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在岁末的时候回望过去,在闪耀的时光长河中寻找启迪,《我的艺术清单》特别策划—— " 闪亮的日子 " 系列节目,就这样和您见面了。
这里有深耕法史立德树人的 " 人民教育家 "、有从医五十余载如一日的 " 人民医护工作者 "、有新中国第一批劳动模范、有坚毅勇敢的排雷英雄 …… 他们倾尽全力,将内心的温暖与希望,凝于生活的艺术。
2025,新年伊始,曙光初绽,我们愿带着这份珍贵的温暖,驱散料峭寒意,掀开闪亮篇章,也温暖你。
2022 年 7 月 27 日,戴着墨镜的杜富国在妻子王静的搀扶下,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授予的 " 八一勋章 "。他用自己残缺的手臂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我们看不见他的眼神,但谁都感受到了他的坚定与激动。
成为英雄
扫雷,是在与死神 " 掰手腕 ",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时间回溯到 2018 年 10 月 11 日,杜富国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排雷作业,面对一枚局部露出地面的加重手榴弹,他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对同组战友喊出 " 你退后,让我来 "。他小心翼翼地开始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手榴弹突然爆炸。巨大的冲击力将他掀翻在地,他身负重伤,永远的失去了双眼和双手。
当时他身上那件焦黑破烂的防护服现在就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这不是电影中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和平年代的一幕。
英雄的日常
彩云之南,阳光明媚,《我的艺术清单》来到了杜富国所在云南的部队驻地。一大早,经过多次手术和康复训练后的杜富国在战友简云的陪伴下,开始了一名排雷战士的日常,出操、吃饭、训练、开班会、参加各种活动,杜富国在这熟悉的环境中总是带着笑容。
除了力所能及的日常训练,杜富国还可以将毛笔绑在假肢上写字。他端端正正地写下了 " 未来可期 " 四个字,正当我们惊叹不已时,他却主动要求重写好几次,直到他自己认为满意。他看不见,但对一切事物都有极高的标准。写书法如此,康复训练如此,当年的排雷更是如此。
2015 年 6 月,他主动请缨征战雷场,进出雷场 1000 多次,和战友们一起排除爆炸物 2400 余枚。在和平年代,他主动选择从事着最危险的工作,排雷战士要穿上厚重的防护装备和特制的靴子,在深山老林中徒步摸索,对每个探测器报警的位置,他们需要像 " 考古 " 一样,趴在地上,一点点挖掘。
主持人朱迅体验了一番,面罩重得都抬不起头,穿上衣服躯干难以弯曲,整个人在非常笨重的情况下还要进行精细的操作,危险时刻笼罩,年代久远的各式炸弹随时可能爆炸,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这就是排雷战士最日常的工作状态。
与英雄同行
杜富国所在的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人人都是 " 杜富国 "。在一场官兵们排演的青春对话情景课《与英雄同行,我也成了英雄》中,战士们围坐一堂,沉浸式地演出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有自己的 " 昵称 " —— " 维和尖兵 " 冯俊," 刀锋勇者 " 刘泽锋," 雷场大厨 " 徐刚," 雷场坦克 " 丁先庆," 排爆勇士 " 董臣江," 优秀大学生士兵 " 雷州,还有牺牲的战友程俊辉,那是他们心头最痛的点。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历经磨炼的生死经历。
在他们的话题里," 牺牲 " 不是忌讳的词语,正当青春的他们会写好遗书,互相照顾父母,甚至 " 托孤 "。每当一片地区排雷完毕,他们会手拉手连成一排,迈着坚定的步伐踏过去。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安全静土,是排雷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郑重承诺。
在休息时,他们都是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也唱歌聊天上网,也盼着回家探亲,盼着父母安康,孩子健康成长。杜富国与爱人王静结婚不久便负伤,但妻子不离不弃,给予他最真挚的爱和温暖,陪着他和孩子视频聊天,听见孩子的欢声笑语,那是他的 " 小美满 "。
正如杜富国的歌声里所唱 " 没有谁天生英勇,风雨后才有彩虹 "!成为英雄不仅是他们理想信念,更是他们的用青春与生命换得的一份担当与殊荣。当我们在阳光下享受岁月静好时,别忘了那些在黑暗中负重前行的 " 杜富国 " 们。
来源 央视文艺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