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8 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贵州创新形式弘扬长征精神——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承》,聚焦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 " 红飘带 "。全文如下:
贵州创新形式弘扬长征精神——
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承
全息影像亮起,长征中的 " 无名英雄 " 与参观者 " 同行 ";机械帷幕矩阵展开,参观者重回遵义会议现场见证伟大转折;模拟寒流与机械传动装置配合,让 " 爬雪山、过草地 " 有了实感 …… 在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记者探访了弘扬长征精神的新探索。
静态展陈动起来
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国际机场旁,一座红色建筑宛如飘带,于天地间蜿蜒舒展。这是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科技体验馆——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也被形象地称作 " 红飘带 "。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
步入 " 红飘带 ",序厅名为 " 无名英雄 "。全息影像亮起,一个个红军战士的身影浮现眼前,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倾听他们的故事。
" 无数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胜利,他们大部分人都没留下名字,但每一位英雄都应该被记住,要有人讲出他们的故事。" 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亚西告诉记者,这也是设计展陈的初衷。
长征时,红军为贵州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随着人们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多元,传统红色文化展示形式如何与时俱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红飘带 " 总设计、总导演王志鸥介绍,"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赋能,打破时空界限,以沉浸式体验让长征精神‘活’起来,激发游客尤其是青少年的情感共鸣,让历史可感、可触、可参与。"
这种沉浸式体验有何不同?不同于传统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文物、展板等静态展陈红色历史," 红飘带 " 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以及空间定位和动作捕捉等技术,将长征历史转化为一个个动态场景。王志鸥介绍,游客不再是 " 置身事外 " 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从进入场馆开始,就随演员们在虚拟空间中 " 参与 " 长征。
伴随战士们的身影," 长征路 " 徐徐展开,蕴含科技与巧思的场景调动着感官,令参观者沉浸其中。
历史事件有了参与感
眼前雪山高耸,耳畔寒风呼啸;雪山上,是艰难前行的 " 红军战士 "。参观者踏上栈道,每一步都能感受到鞋底与地面摩擦的阻力,模拟的寒冷气流让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雪山。
" 为了提升互动深度,我们在技术上做了许多尝试。" 刘亚西介绍,当进入 " 砥砺征途 " 厅,游客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低温、强风、雪花与声光电共同搭配的特效,让人身临其境进入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步履维艰的雪山场景中。" 通过技术手段还原当时的环境,让游客真实感受到红军战士所面对的艰苦环境,进而对红军行军过程中的挑战有更直观的感受。" 刘亚西说。
如何让技术更好赋能?创作团队也碰到过技术 " 喧宾夺主 " 的问题。" 比如在‘血火洗礼’厅,我们曾通过场景式多维影像声场还原战场场景,但由于技术效果太过炫目导致游客注意力分散。" 刘亚西和团队经过思考,决定简化体验形式、设定演员带领游客进入场景当中,强化历史语境引导。刘亚西认为,在合适的时机发挥适度的效果,技术才能与演出内容相得益彰。
△游客体验《红飘带 · 多彩飞越》。
如何巧妙运用空间设计展开 " 长征路 "?" 红飘带 " 按照长征历史脉络,结合场馆建筑结构划分了不同的主题区域,通过人工智能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声场等科技手段,高度还原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的 " 遵义会议 " 展项中,场馆就利用机械帷幕矩阵,巧妙地构建出会议现场的空间布局。当观众走进这个区域,四周的帷幕缓缓拉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关键的历史时刻。
" 在内容编排上,我们结合历史资料和情景演绎,希望让参会人物在会议现场‘重现’,灯光聚焦在关键人物和讨论的内容上。" 刘亚西介绍。然而,在人物建模过程中,兼顾真实性与艺术性成了难题。团队联合高校专家收集分析了大量史料,并运用人工智能图像修复技术,对人物的面部特征、服饰细节等进行反复校准,最终实现高精度还原,让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确保文化内核不偏离
"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趋势。" 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启阳认为,科技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文化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但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坚守文化内核,平衡好 " 技术炫酷感 " 与 " 文化严肃性 " 之间的关系。
因此,创作团队建立了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邀请党史专家、文化学者对选取的元素和展示内容进行把关。
△《红飘带 · 伟大远征》演出现场。
湘江战役的浴血奋战、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爬雪山过草地的万般艰险 …… 一条条生动鲜活的故事线被精心构建出来。" 故事线并非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深度挖掘长征途中那些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从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到军民鱼水情深的温暖瞬间,这些都细腻地编织其中。" 柳启阳介绍。
科技手段有效拉近了年轻游客与红色历史的距离。" ‘红飘带’游客以年轻人及学生为主,仅 2024 年就接待学生超 20 万人次,占到当年观演游客总人数的 30%。" 柳启阳介绍。
自 2023 年 10 月运营以来," 红飘带 " 接待省内外游客超 120 万人次、观演游客超 90 万人次,收获不少好评,彰显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吸引力。" ‘红飘带’注重参与感与情感连接,为红色旅游注入活力,有效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柳启阳说。
来源 人民日报(图片来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