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02-14
“哪吒”IP的华丽蜕变,离不开一代代江苏人的努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最近,哪吒这个 " 宇宙第一熊孩子 " 刷屏。票房破百亿后,这部《哪吒之魔童闹海》仍在不断创造历史,而今已超《复仇者联盟 2:奥创纪元》,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 16。可能很多网友不知道," 哪吒 " 这一经典 IP 之所以会成为如今的样子,离不开古往今来一代代江苏人的智慧和付出。

谈及哪吒,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脚踏风火轮,手拿乾坤圈,扎着两个小揪揪的萌娃。但你是否想过,任何一个流传至今的形象,都是经过了一再的加工和演化后而形成的。事实上,哪吒诞生之初,不仅不萌,反而 " 可怖 "。

哪吒的形象最早来源于佛学,梵文全名罗鸠婆,属于夜叉神。夜叉在世人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青面獠牙、发似朱砂的骇人模样,但他的 " 恐怖 " 还不止如此。据《释迦陀野仪轨》《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载,他不仅是 " 夜叉 ",还是 " 鬼王 ",凶悍至极。

要问这样一个 " 狠角色 ",怎么就成了如今的 " 熊孩子 ",其中少不了几位江苏人的努力。一位是《西游记》作者淮安人吴承恩,另一位是《封神演义》作者南京人许仲琳(还有一种说法是兴化人陆西星)。

吴承恩的西游世界中,哪吒以聪颖、精勇的孩童神仙的形象示人,六种神器、法力无边。他不再青面獠牙,而是 " 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 孙悟空见了还打趣:" 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

如果说,吴承恩颠覆了哪吒的外表,那么许仲琳改变的,就是哪吒的内在。在他的《封神演义》里,哪吒的来历变成了道家 " 灵珠子 ",他的任务是 " 辅佐姜子牙灭成汤 "。

以往的故事中 " 剔骨还父,剔肉还母 " 在人们眼里,多少有点 " 不孝 ",而许仲琳妙笔生花,使得哪吒此举,恰恰是为了 " 尽孝 " 而为。为救父母,万死不辞,因为这一神来之笔,哪吒才真正变成了有血有肉,收获了无数粉丝。

哪吒形象的演变,还在继续着。特别是戏剧、影视艺术的出现,使得哪吒这一神话人物,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变着。清代,宫廷戏《封神天榜》又把哪吒,演成了穿着采莲衣氅的小生。上世纪 20 年代,寄居南京的顾无为导演的《封神榜之哪吒闹海》出世。而后,中国电影史第一次大规模商业电影浪潮来袭,更是催着哪吒这一经典 IP,继续向前。

上世纪 60 年代,动画片《大闹天宫》里,哪吒是个圆圆胖胖,斜耷拉着三角眼的 " 年画娃娃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南京的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占据着重要的一页,他们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创始人、先驱者。而这部动画片正是出自万氏兄弟的手笔。

1979 年的《哪吒闹海》堪称动画电影史上的丰碑。这部片子里,哪吒又变成了梳着发髻,宁死不屈的少年英雄。其三位导演,严定宪、王树忱、徐景达,有两位都是江苏人。严定宪 1936 年 9 月出生于无锡,而生于 1934 年的徐景达,是苏州昆山人。

不管身处哪个时代,你的童年里必定会有一个 " 哪吒 ",不管 " 夜叉鬼王 "" 年画娃娃 ",还是 " 化着烟熏妆的熊孩子 ",因为他的故事成全了我们儿时的神往。那些三头六臂的法相里藏着永恒的少年心性:莲花重塑的肉身永远轻盈,风火轮滚动的轨迹永远炽热。每个时代的少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那场未完成的闹海传奇。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王子扬

(电影剧照)

相关标签

中国电影 哪吒 熊孩子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