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4 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洪山礼堂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 三农 " 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 2024 年 " 三农 " 工作,部署 2025 年重点任务,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为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回顾 2024
湖北交出亮眼 " 三农 " 答卷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等复杂严峻形势,湖北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 三农 " 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 " 三农 " 答卷。
一、两条底线守得更牢。
2024 年 9 月 4 日,武汉天兴洲 5000 多亩高粱已经成熟,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朱熙勇 摄)
① " 荆楚粮仓 " 作用更加彰显。粮食产量达到 557 亿斤,连续 12 年稳定在 500 亿斤以上。淡水产品、油菜籽、茶叶产量和生猪出栏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位,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②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常态化开展监测帮扶,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到 71.8%;扎实推进产业和就业帮扶,脱贫地区累计培育主导产业 144 个、特色产业帮扶基地 2.5 万个,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达到 218.5 万人。我省在国家考核评估中获得 " 八连好 "。
二、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
2024 年 12 月 28 日," 潜江龙虾 " 冬捕活动在潜江市后湖虾稻共作立体模式试验示范基地举行,全面展现冬虾养殖取得的成效,以及全省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任勇 黄璐 通讯员 杜少华 周瑞 摄)
①产业链建设成势见效。以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收近万亿元,农业上市企业达到 14 家。
②品牌强农战略深入实施。推进 " 虾十条 "" 米九条 " 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精心举办湖北农业博览会,建成运营湖北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开展湖北优质农产品进大湾区、进上海等系列推介活动,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美誉度明显提升。" 潜江龙虾 " 品牌价值 422 亿元,连续 6 年居全国行业榜首。" 江汉大米 " 获评 " 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 "。
③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做足 " 土特产 " 文章,培育产业多种业态,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2580 元、同比增长 6%。
三、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2024 年 11 月 4 日,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一片忙碌," 稻米造血 " 研发团队正在进行提取和分离纯化工作。(朱熙勇 摄)
①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强化。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洪山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引领发展,战略性科技力量加速汇聚,建成涉农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 10 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5 个。
②突破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解决一批农业 " 卡脖子 " 难题,取得高产高蛋白玉米、" 稻米造血 "、无肌间刺武昌鱼等一批突破性、标志性科技成果。
③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推进。开工建设南繁育种中心,建成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进一步夯实。
四、和美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2024 年 5 月 10 日,荆门市东宝区栗溪镇花屋场村乡村美景如画。(张鸿 通讯员 章春梅 程定金 摄)
①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一体推进农村厕所、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 90%,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53.8%,生活垃圾分类自然村覆盖率达到 45%。
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农村寄递物流、充电桩、5G 网络、四好农村路 " 四个全覆盖 "。
③公共服务扩面提质。80% 的中小学纳入教联体,农村 30 分钟医疗圈基本形成,2.6 万户农村特殊困难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农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锚定目标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 " 鱼米之乡 "
【四个建成】
2023 年 8 月 22 日,在武汉楚为生物公司的组织培养室内,科研助理王煜双正在观察组培瓶中甘蓝植株的生长情况。 (任勇 摄)
一是建成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
到 2030 年,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粮食总产量达到 570 亿斤以上。
二是建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区。
到 2030 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 3.3:1。
三是建成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
到 2030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7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80%。
四是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区。
到 2030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 万元,农村整洁有序,乡风更加文明。
【把握四个关系】
2024 年 5 月 29 日,在咸宁市通城县关刀镇乡村产业园亿彩新型材料车间,村民在加工、生产金属包装材料。(刘建平 摄)
一是把握好守住底线与加快发展的关系。
二是把握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关系。
三是把握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四是把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构建六大体系】
一是着力构建乡村富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4 年 10 月 28 日,仙桃张沟镇先锋村,黄鳝养殖户撑着小木船,穿梭在绿色网箱间劳作。不远处的先锋黄鳝贸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黄鳝交易市场之一,年交易额超过 6 亿元。(柯皓 通讯员 潘登 摄)
①延长产业链条。树立全产业链思维,持续深入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②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链主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形成 5 个以上 1000 亿元产业集群。
③擦亮农业品牌。叫响 " 虾、鳝、米、茶、藕、菇、橙、艾、鱼 " 等金字招牌,推动更多湖北农产品畅销全国、走向世界。
④丰富多种业态。顺应消费需求新变化,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认养农业、垂直农业等新业态。
二是着力构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2024 年 9 月 22 日,咸宁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155 亩高标准农田的金色稻谷率先开镰收割。(魏铼 摄)
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分区分类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
②持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一体布局城乡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农村水电路气网建设质量。实施农村公路提升工程 1 万公里,改善 100 万农村人口供水条件,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 99.92%,新增农村照明路灯 2 万盏。
③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开展 " 清洁家园 " 行动,推动生活污水和厕所粪污治理一体化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加强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
三是着力构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2024 年 6 月 10 日,在巴东县大支坪镇,蜿蜒的农村公路与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美不胜收。(焦国斌 摄)
①县城服务要 " 提标 "。要按照每个县市办好 1 所优质高中、建成 1 家三级医院、组建 1 个紧密型医共体、打造 1 所综合型养老机构的基本要求,制定完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做到既完善基本服务、又扩大特色服务、同时提供 " 增值 " 服务。
②县域服务要 " 均等 "。要着力推动人才、资源、管理和服务更多向农村、街道、社区延伸,切实增强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③基本服务要 " 托底 "。要聚焦 " 一老一小 " 等重点群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养老、就医、入学、就业等民生问题,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四是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4 年 10 月 10 日,在保康县医养中心,医务人员指导老人进行认知能力训练。(杨韬 张海燕 摄 )
①提升农村自治水平。加强村级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切实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能力,让村里的事村民自己商量着办。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动态调整事务清单,深化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②增强农村法治能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
③推进农村德治建设。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增加形式多样、接地气的乡村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农民改变陈规陋习,推动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五是着力构建乡村振兴动力体系,有效激发农村改革创新活力。
2024 年 8 月 5 日,保康县在龙坪镇川山村举行首批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发放仪式,川山村 62 户村民领到了证书。(陈泉霖 摄)
①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稳步深化农村承包地 " 三权 " 分置和宅基地改革,切实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 " 输血 " 和 " 造血 " 功能,推动土地等资源变资产。
②坚持向科技要潜力、要新质生产力。建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将武汉国家农业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成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将洪山实验室打造成种业科技 " 国之重器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利用。
六是着力构建组织保障体系,以坚强堡垒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2024 年 11 月 15 日,村民在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村参加独轮车搬瓜比赛。(周仕伟 摄)
①建强党组织。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②选好带头人。深入推进 " 头雁 " 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 " 两委 " 班子,加强驻村第一书记选派管理。
③锻造硬队伍。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历练,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培养一批新农人、土专家,激励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荆楚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