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汽车 02-12
中国车企放大招,智驾不再是高端车的特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驾驶作为汽车产业的全新变革力量,正重塑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汽车行业的格局。中国在这场全球智驾革命中,正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实现从技术突围到市场重构的蜕变。

技术进化论:中国智驾的三大跃迁

回溯到 2024 年,这一年堪称中国智能驾驶商业化的元年,具有里程碑意义。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新规的落地,犹如一声发令枪响,拉开了智能驾驶大规模商业化的序幕。深圳、上海等城市积极响应,率先发放完全无人驾驶牌照,开放测试道路超 3.2 万公里,搭建起庞大的测试网络,为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应用扫除了政策障碍。以上海为例,2024 年 7 月批准了首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允许企业在真实场景中验证 L4 级技术。真实道路上复杂的交通状况和不可预测因素,为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最真实的考验。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比亚迪、小鹏等车企迅速布局,推出符合法规的高阶智驾车型,推动行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开启规模化商用的新篇章。这不仅标志着企业技术实力的提升,更意味着整个行业发展阶段的重大跨越,对全球智能驾驶的发展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决心和行动力。

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路径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比亚迪作为全栈自研派的代表,凭借 " 天神之眼 " 系统,通过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将智能驾驶技术覆盖 7 万至 20 万元的车型,致力于在两年内实现全系智驾标配,让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者都能享受到智驾技术,为智能驾驶的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华为、Mobileye 等科技企业则引领生态共建派,为车企提供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华为乾崑智驾系统赋能深蓝、广汽等品牌,Mobileye 的 SuperVision 平台助力吉利、长城,实现高性价比智驾,促进了智能驾驶技术在不同车企间的广泛应用,推动整个行业生态的繁荣发展。

长安汽车的 " 北斗天枢 2.0" 计划是开放合作派的典型,联合芯片企业革新域控制器架构,成功降低硬件成本 30%,使智驾模块成本仅占整车 BOM 的 8%,为智驾技术的大规模普及提供了成本优势,让更多车型能够搭载智驾系统,加速了智驾技术在市场中的渗透。

2024 年特斯拉 FSD V12 的推送,掀起了 " 端到端 " 技术浪潮。这一技术通过大模型架构实现驾驶决策拟人化,为智能驾驶开辟了新方向。中国车企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小鹏 XNGP、蔚来 NAD 等系统纷纷跟进,借助大模型架构在驾驶决策上取得重大突破。与此同时," 纯视觉 " 路线异军突起,小鹏 P7 + 凭借算法优化,在无激光雷达的情况下达到主流智驾水平,引发行业对激光雷达在智驾系统中地位的重新思考,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朝着多元化、创新化方向发展,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车企竞速:从技术内卷到场景革命

车企之间的竞争也从单纯的技术比拼,逐渐演变为场景革命。比亚迪凭借规模化优势推动智驾普惠,其天神之眼系统整合三电系统,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探至 10 万元市场。2024 年底,比亚迪为仰望 U8、腾势 Z9GT 推送全国无图城市领航功能,实测接管率低于 1%,展示了其智驾技术的成熟度已跻身行业前列,这不仅提升了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智驾技术落地应用的标杆,加速了高阶智驾技术的普及进程。

长安启源 A07 以 15.8 万元的亲民售价标配 L2 + 级智驾系统,通过天枢 AI 算法在高速公路实现 99.3% 的接管成功率,并且在 APA 自动泊车和智能巡航等高频场景表现出色,形成 " 功能实用化→体验差异化→市场下沉化 " 的闭环,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为智驾技术在中低端市场的推广提供了成功范例,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在更广泛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小鹏、华为等新势力企业则通过 " 软件定义硬件 " 重构商业模式。小鹏 P7 + 的 " 点到点 " 智驾覆盖停车场到办公区全场景,订阅服务收入预计达硬件成本 3 倍,开拓了新的盈利模式。华为依托鸿蒙生态,将智驾与智能座舱、车联网无缝联动,打造 " 人 - 车 - 路 " 一体化体验,提升了用户的出行体验,为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引领行业向智能化、生态化方向转型升级。

渗透率跃升与市场分化

尽管中国智能驾驶发展迅速,但普及现状仍存在一些特点和问题。2024 年中国 L2 级智驾渗透率达 40%,L3 级车型进入量产阶段,但高阶智驾(如城市 NOA)渗透率不足 5%,价格成为核心瓶颈,30 万元以上车型占据 80% 的高阶智驾市场份额。不过,长安、比亚迪等车企的入局,正将高阶智驾技术拉入 15 万元主流区间,有望打破这一市场格局,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高阶智驾技术带来的便利,推动智能驾驶市场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拓展。

消费者认知也呈现出 " 体验分层 "。调研显示,60% 用户认为低阶智驾价值有限,高速 NOA、自动泊车等中阶功能成为购车决策关键,年轻用户对 " 拟人化驾驶 " 需求迫切。这促使车企从 " 功能堆砌 " 转向 " 场景优化 ",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智驾技术的发展,产业链也在经历 " 价值重构 "。智驾软硬件在整车价值中的占比从 12% 跃升至 28%,域控制器、线控底盘等核心部件催生新供应链巨头。德赛西威、地平线等企业通过中算力芯片支持车企降本,Mobileye 凭借 SuperVision 平台在中国市场实现 20 万辆部署量,成本较同类方案低 30%。这种产业链的重构,促进了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推动了整个智能驾驶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普惠化、全球化与 AI 革命

未来,智能驾驶将朝着普惠化、全球化与 AI 革命的方向发展。2025 年,激光雷达成本有望降至 2000 元以内,4D 毫米波雷达将普及至 10 万元车型,中阶智驾(L2+)将成为基础配置,高阶功能通过订阅制分层收费,形成 " 硬件预埋 + 软件盈利 " 新模式,让智能驾驶技术更加贴近大众消费者,加速智能驾驶的普及进程,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和舒适。

中国智驾企业正积极全球化,通过本土化策略渗透全球市场。知行科技在德国设立子公司适配欧盟法规,小鹏 NGP 完成德国高速路测,零跑与 Stellantis 合作目标 2025 年海外销量 10 万辆。中国智驾方案凭借复杂路况训练优势,可快速适配东南亚、欧洲等地交通环境,成为全球产业生态关键参与者,提升了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端到端大模型将推动智驾进入 " 类人驾驶 " 时代。比亚迪、蔚来通过数据闭环优化决策算法,目标 3 年内实现 L4 级量产;广汽、长安布局飞行汽车探索三维交通网络。同时,AI 数据中心与算力基建的完善,如超微电脑 NVIDIA Blackwell 平台的出现,将为智驾提供底层支撑。这一系列的发展将推动智能驾驶技术迈向更高的台阶,为未来出行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结语:智驾平权时代的中国答案

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正以 " 技术普惠 + 生态协同 " 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比亚迪的规模化降本、长安的场景化创新、小鹏的生态化反等,共同勾勒出 " 全民智驾 " 的路线图。未来,智驾能力将是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从 " 制造大国 " 迈向 " 科技强国 " 的关键引擎。在这场变革中,以用户价值为导向,平衡好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企业,才能在智能出行时代掌握主动权。正如 Mobileye 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Elie Luskin 所言:" 中国市场的独特性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智驾标准 ",中国汽车产业正以自身的实践和创新,为全球智能驾驶的发展贡献着独特的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华为 智能驾驶 中国车企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