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影行业关于票价太贵的讨论一直在持续。日前,电影《" 骗骗 " 喜欢你》和《火锅艺术家》等影片宣布将 2D 版本最低结算价降至 19.9 元 / 人次的消息,让许多观众看见了低票价的曙光。那么,电影票价 " 打下来 " 了,观众还能回来吗?
票价重回 19.9 元时代?
近日,电影《" 骗骗 " 喜欢你》和《火锅艺术家》等影片宣布下调票价,将数字 2D 版本的最低结算价全国统一调整为 19.9 元 / 人次。这一举措被视为电影行业对高票价问题的积极回应,也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电影票价属于市场调节价,虽然销售价格由影院自行制定,但由于片方制定的最低发行价较高,导致近年来电影票价始终居高不下。
以《" 骗骗 " 喜欢你》为例,该片原本数字 2D 版发行票价为一线城市 40 元,二线及其他线票价 35 元,这也是绝大多数国产片过去几年的标准定价。而此次该片最低发行价的调整幅度几乎达到了原价的一半,在不含服务费的情况下,影院票价最低可以下调至 19.9 元。影迷纷纷表示:"19.9 元的电影票价终于回来了!"
2024 年 12 月 31 日,《" 骗骗 " 喜欢你》正式上映。元旦档过后,影片票价正式下调,据猫眼专业版数据,自 2025 年 1 月 2 日起,该片上座率连续三天上升,分别为 6.4%、7.0%、8.4%,排片占比也占据较高比重,吸引众多观众走进影院。
该片类型是喜剧,调低价格有利于降低下沉市场观众的观影成本,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进场。许多观众为之点赞,希望今后的电影可以随市定价,吸引更多愿意平价消费电影产品的观众。
尽管票价下调,但观众的反应却并不一致。有部分观众对票价下调持保留态度,他们说,虽然票价降低了,但影片的排片却大多安排在非黄金时段,且 19.9 元的票价往往对应的是视角不佳的位置,不少地理位置较好的影院票价依旧较高。
许多观众认为,电影发行方和影院可能通过降价来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但影片的质量和口碑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影片本身的质量不高,即使票价再低,也难以吸引观众的目光。
均价 42 元,电影票为啥越来越贵?
据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4 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已经连续 4 年票价超 40 元,2024 年平均票价回调 1%,与 2023 年基本持平,但平均票价也高达 42 元,2015 年电影平均票价为 35.2 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总票房以 425 亿元收官,与 2015 年相当,同比下降了 23%,观影总人次为 10 亿。而场均人次的下降更为显著,2015 年场均人次为 23.3;2024 年场均人次为 7.1。
记者观察到,在一线城市,票价的涨幅更为显著。2023 年,一线城市的电影平均票价达到了 49.7 元,而在热门档期如春节档,票价更是高达 52.3 元。早在 2022 年春节档,就被称为 " 最贵春节档 ",平均票价为 52.8 元。一些一线城市的票价甚至达到了三位数,引发观众的广泛吐槽。
电影票价的上涨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电影制作成本的增加导致发行价提高。随着 3D、IMAX 等特效技术的普及,电影制作成本显著增加,明星的高片酬、宣传发行费用的上升等也使得制作成本不断提高。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发行价上,从而导致票价的上涨。
另一方面,影院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影院需要不断更新设备,引进先进的放映技术和舒适的座椅,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影院还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压力,不断有新的电影院投入使用,导致放映场次增加,但观影人数并未成比例增加,使得影院不得不提高票价来维持运营。
票务平台的补贴减少也是票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 2015 年前后,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大票务平台推出了大量补贴,使得 9.9 元、19.9 元的电影票一度盛行。然而,随着市场格局的稳定,这些补贴逐渐减少,影院不得不自行承担更多的运营成本,从而导致票价上涨。
电影票价的上涨使得观众的观影体验受到影响。有观众反映,票价过高使得观影成为一种 " 奢侈消费 ",特别是对于经常观影的观众来说,票价的上涨增加了观影的经济负担。同时,一些观众也表示,票价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观影体验好,有时高票价换来的却是视角不佳的位置,这使得观众对票价上涨感到不满。
面对票价的上涨,观众的观影意愿受到影响。一些观众开始减少观影次数,转而选择其他娱乐方式。同时,一些观众也表示,他们会选择在网络平台上观看电影,而不是去电影院。这导致电影院的观影人数下降,影响了电影票房的收入。
无疑,电影票价的下调是一项积极举措。但想让观众重回影院,还需要降价与提升影片质量、加强宣传推广、优化排片安排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真正促进电影票房的增长,实现电影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丁梦莎 李艺蘅
(图源 网页截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