门发布的 "2024 年陕西省级上市后备企业 " 名单,占比达到 64%,其中 A、B、C 档企业分别为 17、37、21 家。
在我们看来,新三板公司有所分化难以避免,但在以科技创新为锚点的陕西其无疑是一个 " 上市蓄水池 ",尤其是面对企业质量所证明的 " 板凳深度 ",我们相信陕西新三板公司只要具有资本意识,在长期稳健经营中必然会顺利登陆高层次资本市场。
来源 / 金融棒棒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