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春节,一场场别开生面的 " 村晚 " 正于广袤的乡村里 " 鼎沸 ",以无与伦比的人间烟火,呈燎原之势。
吉星 摄
以江苏为例,春节和元宵节期间,省级重点文化惠民活动近 400 项,而到了各地市,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 1400 项左右。其中," 村晚 " 一类的文艺演出令人瞩目,常演常新,场场爆满,点燃了这个时节尚冷冽的空气。年味,可以岁月静好,也可以山呼海啸。
吉星 摄
何等魔力,让 " 村晚 " 席卷全国各地的村落山野?何种机缘,使 " 下里巴人 " 的演出再次回潮、焕发新生?何以出圈,这里能否打开文化传统汇入时代潮流的密码?一声鸣锣开场,折射出新时代中国乡村的振兴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孕育着我们想要的答案。
【观察】
门票 " 秒罄 ",直播间 " 爆红 "
" 村晚 " 究竟多出圈?
临近春节,无锡梅村的小剧场里热火朝天," 茉莉花开 " 文艺直通车行动专场演出在此上演。节目编排用心,从二胡开场《战马奔腾》到民乐《姑苏行》、独唱《烟花易冷》,再到名家名段《红灯记》,已颇具成熟文艺晚会的既视感。
现场最令人难忘的,是观众的热情。" 我们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了一个推文,没想到 500 张门票一下子就秒完了!" 梅村街道宣传委员黄铭石第一反应是惊讶," 没想到大家热情这么高,当天观众坐得满满当当的,台下小朋友们还跟着一起唱,表演的艺术家们也很感动。"
与观众的热切相对的,是演员的付出。春节前夕,到处洋溢着假日氛围,可宿迁沭阳县淮海剧团依旧繁忙," 孤雁单飞贴天低,一翅东来一翅西 ",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传统古装戏《三拜堂》。沭阳县文化馆馆长汤晓云表示,春节期间,他们面临全县乡镇巡演的 " 大考 ",传统折子戏、青春版古装淮海戏、大型现代淮海戏及传统淮海戏都将轮番登场。
据悉,从正月初三到元宵节,将有 33 部古装淮海戏在沭阳县文化馆及 30 个乡镇(街道)全面铺开。而且,如 " 白玉兰奖 " 得主吴玲," 梅花奖 " 得主许亚玲、魏佳宁等一系列名角,都将投身 " 文化进万家 戏曲过大年 " 活动,陪广大戏迷欢度春节。
吉星 摄
线下 " 村晚 " 如火如荼,线上 " 村晚 " 亦不遑多让。大年初一,扬州江都区吴桥镇文化广场锣鼓喧天,一年一度的吴桥农民春晚在这里精彩上演。今年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网络平台全程直播,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点赞留言,为这场 " 云端 " 文化盛宴喝彩。
网民张先生是吴桥人,多年前离开家乡在外闯荡并在外地定居。当天,他无意间在网上刷到了 " 村晚 " 社火的直播间,一股思乡之情涌上心头,通过镜头,仿佛回到了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家乡。他随即给老家的老友们打来了电话," 这么多年了,还是那个味儿!"
【思考】
人 " 土 " 了,心却暖了
这才是 " 村晚 " 流量密码
若问 " 村晚 " 为什么能如此快速地 " 出圈 ",原因逃不过以下几点。首先要知道," 村晚 " 并不算新生的事物,一年到头,用一场盛大仪式尽情宴乐、祈愿来年,是古已有之的文化传统,《后汉书》讲 " 九宾散乐 ",说的就是这个。
吉星 摄
过去一段时间,城镇化快速发展,部分农村地区文化活力曾在一定程度上此消彼长,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对优质文艺演出资源是非常渴望的。近年来,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增长。" 村晚热 " 的回归更像是一种 " 本能 " 的呼唤,当有所为,且大有可为。
文艺资源不光优质,还要够 " 土 "。" 村晚 " 没有广阔的舞台、华丽的舞美,更不可能有人工智能、全息投影这样的 " 黑科技 ",取而代之,是塑料的、竹编的小板凳,永远也不可能有 " 对齐颗粒度 " 的掌声以及九腔十八调的喝彩和呐喊。可 " 土 " 就一定不好吗?
徐州沛县," 唢呐之乡 ",民间乐团曹家班的唢呐直播,几千人大过年追着 " 催更 ";无锡梅村," 二胡之乡 ",新春期间一曲气势磅礴的《赛马》,奏响了刚挂牌成立的梅里小剧场;宿迁沭阳," 淮海戏之乡 ",这里的专业、民营、业余淮海戏团体,一年到头要演 80 多部新创淮海戏作品;苏州北桥,全国首个乡镇级 " 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 ",常态化开展评弹表演,致力打造 " 季季有‘村晚’ "……
一场场看似 " 土味 " 的 " 村晚 ",尤其是搭乘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和短视频兴起的快车,展现出了各地不一样的风土以及质朴的魅力。
不仅如此," 土 " 也代表了一种温度,比起在艺术上 " 吹毛求疵 "," 村晚 " 看重的是氛围感,大家聚在一起,吃着、喝着、玩着、闹着,耳朵听的是 " 龙凤呈祥 ",手里捧的是 " 天官赐福 ",所图,无非放松身心,迎接来年的好光景。
目之所及,都是最新鲜的人世间、烟火气,纵然你平素接触了再多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也不可能不为这样的纯粹质朴所动。人 " 土 " 了,心却暖了,这可能才是 " 村晚 " 野火燎原的流量密码。
【启示】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村晚 " 亦是精神还乡的航标
上面的 " 土 ",也许就是孔子说的,礼乐最美好的样子,就在乡野农村。" 村超 "" 村 BA",再到如今的 " 村晚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一系列极具生命力的事物从乡野破土而出,它们一而再、再而三爆火的根源,也许就源自这句流传了千百年的话。
即使是大家评价艺术含量很高的央视春晚,何尝没有 " 村晚 " 的影子,那首大凉山孩子们唱的《玉盘》,正是极佳例子:极简的编曲,营造出上古先民乡野围着篝火起舞的感觉,极尽震撼。
如果说,热爱 " 村晚 ",是我们骨子里的文化传统,这其中少不了陶渊明的 " 基因 "。陶渊明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为乡野间的美好创造了一个专门的词汇——世外桃源。生活其中,自己的状态是 "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对待外人的方式是 " 设酒杀鸡作食 ",你不必为人际关系的复杂 " 心为形役 ",更不必为五斗米 " 惆怅独悲 "。
这种浪漫想象的影响持续到了我们当代人的身上,过完了一年,得意也好、失意也罢,看一场 " 村晚 " 心就安了、暖了。因为," 下里巴人 " 的汇演,藏着精神还乡的航标,闹闹哄哄的观众里,有着寻根文化的法门,心灵的安栖地不在别处,就在希望的田野。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王子扬
部分图片来自 " 茉莉花开 " 文艺直通车主办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