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通讯社 02-18
“自动驾驶隐形冠军”Momenta:一个“孤勇者”的突围样本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4 年,中国自动驾驶行业迎来 IPO 大年。

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昔日明星公司纷纷冲击二级市场,而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成立 8 年、融资超 12 亿美元的 Momenta ——如今,其市场份额已达到 60.1%,远超华为智驾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家由清华学霸曹旭东创立的公司,既非纯 L4 技术流,也非传统 Tier 1 供应商,却在量产与高阶智驾的夹缝中走出了一条独特路径。

从商用车 DMS 到乘用车 NOA,从纯算法方案到域控硬件布局,Momenta 的成长史几乎是一部中国智驾产业的 " 进化简史 "。在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主机厂自研大潮汹涌的当下,它的选择与困境,折射出整个赛道的生存法则。

量产数据驱动:

一场 " 双飞轮 " 的豪赌

2018 年,当同行们还在为 L4 Robotaxi 烧钱时,Momenta 已悄然转向商用车后装市场。

凭借驾驶员监控系统(简称 DMS)和基础辅助驾驶功能,公司每年营收达数千万元,这在当时几乎是个奇迹。" 活下去 " 的务实策略,让 Momenta 避开了第一轮泡沫破裂的冲击。

但 Momenta 创始人曹旭东很快发现,商用车的数据无法直接赋能乘用车。

商用车设备的低精度传感器、非标准化安装,导致数据质量远低于前装要求。更致命的是,商用车场景封闭单一,难以覆盖乘用车复杂的城市道路长尾问题。

转折点出现在 2021 年。

Momenta 提出 " 双飞轮 " 战略:通过乘用车量产项目获取海量数据,反哺 L4 技术迭代;同时以 L4 能力提升量产算法壁垒。

这一逻辑看似完美,实则充满风险——它要求公司必须在量产落地与高阶研发之间找到精准平衡。

此时,上汽成了关键推手。

2021 年,上汽向 Momenta 投资超 10 亿美元,并将智己品牌的首发智驾系统交给其开发。

彼时,特斯拉 FSD 已初步验证 " 数据驱动 " 的可行性,而上汽急需一款能对标的产品确立高端形象。双方一拍即合:Momenta 获得宝贵的量产练兵场,上汽则借力补齐智驾短板。

然而,数据积累并非坦途。

智己 L7 上市后,NOA 功能迭代速度不及预期,用户体验与华为、小鹏等存在差距。许多行业内人士在当时都认为:"Momenta 的算法更依赖规则驱动,而华为已转向端到端大模型,这让数据利用效率拉开差距。"

即便如此,智己项目仍为 Momenta 带来超 20 万辆车的数据沉淀,成为其冲击其他主机厂的 " 敲门砖 "。

真正的考验在于规模化。

曹旭东曾测算,智驾软件需覆盖 400 万辆车型才能盈利,而 Momenta 目前定点车型销量合计不足百万。更残酷的是,主机厂为控制成本,将开发费压到极限。例如,Momenta 在前期投入约 500 万元,但主机厂仅支付 180 万元,剩余缺口需靠后期销量分成填补。一旦车型滞销,亏损即成定局。

可见," 双飞轮 " 的本质是一场豪赌:用短期利润换数据规模,再以数据优势构建长期壁垒,当下的 Momenta,仍在寻找第二个 " 上汽 "。

主机厂深度绑定:

一场危险的权力游戏

Momenta 的崛起,离不开与主机厂的深度绑定。

从早期的上汽、广汽,到近年的一汽、丰田,其客户名单几乎囊括主流车企,但这种合作模式,正面临双重挑战。

一是主机厂的 " 吸星大法 "。

2023 年,比亚迪投资大疆车载 5 亿元,蔚来全栈自研 NOP+,理想引入轻舟智航作二供……头部车企纷纷将智驾纳入核心能力圈。没错,主机厂现在对供应商的态度是‘既要又要’——既要你的技术,又不想让你赚到钱。

Momenta 的处境尤为微妙。

尽管手握多家定点,但合作车型多属 " 试水 " 性质,而非走量主力。以比亚迪为例,其畅销车型的域控硬件和算法均由弗迪科技自研,Momenta 仅参与腾势等高端线开发。这种 " 边缘化 " 合作,导致数据质量和商业回报大打折扣。

二是话语权的此消彼长。

2022 年,Momenta 在与禾多科技的广汽项目竞标中胜出,但条款极为苛刻:广汽要求 Momenta 开放部分源代码,并接受销量对赌。

类似案例已成行业常态。曹旭东感叹道:" 现在不是方案商选主机厂,而是主机厂用‘养蛊’模式逼方案商内卷。"

即便如此,绑定大厂仍是 Momenta 的最优解。

2023 年,Momenta 与奔驰达成合作,后者将采用 Momenta 算法优化 L3 系统。

跨国车企的谨慎与高付费意愿,为 Momenta 提供了难得的利润空间。但隐患同样存在:奔驰自研团队已超千人,Momenta 的角色更接近 " 技术外援 ",随时可能被替换。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商业模式的脆弱性。纯算法方案商的毛利率普遍低于 20%,而域控硬件厂商德赛西威的毛利率可达 25% 以上。

Momenta 近年虽补强硬件能力,但域控市场已被德赛、华为、大疆等瓜分,新玩家突围难度极大。一位供应商透露:"Momenta 的硬件团队仅几十人,主要做设计外包,核心生产仍依赖代工厂。"

这场 " 权力游戏 " 中,Momenta 的筹码是数据规模和工程化经验,而主机厂的底牌是销量与资本。双方既相互依存,又暗藏博弈,任何一方失衡都可能让合作崩盘。

软硬一体突围:

芯片阳谋与资本焦虑

2023 年底,Momenta 悄然成立芯片子公司 " 新芯航途 ",由 90 后高管李俊挂帅。这家公司承载着 Momenta 的终极野心,以自研芯片打通软硬一体化的 " 任督二脉 "。

逻辑并不复杂。地平线的崛起已验证 " 芯片 + 算法 " 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定制化芯片提升算法效率,再以算法优势绑定客户,形成生态闭环。

Momenta 的路径与之相似——开发算力 80TOPS 的中端芯片,瞄准 20 万 -30 万元主流车型,既避开英伟达 Orin 的高成本压力,又能满足车企性价比需求。

但现实远比理想骨感。

新芯航途目前仅完成天使轮融资,流片时间未定,而地平线 J6E 芯片已进入量产周期,华为昇腾芯片更是横扫车企订单。

Momenta 的劣势显而易见:

首先是技术积累薄弱:芯片设计需要长期投入,Momenta 团队此前并无相关经验。

其次是生态支持不足:地平线有长安、比亚迪等战略伙伴,而 Momenta 的股东上汽仅占新芯航途极小股份。

最后是窗口期紧迫:英伟达下一代芯片 Thor 算力达 2000TOPS,留给中端芯片的时间不足三年。

一位芯片行业人士评价:"Momenta 造芯更像上市前的‘故事包装’,实际落地至少需要 5 年,届时市场格局早已固化。"

即便如此,这一布局仍具战略意义。

对二级市场而言," 软硬一体 " 概念能显著提升估值想象空间;对主机厂而言,自研芯片是技术实力的象征,有助于增强合作粘性。更关键的是,芯片研发所需的巨额资金,恰好能通过 IPO 募集——据透露,Momenta 计划将上市融资的 30% 投入芯片业务。

但资本市场的耐心正在耗尽。

2023 年以来,自动驾驶赛道估值普遍腰斩,投资者更关注造血能力而非技术愿景。Momenta 的招股书显示,其 2023 年营收约 8 亿元,净亏损达 12 亿元,且亏损率逐年扩大。若不能尽快证明商业化能力,上市后的股价压力将空前巨大。

尾声:一个时代的注脚

Momenta 冲击 IPO,恰逢中国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转折点。

过去十年,自动驾驶行业经历了两轮泡沫:第一轮是 L4 Robotaxi 的狂热,第二轮是主机厂量产 NOA 的大混战。Momenta 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两轮泡沫的见证者,也是极少数穿越周期的幸存者。

Momenta 创始人曹旭东的选择,映射出一代自动驾驶供应商的集体困境:

当算法红利消退,如何找到新的护城河?

当主机厂自建藩篱,如何避免沦为 " 高级外包 "?

当资本趋于理性,如何平衡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

答案或许藏在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的一句话中:" 在汽车行业,慢就是快。"

可见,Momenta 的上市不是终局,而是新一轮竞赛的起点。

当智驾进入 " 拼爹 "(主机厂支持)、" 拼钱 "(研发投入)、" 拼数据 "(规模闭环)的残酷阶段,它的故事仍值得持续书写——毕竟,在一个确定性稀缺的时代,任何敢于探索 " 未知路径 " 的尝试,都是对行业未来的投资。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自动驾驶 华为 上汽 数据驱动 清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