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地市、区县(开发区)2024 年财报陆续披露。
镐京笔记注意到,陕西省一众开发区中,西咸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增速均位居前列,市场主体总量、增速等指标位列西安市各区县、开发区第 1,新增 " 五上 " 企业位列西安市第 2,同时 GDP 即将迈入 " 千亿俱乐部 "。
全面起势的数据表现无疑值得关注。
在中西部地区,千亿级是一座地级市的概念。达到这个规模之后,一二三产业将形成有效联动发展,且意味着人口和企业的规模聚集效应将加快释放,进而爆发出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
作为枢纽地带,西咸新区的提速,印证了一个逻辑:行政边界从不是增长的 " 天花板 ",而是改革的 " 试验田 "。所以,留意接下来的西咸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协作机制及人口、产业、空间等融合方面,或不乏惊喜。
01
经济缝合一体
两座城市的一体化,绝非简单的搭一座桥、通一条地铁,根基在于两市中间地带的崛起与蜕变。西咸自诞生之初,便是这宏大棋局中的关键落子。
推进西咸一体化的重大使命,从一开始就压在西咸的肩头。
2024 年,西咸用一串 " 逆周期 " 数据交出了成色十足的答卷。经济的澎湃活力,刺激创新要素加快互动流通,西咸的缝合功能、纽带功能充分凸显。
一是经济规模。2024 年西咸 GDP 挺进 900 亿量级,距离千亿门槛仅一步之遥。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从一组数据来看,2024 年西咸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4.3%、总量保持 1000 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2.1%、工业总产值达 923.3 亿元,增速均位列全市各开发区前列。
不断攀升的数字掀起一股经济发展的热潮,打破了西安与咸阳的地域壁垒,让资源、要素真正流动起来。
02
二是企业密度。截至 2024 年 12 月,西咸新区新登记市场主体 20.19 万户,占西安市新登记市场主体的 46.88%;累计达到 85.28 万户,同比增长 14.03%。市场主体总量、增速等指标位列西安市各区县、开发区第 1。
如此高密度的企业集群,就像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器,让技术不再局限于一隅,人才不再停留于本地,而是在不同区域间实现高效配置。
三是创新浓度。科创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创活力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2024 年西咸全年入库科小企业 6878 家、占全市 1/3,新增高企 2450 家、总量 4100 家,跑出加速度。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密度不断强化,创新浓度不断提升,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西安与咸阳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实现西咸一体化。
03
产业全链融合
稳健的经济基本盘背后,是产业的支撑。
从最初的发展蓝图来看,西咸的定位是承接两市主城区产业溢出项目—— 2024 年,西咸签约来自西安、咸阳两地的产业溢出工业项目 32 个,承接西安主城区转移企业 1391 户。
但西咸的产业叙事并非简单的 " 承接溢出 ",而是打造完成的上下游产业链,让两地资源实现深度互补。
仅以氢能产业链为例,西咸氢能企业数量占到全省 1/2、全市 2/3,并全力构建制、储、运、加、用等全产业链装备研发制造集群生态圈。去年西咸还围绕两市共建 8 条重点产业链。
产业链的构建是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反过来又促进了一体化的发展。
冬日夜晚,沣东新城云检科创园内的大楼依旧灯火通明,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氢易能源)在这里建成了 5000 平方米的全链条研发平台,涵盖储放氢催化剂、有机氢载体、储放氢装置等领域。
04
这个专注于储运氢技术的研究团队,源自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以方涛教授、王斌副研究员 10 余年研发成果为基础,成立短短 4 年时间,被多家资本持续看好。
如今在咸阳彬州,占地 34 亩的氢易能源工厂已全面铺开,将具备 2000 吨 / 年的有机氢载体及配套催化剂生产能力。
这种西安侧重研发,西咸孵化成长,咸阳落地成果转化生产线的产业布局模式,充分发挥了三地的资源优势,实现了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为推动西安 - 咸阳一体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
当然,西咸产业高地的价值还在不断凸显。
1 月 2 日,陕西省 2025 年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举行,此次开工的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传动系统及中试基地、中马食品产业园、空天产业研发制造基地等项目,涵盖先进制造、新材料、城建及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秦川机床、陕煤研究院等制造业项目,西安戏剧学院、西安理工学院、空军军医大学等高校资源也在西咸落地。
05
生活边界消融
与经济和产业一同缝合的,还有物理空间。
得益于西咸新区换挡提速,如今的规划图中,西安与咸阳的边界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破界重构的痕迹。
早先地铁线网穿透行政边界的基础上,西咸新区去年新建市政道路 50.5 公里,打通 14 条 " 断头路 ",预计 2025 年还将完成西兴高速改扩建、韩非路下穿工程,将两市通勤时间进一步压缩。
再列举一组 2024 年的数据:新开、恢复 53 条国际客运航线,新开 3 条国际全货运航线,货邮吞吐量超 29 万吨、增长 9.3%,客运吞吐量达 4700 万人次、增长 13.7%。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 16%,进出口总值增长 21.5%;机场三期 T5 航站楼顺利落成——西咸新区愈发成为区域一体化对外开放的高地。
当然,真正的融合,不止于物理层面。
06
要让一体化从规划文本渗透至市民生活肌理,必须从教育、医疗等领域入手。
就此而言,9 所新建学校、1.3 万个学位供给,打破了教育资源属地化管理的桎梏;5 座三级医院的建设布局,将辐射范围向咸阳延伸——这些民生资源的 " 穿透式 " 配置,让市民对 " 一体化 " 的感知,从抽象概念转为触手可及的温度。
制度创新则是这场融合的隐形推手之一。
眼下的西咸新区,诸如 " 极简极速 " 审批模式与 " 标准地 + 区域环评 " 机制,跨区域成果转化 " 揭榜挂帅 "、生态环境协同监管等 20 项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案例,构建起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 " 特区规则 "。
这种制度性开放,也推动着西安与咸阳从 " 空间缝合 " 迈向 " 功能耦合 " ——当西安地铁直通咸阳腹地,当秦汉馆的文物讲述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两市融合终将超越物理层面,挺进生产要素重组、治理体系重构、文化认同重塑的深度变革。
(图片来源:西咸新区)
来源 / 镐京笔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