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双安(图右)与著名作家徐岳老师(图左)
弘一法师曾言:" 缘分本来就稀薄寡淡,相伴一程,已是万分感激。"在与长安大学霍忠义教授、著名作家徐岳老师等人的交往中,我深切体悟到这份缘分的难能可贵。
2016 年的某一天,我如往常一般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哥哥的一篇习作《庙会》。这原本只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分享举动,却未曾料到,竟引起了长安大学文化艺术与传播学院霍忠义教授的关注与点赞。霍教授作为岐山老乡,凭借其敏锐的文学洞察力,瞬间察觉到这篇文章中蕴含的质朴与动人之处。
很快,霍教授与我取得了联系。他在言语之间,满是对哥哥文章的赞赏之情,并且表示有意将这篇习作推荐至西安岐山商会举办的 " 爱我岐山 " 征文活动。我代表哥哥向霍教授表达了深深的感谢。虽然最终哥哥的文章未能在此次征文中获奖,但这次经历无疑为哥哥的文章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更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与霍教授之间建立起了一段珍贵的联系。
2017 年元月 15 日,我接到了霍教授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霍教授的声音中满是兴奋。他告诉我,哥哥的《庙会》一文已被《岐商》内刊杂志收录,新刊也已出版,热情地邀请我前去领取。当天下午 2 点左右,我恰好路过长安大学,便想着顺道去取刊。可遗憾的是,当时霍教授正在授课,我未能如愿拿到杂志。
1 月 18 日,霍教授再次致电于我,热情丝毫不减。他不仅再次邀请我去领取杂志,还提及想要顺便拜访著名作家徐岳老师。徐岳老师同样是岐山人,身为国家一级作家,他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以及评论专集,在各类文学奖项中屡次斩获殊荣。此外,他还曾担任《延河》文学杂志主编一职,培养了众多岐山籍的文学人才。得知有机会拜访这样一位在文学领域颇具威望的大家,我的内心既激动又紧张。为了能让哥哥在文学创作方面获得更多的启发,同时也为了当面感谢霍教授的赏识与提携,我打电话邀约哥哥一同前往。
午后 2 点,我和哥哥准时驾车抵达长安大学东门。远远地,我们便看到霍教授身着淡黄夹克,围着深色围巾,整个人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和蔼的笑容。一路上,霍教授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徐老师的文学成就以及其独特的创作理念,这让我们对徐老师的敬意愈发深厚。哥哥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直处于摸索前行的状态,此时正急切地渴望获得新的思路与启发,因此,此次拜访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然而,行车途中却状况不断。哥哥对路况不太熟悉,霍教授也有些记不清具体的路线,车子在丰庆公园附近绕来绕去,徘徊了许久。好在霍教授为人幽默风趣,用各种笑话驱散了我们心中的焦虑与疲惫。在霍教授打电话向徐老师确认路线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徐老师住的小区。
我们来到楼上,霍教授按响门铃并敲门,然而屋内却没有任何回应。我们猜测徐老师可能下楼迎接去了。在等待的间隙,哥哥让我为他和霍教授拍了几张照片,要留作纪念。哥哥前半生一直忙碌不停,先是在农村务农,后来到城里开饭馆、经营小超市,从未涉足过文字工作。但在年至五十而知天命的时候,他却爱上了写作,并且凭借多篇描绘乡村生活的文章,被大家亲切地称为 " 乡土作家 "。又因为他的外貌和性格酷似著名作家贾平凹,所以还被亲朋好友戏称为 " 假平凹 "。
就在这时,电梯门缓缓打开,一位中等身材、头戴灰色太阳帽的老人精神矍铄地走了出来。他一眼便看到了霍教授,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一边说着 " 我下楼去迎接你们,你们却上来了 ",一边便快步迎上前来,与我们一一握手,热情地招呼我们赶快进屋,说屋里暖和,外面太冷。
走进徐老师的家,一股浓郁的年代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套老式的三居室,门窗、墙围全部采用的是黄色木纹板,散发着古朴的韵味。客厅里挂着一块写有 " 汗青之笔 " 烫金字样的黑色匾额,地上、餐厅的墙上以及柜子上都摆放着一些画作。初见此景,我不禁心生疑惑:这位在文学领域成就斐然的大作家,难道同时还是一位画家?
徐老师招呼我们坐下之后,亲自为我们沏茶。见我对那些画作饶有兴趣,徐老师笑着解释说,这些都是他近两三年的画作。每当写文章写累了,他就会转换一下方式,通过画画来放松自己。他所画的都是周公庙里的千年古树,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并且他还为此专门写过相关的文章。他满怀期待地表示,如果能够将这些画作集结成书,再配上相应的文字,那将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我仔细地端详着那些画作,乍一看,像是钢笔画,线条细腻,形象逼真,足见非一日之功。徐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主动介绍说,这些画作全部都是用中性笔完成的。这就更难能可贵了,我在初中的时候自学过素描,对绘画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深知用中性笔作画比用铅笔素描的难度大得多。中性笔绘画,落笔之后便无法更改,须谨小慎微,才能做到落笔不悔,不仅费时费力,还很容易伤神伤眼。想到这里,我对徐老师的毅力和才华更是钦佩不已。
在与徐老师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我深切地领略到了他的渊博学识、睿智思想以及谦逊态度。他对文学的见解深刻而独到,往往三言两语,便能驱散我心中的诸多困惑,为我照亮在文学道路上前行的方向。他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与心得,让我明白,文学创作并非是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是对生活的深度提炼以及情感的真挚抒发。创作者必须要用心去感受生活,让情感自然而然地流淌于笔端。当谈及家乡岐山时,徐老师的眼中满是热爱之情。他向我们讲述着周公故里的传奇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位作家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文化传承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他以笔为工具,将岐山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徐老师说,霍教授是他今天特意邀请过来的,同时还邀请了张宏斌老师,打算一起商量组稿出书的事情。他说之前出版的《周公景的风花雪月》一书在社会上的反响很不错,希望能够再出版一本类似的书籍。没过多久,张宏斌老师也到了。霍教授向我们介绍说,张宏斌老师是咱岐山的大才子,不仅医术精湛,在中医领域颇有建树,而且博闻强记,出口成章,文采飞扬。也正因如此,他还担任着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一职,时常与贾平凹进行交流切磋,见到他,就相当于见到了贾平凹。几位在文学和文化领域颇具声望的大家相聚一堂,他们引经据典,从文学创作的技巧与感悟,到人生哲理的探寻与思考,无所不谈。哥哥和我在一旁静静地聆听着,获益良多。
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晚,我们起身向徐老师告辞。徐老师坚持要送我们到小区门口。在返程的路上,霍教授鼓励哥哥要积极参加即将到来的征文活动,言语之间满是关心与期望。这次出行,我们收获满满,不仅拿到了刊载哥哥文章的杂志,还结识了德高望重的徐岳老师和才华横溢的张宏斌老师,更从他们的交流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启示。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令人始料未及。仅仅两年之后,我突然得知霍教授骤然离世的消息,这犹如晴天霹雳一般,让我深感天妒英才。我不由得回想起与霍教授相识的点点滴滴:他曾在新浪博客上给我留言,那些充满智慧和启发的文字,激励着我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通过微信、电话与我交流文学见解,每一次的交流都仿佛是一场思想的激烈碰撞,让我豁然开朗;他虽然文采飞扬,却毫无架子,总是那么亲切随和,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霍教授的突然离去,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要珍惜生活中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以及那些在文学道路上给予我们帮助和启发的人。
图文 / 武双安
编辑 / 周芝屹
【作者简介】
武双安,中国武术协会会员,陕西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新闻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搏击协会副主席,《中华武术在线》主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