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1-23
【今西安】今天腊月廿四,你家没烙几个饦饦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估计很多人都忍不住问一声 " 纳尼 "?用陕西话说,你在喔胡掰掰啥呢?明明昨个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们把祭灶爷的干粮饦饦都烙了,甚至还悄悄把炮都放了,灶爷吃了都上路去寻玉皇大帝述职去咧了,你现在说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得是昨黑了酒嚯多了,没赶上烙饦饦,害怕灶王爷不高兴,想在今儿黑了补上,想拉上些跟你一样的懒怂马大哈?

冤枉啊冤枉,我真的没有酒喝多,更不敢忘了灶王爷。民以食为天,草民可以不鸟玉皇大帝,可以不把如来佛祖当回事,却怎么也不敢在小年夜忘了巴结灶王爷这尊神仙。不就是烙几个饦饦馍吗,别说陕西女人会,绝大部分陕西男人应该也都会,不然,都不如会夹老鸹撒的鹿三。

快过年了不打诳语,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腊月二十四同样是小年。而且,可不是某些专家们千篇一律的只会说,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

这腊月二十四,可是货真价实的很多关中人的小年。

小年这东西,到底算不算个节日,我到现在都搞不清。

说它是吧,它跟春节啊元宵啊清明啊中秋啊这些传统节日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存在感仪式感姓名感感感微弱,甚至都不如腊八,而且,肯定和放假是不沾边的。想放假都没办法统一放,都是炎黄子孙,有人过腊月二十三,有人过腊月二十四。

说它不是吧,偏偏在人们的认知里,所谓的过年,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算起,到正月十五结束。并且从这一天开始,大家都不约而同自动切入农历模式,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刚认定为非遗的中国春节,都是从小年延续到元宵。小年小年,就是年已经来了,春节正式进入倒计时。

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专家们普遍的这个说法,自然不敢说不对,除去局部特殊情况,整体而言,的确如此。

但并非一直如此。

据说,全国各地的小年,本来就是腊月二十四那一天,至少在清朝乾隆之前都是如此。很多史籍对此都有明确记载,比如《清嘉录》上说:" 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 · 清宫遗闻》里面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后乾隆虽禅位于嘉庆,但直至嘉庆四年乾隆驾崩,嘉庆才真正掌握实权。爱新觉罗 · 颙琰大概是对爱新觉罗 · 弘历实在受得够够的,不但给老爹上了一个 " 高宗 " 的庙号,还把皇家传统的小年祭天,往前挪了一天。

自此之后,官家半强半制半推广,民间半推半就半跟风,京城所在的北方地区,便成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呢,天高皇帝远,官家推广的力度不咋地,民间认可的程度也不行,便继续坚守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从这个由头看,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才是 " 正统 "。不能因为腊月二十三更早一天,不能因为咱是北方人,咱就罔顾曾经,厚此二十三而薄彼二十四。

罔不罔顾不顾的,厚不厚薄不薄的,反正,包括陕西在内的今天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大部分人家,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但是,大部分不是绝大部分,更不是全部,还有很多北方地区北方人,依然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很多从秦岭淮河以南来到西安、来到北方的南方人自不必说,他们人虽然落脚到了北方,但坚持着老家的习惯,自然正常。

重点要说的,是咱陕西的很多原住民,一直也都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祭灶爷。

比如,我老家所在的那个小地方。

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如假包换的纯粹正宗关中县城,差不多一半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另一半人,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一个县城都能把小年一分为二,这其中,讲究就大了。

当地的人民群众,只管按祖辈传下来的时间按部就班,我好歹算是读了点书,就不谦虚地给总结一下其中的套藤吧,归结起来八个字——

主前客后,主三客四。

这里的 " 主 " 和 " 客 ",不能简单理解为主人和客人,而是一个村子里的主姓和旁姓。

以大家耳熟能详的《白鹿原》里的白鹿村为例,白是主姓,鹿是旁姓,哪怕鹿家再出达官显贵,族长一直都是白家人当。《白鹿原》貌似没有过小年祭灶的描写,如果有的话,那必然是白家二十三祭灶,鹿家二十四祭灶。

别问我咋知道的,因为我们村,我们邻村,邻村的邻村,乃至我们县的每个村,就是这样的。

而且,这个 " 主 " 和 " 客 ",还未必还是主姓占多数,旁姓占少数。我们这个自然村叫余家村,总共就两个姓氏,主姓自然是余,辅姓为陈。但整个村子将近二百户人家,陈姓至少占了三分之二,余姓只占三分之一。可是,依然是三分之一的余姓人家,在腊月二十三先祭灶入年,我们占多数的陈姓人家,要晚一天祭灶入年。

从这一点来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是强龙不压地头蛇,体现着谦恭礼让,客随主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人口在流动。

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只要不是地老天荒,时空的概念已经越来越不是什么概念。很多北方人去了南方,也有不少南方人来了北方,许多农村人也进了城。有人还在坚守着从小而来的属于自己的二十三或者二十四的小年,挺好的,有人则放弃了原来的二十三或者二十四随了大流,其实也没啥。不就是给灶王爷烙几个饦饦馍嘛,迟一天,早一天,都是烙,迟一天,早一天,都得过年,都能过年。

二十三过小年的北方人和二十四过小年的南方人结合,二十三过小年的城里人农村人和二十四过小年的城里人农村人结合,成为一个新家庭的也比比皆是,大概也有为了哪一天过小年闹矛盾的。想想其实何必呢?不就是给灶王爷烙几个饦饦馍嘛,迟一天,早一天,都是烙,迟一天,早一天,都得过年,都能过年。

来源 / 今西安

相关标签

乾隆 春节 陕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