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2-19
【今西安】杜公祠:诗圣留在长安的落寞背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刚刚结束不久的春节假期,陕西文旅再次在各项数据统计上出尽了风头。

根据携程、飞猪等旅游服务平台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春节假期,陕西全省重点监测的 51 个景区累计接待游客 791.3 万人次,同比 2024 年增长 3.11%;旅游经营收入同比 2024 年增长 6.26%;西安口岸出入境旅客超 4.7 万人次,日均客流量增长 84%;出入境客运航班约 330 架次,日均航班量增加 91%;陕西入境旅游订单同比增长 118%,其中西安入境游订单增长 121%,在 " 亲子游 "、" 年味目的地 " 和 " 租车目的地 " 等多个榜单中均名列前茅。

▲ 1 月 31 日,CCTV-1《新闻联播》

节目中出现了大唐芙蓉园(图:央视网)

可以想到,兵马俑、华清宫、大唐芙蓉园、大雁塔 ...... 这些热门景区,必然是为这些数据作出贡献的 " 主力军 "。但光鲜亮丽的另一面,西安还有很多所谓的 " 冷门景区 ",无声地伫立在料峭春寒中,默默注视着城墙、大明宫和大唐不夜城的灯火通明,萧索的身影与西安 " 网红城市 " 的爆棚人气显得格格不入,仿佛是 " 后妈养的 "。

这些景区,有风景、有历史、有情趣、有底蕴 ...... 它们似乎什么都不缺,但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只能在网上 " 你知道哪些值得一去的小众景区 " 的话题下偶尔被拉出来团建一下的事实,似乎又在告诉大家,它们什么都缺。

长安韦曲的杜公祠,就是这一类景区的代表之一。

杜公祠位于长安区韦曲街道双竹村境内少陵原下,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祠堂。

杜甫是中国诗坛成就最高、名气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诗人之一,号称 " 诗圣 "。即使是学龄前的小孩子,也能张口就来几句他的诗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然而,这样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咖的纪念馆,却在几百年间始终都没有混出与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相匹配的人气。

▲杜甫画像(图:网络)

当然这么说也不完全对,毕竟在隔壁的成都就有一座 4A 级的 " 杜甫草堂博物馆 ",游客天天络绎不绝。只是相比之下,同样是打着 " 杜甫故居 " 的旗号,西安这座杜公祠就显得实在太过寒碜。要知道:杜甫在成都满打满算也就住了 4 年,在长安可是前前后后一共待了 13 年——别忘了,杜甫 " 少陵野老 "、" 杜陵布衣 " 这些别号,听着就跟长安脱不了关系;"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 这些名句,也都是在长安写下的。

更不用提,杜甫的远祖、西晋名将杜预就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 京兆杜氏 " 在历史上是有数的望族,这一家族在长安的长期聚居地被称为 " 杜曲 ",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成都杜甫草堂(图:网络)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成都杜甫草堂如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西安的杜公祠却被遗忘在了历史的旮旯拐角里,这里面既有误会,也有遗憾。

提到杜甫,多数人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印象都是一个瘦骨嶙峋、满脸沧桑的苦逼小老头形象。实际上杜甫是个货真价实的官三代,祖父杜审言进士出身,担任过洛阳丞、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等职;父亲杜闲曾为奉天令、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甫在四十岁之前过的都是衣食无忧的富贵闲人的生活,不是在旅游,就是在去旅游的路上。

▲李白与杜甫(图:网络)

三十二岁那年,杜甫在洛阳结识了盛唐诗坛的另一位大手子李白,两人一见如故,一起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不久,高适也加入了这个小团体,三人四处游山玩水、纵马扬鞭、饮酒赋诗,过了一段神仙般的日子。

也正是与李白相处的这段时间内,年轻的杜甫第一次对长安产生了向往。

彼时,李白刚刚遭遇了唐玄宗的无情 " 裁员 ",被 " 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虽然在长安的故事并不算美丽,但李白仍然难以忘记,他给杜甫讲长安的人、长安的花、长安的景、长安的事,炫耀自己在长安时贺知章请他喝酒、杨贵妃帮他磨墨、高力士为他脱靴的 " 光辉战绩 "。

杜甫听得如痴如醉,一边写诗狂吹 "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一边暗搓搓地也立下了去长安的志愿。

毕竟,杜甫再怎么浪,终究也是 " 高干子弟 " 出身,他的心底始终埋藏着一个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的远大理想,哪个男人没做过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梦呢?

▲唐长安城复原图(图:网络)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杜甫很快就发现,在 " 文坛上的巨人,政治上的菜鸡 " 这方面,他与自己的偶像李白不能说十分相似,只能说如出一辙。

天宝五年(公元 746),杜甫生平第一次来到了长安,开始了前后长达十多年的 " 长漂 " 生涯。此时他三十五岁,年富力强,渴望着出人头地,但迎接他的却是当头一棒。

杜甫在长安,没有扎实的根基,没有过硬的背景、没有显赫的后台 ...... 一句话,他没有任何能够立足于这座繁华都市的资本。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在长安城里没头苍蝇一样地乱撞,参加会考、去贵族府邸充当 " 宾客 "、陪官僚们诗酒宴游、采药卖药 ...... 过着居无定所的困顿生活。很多人看到了他写的诗,但也只是图个乐子,并不把他的绝世才华当一回事。

▲杜陵,杜甫在长安时曾长期在此地

附近居住(图:网络)

更何况,盛唐的长安,最不缺的就是有才华的人。李白、孟浩然这些前辈大 V,一样混不下去。

李白在长安虽然很不得志,好歹还遇到了贵人提携,得到了接近权力中心的机会。杜甫则连这样的运气都没有,第一次参加科举,就碰上奸相李林甫的一场 " 行为艺术 "。当时李林甫居心叵测,以 " 野无遗贤 " 为由,居然没有录取任何一人。

杜甫就这样在长安蹉跎岁月,直到四年之后,朝廷接连举办了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的三大典礼,杜甫针对这三场活动连续创作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和《有事于南郊赋》,合称《三大礼赋》,终于吸引到了唐玄宗的注意。但也只是被通知到大明宫集贤院面试,只得到一个 " 候补 " 的资格,又等了近五年,才终于被授予一个正九品下的小官职——河西尉。

▲安史之乱(图:网络)

然而比较抽象的是:都到了这当口了,杜甫还保持着文人的傲骨,他说:这种 " 迎拜长官,鞭挞黎庶 " 的差事,他不屑于做。没多久,上面又安排下一个 " 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 的职务,迫于生计,杜甫上任了。

结果杜甫刚刚在长安打卡上班一个多月," 安史之乱 " 就爆发了。杜甫被迫逃离了他生活十年的长安,进入人生的下半场。期间,他曾在北上宁夏灵武投奔新登基的皇帝唐肃宗,结果刚过芦子关(位于今陕西靖边天赐湾乡)就被叛军俘获,由于位卑权轻,叛军看他没多少油水可捞,把他押回长安之后就放了。

此时的长安已成 " 沦陷区 ","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 的盛景早已被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的破败取代。悲从中来的杜甫,写下 "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 的诗篇,描摹着乱世中的长安城,它曾经那样辉煌,如今却又如此凄怆。

至德二载(公元 757)四月,郭子仪的大军进驻长安北方一带,杜甫冒险从长安城西的金光门逃出,前往凤翔面见唐肃宗。此后,他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余生,再也没有回到过长安。

" 长漂 " 十年,杜甫就住在长安城南少陵原上,那里还有着他的祖辈留下的 " 永业田 "。

唐朝的少陵、杜曲、樊川一带,是长安有名的 " 黄金地段 "。宰相韦嗣立、名将郭子仪、大文豪韩愈、诗人杜牧 ...... 都在这里建有别业。根据记载,少陵原及其周边地区有准确可考的名人别业达 300 余所,堪称 " 别墅区 "。如果没有少陵原,现在的语文课本至少得变薄一半。

▲少陵原杜氏家族遗址(图:网络)

由于在少陵原居住的这段经历,杜甫给自己起了个 " 少陵野老 " 的别号。其实当时他才三四十岁,正当盛年,说 " 老 " 多少有些名不副实,但说 " 野 " 倒确实是恰如其分,在长安摸爬滚打十几年,他几乎可以说是布衣终身,只当过几天小得可怜的芝麻官。

明朝嘉靖五年(公元 1526),为了纪念杜甫,一座 " 杜公祠 " 在少陵原上拔地而起。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公祠几经兴废。清乾隆末年因火灾被毁;嘉庆九年(公元 1804)在原址上重建;从 1960 年开始,陕西省人民政府又出资对杜公祠的享殿、厢房、大门及环境进行了历时二十多年的数次复原与维修,大体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然而,无论是用 " 杜公祠 " 还是 " 杜甫纪念馆 " 的名号,杜公祠始终没能刷出太高的存在感。在内卷激烈的陕西文旅界,杜公祠显得非常不起眼,即使背靠杜甫这个文学史上数一数二的大 IP,也无法吸引人光顾杜公祠,甚至很多西安本地人都不知道它到底在什么地方。作为杜甫人生中最重要一段经历的见证,这多少有那么点悲哀。

▲杜公祠(图:网络)

或许,千年之后冷清寂寞的杜公祠,就是千年之前它纪念的那位对象在长安四处碰壁、屡遭社会 " 毒打 " 经历的写照。

来源 / 今西安

相关标签

杜甫 成都 航班 陕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