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档案局公布第一批陕西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授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组织申报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考古发掘记录档案》入选。这批档案产生于 1953 年至 1957 年配合城市建设抢救性清理发掘 3000 余座(处)墓葬、遗址的珍贵原始记录。
这批档案文献包含文物清理文字记录和图纸、拓片、照片以及相关工作报告、往来信函、工作日记等大量珍贵记录,具有多方面的文献档案意义。近年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对这批档案开展了系统性整理研究,使沉睡已久的考古发掘资料 " 重见天日 "。
▲部分考古发掘档案。(资料图片)
半坡遗址就是那个时候被发现的
"55 · 001 工地,位于西安市东郊十里铺高楼村,浐河西岸的长乐塬上 ……"" 宝 · 李(荣)工地,为宝鸡李家崖西北荣校工地 ……1954 年 5 月— 6 月对工程建设范围内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各类墓葬 40 余座 "" 渭 · 潼关吊桥杨家村工地,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工程而清理发掘 …… 考古发掘共有 7 座墓葬,时代均为东汉时期,是东汉太尉杨震家族墓地 "…… 这是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编著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研究》中,对重要考古发掘工地的记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 世纪 50 年代,为建设国家、恢复国民经济,陕西掀起了大规模城市基本建设和推进工业化进程。当时主要的城市建设区域有着丰富的地下遗址和墓葬,为了保护这些古代文化遗产,陕西省先后成立组建了 "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 西北工程地区文物清理工作队 " 配合基建,对各建设工地进行了突击调查,并对施工发现的遗址和墓葬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清理。清理发掘工作主要在西安市城郊区,以及咸阳、宝鸡等市区各建设工地,其中有西安市区东郊的西光厂、黄河厂、华山厂,以及龙首塬、洪庆塬、少陵塬等地 206 炮校、国棉四厂、国棉五厂、803 厂、897 厂等单位,涉及文化遗存数量较大。当时随工清理大小工地多达 300 个,抢救性清理发掘墓葬、遗址 3000 多座(处)。新石器时代的代表——半坡遗址就是随着西安灞桥火力发电厂的兴建,于 1953 年春被发现并开展抢救性发掘的。
亮相 " 全国基本建设工程出土文物展 "
1955 年,为了配合纺织城的建设,西北工程地区文物清理工作队对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 2 公里处的郭家滩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清理。历时一年整,考古人员在 "55 · 013 工地 " 调查发现墓葬 1000 余座,发掘清理了从西汉至近现代的墓葬,其中有发掘记录资料的墓葬 529 座。" 长 · 郭工地 " 经过考古发掘清理的墓葬从西汉到近现代均存在,其数量较多,但有发掘记录资料的墓葬仅有 260 座,在这 260 座墓葬中尤其以大、中型隋唐墓葬最具代表性。隋代存在时间较短,但隋代在许多领域有开创性的制度和文化,在唐代得以继承和发扬,在墓葬的礼制中也是如此。这批隋墓中最大的一座是姬威墓(姬威是隋太子杨勇的家臣),最具代表性。
另外,在几座隋墓中都发现有剥落的壁画。在唐墓中,有发掘记录的墓葬 185 座,其中出土有墓志的大、中型唐墓 18 座。"55 · 013 工地 " 和 " 长 · 郭工地 " 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同一个范围内,其中发现唐代墓葬近千座,为全国已发掘唐代墓葬之最,这些墓葬的发掘可作为唐墓分期及唐代文物断代的标本。
考古发掘档案记载,1953 年 4 月至 7 月,西北工程地区文物清理工作队配合基建,在咸阳的北原上底张湾共清理了墓葬 15 座,其中有北周墓 3 座,隋墓 2 座,唐墓 8 座,不能确定时代的墓葬 2 座。这些墓葬中出土有陶俑、墓志等器物,其中在有些墓葬中还发现有壁画痕迹,据墓志记载来看,这一地区的墓葬均为隋唐时期高等级墓葬。1954 年,在北京举办的 " 全国基本建设工程出土文物展 " 上,这批墓葬的部分出土文物进京参展。
让沉睡的考古发掘资料 " 重见天日 "
20 世纪 50 年代考古发掘文字资料一直作为重要档案,存放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档案室加以保护。2012 年至 2015 年,由该院研究员姜宝莲主持,郭明卿等项目组成员对其中 306 座重点墓葬进行研究性整理。由于发掘资料年代久远,整理资料的难度可想而知,不仅需要做大量核对、分类、分析、研究等繁杂工作,而且需要加倍的耐心、细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项目组经过 3 年的共同努力,于 2016 年出版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研究》。
此外,此次整理工作抢救了一大批考古发掘资料,填补了陕西省考古发掘史 20 世纪 50 年代考古发掘的许多空白,使沉睡已久的考古发掘资料 " 重见天日 "。
这批考古发掘资料所蕴含的大量考古、出土文物信息非常珍贵,内容有发掘记录、出土文物登记等文字记录;墓葬遗址分布、形制结构等考古绘图;墓志、铜镜、瓦当等文物拓片;工作报告,阶段总结往来文函;出土文物及考古工作场景等珍贵照片 …… 可以说,这是现存库房待保护研究相关文物唯一可靠的信息资源。同时,它也见证了西安城市的历史发展,对工业发展和布局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存这批珍贵档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开展了数字化保护与信息化管理工作。共计完成 302 个工地、3028 处文物遗迹的相关原始记录的保护整理;完成扫描、拍照、优化、压缩等存储处理,建成相关数据库;通过模块构建、栏目设计、功能拓展、条目著录等工作,共计著录各类条目 3 万多条,系统挂接和导入数据图片 98000 页(幅)。根据这批档案资料实际情况,在通用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相应研发,完成信息化管理平台框架构建,建成电子和纸质两套检索利用体系,有效保护资料载体的同时客观全面地存留原始信息,从而缓解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为今后研究利用提供良好的平台。
来源 / 三秦都市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