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糊 …… 这种学习当中的现象常常困扰着家长、学生和老师。结合教学实际,贵阳市花溪区教育培训研究中心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杨海莲由此提出了 " 节律式教学法 ",以应对新出现的教学挑战。
在贵阳市第三十四中学,记者看到了正在和老师、学生们沟通交流初中数学中 " 节律式教学 " 的杨海莲,她告诉记者," 节律式教学 " 顾名思义正如音乐有韵律一般,是让学生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数学学科教学新模式,其中心思想在于将 " 课堂的主动权 " 归还于学生,可追溯于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怀特海的教育节律思想。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分阶段教学,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够获得相应知识,同时又在不同阶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接触课堂,主动学习知识。从基础性知识,到拓展性知识,再到拔高性知识,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 节律式教学 " 旨在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学习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杨海莲介绍道," 节律式教学法 " 一大重要步骤就是制定学生的 " 前置探究任务单 ",采用该方法的老师将会对学生进行前期调研,了解每位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习方式,充分研究数学的本质,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确保所有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理解水平进入学习。同时,通过阅读、梳理和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获得不同的发展和成就感。尽管工作量会有所上升,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总体而言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此外,在每个分阶段教学后的 " 三大评估板块 " 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即老师评价、家长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在每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会以三者为主体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反思、改进、升级的效果,避免一意孤行和缺乏反馈导致的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出现。
" 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数学学习能力得以提升,掌握基本技能之后,从而理解数学的思维方式,最后通过自身的经验去解决问题。" 杨海莲称,学生在接受 " 节律式教学 " 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阅读思维、举例思维等,还能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借鉴来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自 2003 年贵阳市花溪区进入全国课改实验区开始逐渐探索教学模式转型的方向,到 2010 年正式提出 " 节律式教学 " 的概念,再到 2020 年初具模型,至今仍然在改进创新。二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如今已在贵州省六市(州)62 所农村学校推广应用并取得可观的成果,具体体现在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以花溪二中为例,杨海莲采用该方法试验的一个班级中考数学平均分达到了 135.4,充分体现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杨海莲称," 节律式教学 " 不单局限于数学学科本身,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同样也辐射到了其他学科,通过该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
归根到底," 节律式教学法 " 就是要求老师带领学生主动走向知识,通过探究数学的本质,和学生共同经历探究、发现、学习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乃至综合能力。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 代斌 / 统筹 陈亚 / 编审 崔林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