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2-19
【金融棒棒糖】西安理工男密码:只有“技术偏执狂”才能生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敏感的科创企业对于技术追求是无尽的。

1 月 23 日,铂力特完成对 3D 打印产业下游企业华力创科学(深圳)有限公司的千万元 A+ 轮独家融资,持股 9.09%,成为公司唯二 " 非主业 " 股权投资。我们注意到,铂力特似乎正在围绕核心主业以 " 高比例参股 " 的方式不断获取外部尖端技术。

持续的技术突破或已成为科创企业告别 " 内卷 " 的最佳方式。

01

从 0 到 1 后 : 合力推进人形机器人

了解华力创科学的主营业务即可明白铂力特此次投资目的。

该公司成立于 2019 年,总部位于深圳市,是一家专注于为各行各业提供高性能传感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当前已实现协作机器人、精密加工、智能医疗器械、新能源出行、航天航空等场景应用,尤其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华力创科学已开发出一套 " 从头到脚 " 的传感解决方案。

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这家公司最突出的亮点可以说是 " 底层技术革新 "。

公开信息显示,华力创科学开辟了 " 用光学感知万物 " 的新方向,开创了世界首个 " 光学多模态感知技术 " 作为底层感知技术。在多维力感知领域,不同于应变片,压电陶瓷等传统且陈旧的技术路线,公司开发了 " 光基多维力传感技术 ",首次实现了应用非激光光源感知纳米级别微形变。

这种 " 从 0 到 1" 级技术突破自然让华力创科学跑在了行业前列。当前成果是,公司在 2024 年 6 月发布了目前已知世界上尺寸最小的光基六维力传感器 Photon Finger,首次将多维力传感器尺寸微缩至毫米级别,攻克了六维力传感器的微型化难题。

面对人形机器人,华力创科学也免不了出现 " 困惑 "。

由于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首要载体,对六维力传感器有着 " 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 和 " 更底层融合需求 ",因此面临复杂结构设计、质量控制及交付效率等诸多挑战,而铂力特所深耕的金属 3D 打印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复杂结构的精密制造,还通过简化生产流程、减少材料损耗,有效控制成本,显然成为不二人选。

二者合力的显著效果即产品效率提升。

据铂力特官方微信显示,双方合作后微型六维力传感器 Photon Finger 加工周期缩短至 20 分钟每批次、3D 打印满版能同时打印 15-30 个(传统机加一次一个)、量程及过载能力提升了 50%-250%;腕关节六维力传感器 PhotonR40 在性能提升的同时,重量减轻 20%-30%;踝关节六维力传感器则显著增强抗变形能力,量程与过载能力分别可达 8000N/500N.m 与 300%。

如此数据表现显然也证实了华力创科学对于此次合作的评价——一场 " 新赛道弯道超车、跨界降维打击 " 的强强联合。

而产品竞争力提升的直接作用就是打开人形机器人这一庞大市场。

在被业内普遍定义为 "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 的 2025 年,我们注意到铂力特其实早已瞄准了这一新兴市场。公司于 2024 年 8 月首次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并展出了机器人肩支架、胸骨、小臂、大腿、手指关节等零件,据业内媒体报道,铂力特可能是唯一一家参展的 3D 打印技术开发商。

02

两次出手:只为最好的技术

其实这已不是铂力特第一次出手上下游企业了。

简单回顾一下公司首次参股投资,我们曾在《董事长自掏腰包 675 万:谁要做 " 陕西版丰田 "?》一文中记录了,上市公司主体与公司高管成立的合伙企业先后投资位于北京的扫描振镜等元器件研发、制造商正时精控,当前分别持股 13.37% 与 4.46%。

彼时目的亦十分清晰,出于打破核心主业上游产品国外垄断及成本控制等原因,铂力特选择入股了扫描系统中电机、驱动、传感器、控制卡和软件等核心部件独立研发的正时精控,后者 " 自主可控的高性价比 " 产品正是打动前者的核心。

通过铂力特入股后正时精控的最新变化则可以看出双方合作深度。

其一是关联交易明显加密。据铂力特公告披露,公司 2022 年至 2024 年内与正时精控分别完成关联交易 1 次、2 次、3 次,金额分别达到 2356.86 万元、688.36 万元、2622.4 万元,尤其是在高管增资后的 2024 年,交易金额较上年暴涨 281%。

其二是头部资本独家投资。继铂力特高管增资后,正时精控同年底获得高瓴创投独家战略投资,以 6.42% 的持股比例成为其第二大机构股东,在高瓴创投项目负责人的相关表述中即有提及正时精控与下游客户实现共同成长。

观察铂力特的两次出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其对于尖端科技的 " 偏执追求 ",因为不论是正时精控的 " 自主可控 " 还是华力创科学的 " 底层创新 ",无疑都代表着当前国内创新浪潮中 " 最好的技术 "。

事实上,这种参股布局逻辑在铂力特实控人身上早已有迹可循。

我们曾在《工大校友新选择:科转交给折生阳》一文中形成过关于折生阳的三个创业思考,其中 " 追求绝对领先 " 与 " 敢于出手买断 " 如今显然在铂力特的布局中得以延续。如折生阳实控的铂力特及华秦科技(688281)分别为 "3D 打印第一股 " 与 " 军工涂料第一股 ",铂力特当前唯二参股的两家公司亦是跑在了行业领先位置;如当前两家上市公司均为折生阳投资校友成立,反观铂力特对于两家参股公司,亦是达到 10% 左右的 " 高比例持股 "。

值得一提的是," 校友纽带 " 依然成为打开此次投资的 " 窗口 ",华力创科学创始人刘宏斌教授曾在 2005 年毕业于西工大材料学专业,与铂力特实控人折生阳和董事长薛蕾均为校友。

03

" 唯技术论 ":无限扩展 " 护城河 "

问题来了,为什么铂力特要 " 买技术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张表:

透过榜单不难发现,陕西科创板整体保持着较高的毛利率,从而也得以保持较好的净利润和人均薪酬水平。

而保持较高 " 毛利率 " 的关键,就在于技术,因为别人做不了啊,这样你就有定价权啊,在这一刻,技术就是 " 护城河 "。而作为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的铂力特,本身就是 " 技术红利 " 的受益者,由此也成为 " 技术创新 " 的不断追求者。

事实上,铂力特在 1995 年的诞生,就是始于西工大黄卫东教授团队的技术创新,其 2011 年便制造出国内首件超大尺寸金属 3D 打印民用航空零部件。

2019 年作为 "3D 打印第一股 " 上市以来,铂力特研发投入依然持续上升。近五年来分别达 4203.43 万元、6823.05 万元、1.14 亿元、1.63 亿元、2.02 亿元,且常年占营收比例 15% 以上,其中 2022 年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比例更是达到 30%。

除了自主研发,而今 " 买 " 也成为了铂力特拓宽技术 " 护城河 " 的新途径。

事实上,不只是铂力特,过去一年来,我们看到最敏感的公司都在 " 买 " 最好的技术。

比如,2024 年 2 月,斯瑞新材(688102)出资上千万元入股了下游商业航天火箭发动机研发、制造商陕西天回航天,持股 0.4736%。(详见《" 长六副总师 " 在西安宣布:过亿 A 轮融资完成》)

再比如,2024 年 6 月,瑞联新材(68855)出资超 7600 万参股了下游 OLED 生产商出光电子,持股 20%。

更为典型的则是炬光科技(688167),仅在 2024 年出手两次,先是 1 月,收购 SUSS MicroOptics SA;9 月又宣布收购 ams OSRAM AG 光学元器件部分研发和生产资产。而此前,还有三次并购计划,分别是 2017 年收购德国 LIMO GmbH;2018 年 7 月,炬光科技收购半导体激光企业域视光电;2022 年收购韩国面板 / 半导体设备厂商 COWIN DST CO.LTD.(失败)。(详见《昨夜:炬光 3.5 亿收购韩国 COWIN!跃入 " 泛半导体 "?》)

此外,还有康拓医疗(688314)收购上海光韵达,西部材料(002149)增资西部新锆等。

或许有人会说,并购这事在资本市场当中,不是很常见吗,但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区别,因为这一批 " 技术派 " 公司的眼中,这个投资参股不是为了投资收益,就是为了自己的主产业延展。

比如,斯瑞新材亦出资上千万元参股天回航天,两者之间的业务协同在于,斯瑞新材的耐高温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品之一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正是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的一个重要装置。

再比如,瑞联新材参股出光电子,则是因为出光电子是出光兴产在华设立的子公司,而出光兴产 OLED 发光材料在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瑞联新材是其 OLED 升华前材料的战略供应商。

行文至此,我们不禁想起,房地产行业曾经有一句名言," 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 ",而换成先进制造业,这句话或许要改成," 第一是技术,第二是技术,第三还是技术 "。

好在,对于陕西而言,技术的机会很多,来自高校三项改革的科技成果转化,来自省市母基金所支持的科创企业,都提供了丰富 " 技术源头 "。在民企纷纷抱怨内卷的背景下," 唯技术论 " 或许会加快成为普遍共识。

来源 / 金融棒棒糖

相关标签

机器人 传感器 3d打印技术 融资 3d打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