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末的 DeepSeek 爆火,引发了舆论场上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不出意料地又出现了一波 " 城市反思潮 ",上海、深圳、南京、青岛、重庆、成都、西安都成了 " 被反思 " 的对象。实际上," 城市反思潮 " 更多体现的是新兴中国中产们,对于自身所依赖的城市环境产生的焦虑。
跳出 DeepSeek,跳出这种焦虑,理性思考,该关心的还是一个地方的发展方式和趋势,关注哪里可能成为下一个 "Deepseek" 现象诞生的地方,关注哪座城市能笑得更久。
既然 DeepSeek 已经发展到凭借自身推理部分替代人类思维的水平,那这个问题也就可以交给 DeepSeek 解决了。于是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将数据库里的数据喂给 AI 后,向其提出了 " 列出 10 个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城市 " 的要求。
说明一下,由于官方 DeepSeek 爆满,所以我们这次借助的是接入 Deepseek-R1 的小艺网页版,经网友测算会比 671B 的满血版弱一些 ; 此外,由于 "AI 幻觉 " 的存在以及篇幅所限,我们在尽量保证结论完整的同时,对一些涉及到模糊信息的内容进行了删减。
在分析方法上,经过多轮提示词调教,我们让 DeepSeek 避免了按照固定框架逐条打分的死板方法,而是在许多具有普适性的维度上,针对一座城市核心优势相关的几项着重叙述,总结关键规律,探索重点方法,最终得出以下 10 座城市:
1、成都:西部 " 政策 - 科创 - 枢纽 " 三角
不可替代性:
西部唯一同时具备 " 国家中心城市 + 双国际机场 + 国家级科学中心 " 的城市,承担国家 " 双循环 " 战略下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功能。
强势条件:
· " 强省会 " 中心:集中全省 60% 的科研经费与高端产业项目,成德眉资同城化加速资源整合 ;
· 物流节点:中欧班列 ( 成渝 ) 货运量占全国 40%,中老铁路老挝万象,构建 " 欧洲 - 成都 - 东南亚 " 黄金物流三角 ;
· 产业纵深:集聚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英特尔全球 75% 移动设备芯片封装、京东方柔性屏产线 ( 供应华为三折叠手机 ) 形成硬核制造集群。
未来胜负手:
· 能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国产大飞机、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领域的硬科技突破:
· 能否破解都市圈内 " 小组团发展 " 困局,集中资源建设东部新区。
· 能否避免过度依赖房地产,将消费力导向科技创新。
2、重庆:西部 " 战略支点 - 产业纵深 - 立体枢纽 " 三位一体
西部兼具 " 直辖市政治能级 + 长江经济带与陆海新通道战略交汇点 + 超大规模工业体系 " 的城市。
· 政策杠杆:国家赋予 " 两点两地 " 核心定位,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等国家级开放平台集聚 ;
· 产业纵深:全球每 3 台笔记本电脑有 1 台 " 重庆造 ",长安阿维塔、京东方第 6 代 AMOLED 产线等标志性项目投产 ;
· 立体枢纽: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国际航空枢纽通达 26 个国家、36 个城市,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
· 能否破解 "8.2 万平方公里直辖市 " 管理难题,实现 " 主城都市区产业升级 + 渝东北生态产业化 + 渝东南文旅融合 " 的差异化突破 ;
· 能否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道建立全球话语权 ;
· 能否激活长江经济带与陆海新通道 " 双循环 " 价值。
3、杭州:民营资本驱动的 " 数字达尔文主义 " 进化样本
中国唯一以民营资本主导完成 " 数字经济全产业链进化 " 的城市,形成 " 市场选择 - 技术突变 - 生态重构 " 的独特进化路径。
· 头部集群:连续 22 年蝉联 " 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 " 城市榜首。
· 生态裂变:阿里生态裂变出平头哥 ( 芯片 ) 、达摩院 ( AI ) 等垂直领域新物种,构建 " 技术研发 - 商业落地 - 生态反哺 " 闭环。
· 制度创新: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城市,区块链电子存证法律效力首获杭州互联网法院确认,高标准建设 " 中国数谷 "。
· 能否打破阿里系企业的 " 基因垄断 ",培育非阿里系企业生态集群,维持进化可持续性 ;
· 能否提升政企数据合作成功率,进一步破解数据要素市场化 " 玻璃门 ";
· 能否从应用层 ( 电商 / 支付 ) 向基础层 ( 芯片 /OS ) 进化,依靠民企突破 " 国家实验室级 " 领域。
4、合肥:" 赌城"模式的科学化升级
地方政府风险投资的 " 中国教科书 ",政府风投的范式革新者。
· 思想创新:开创将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思维导入地方经济发展的 " 合肥模式 ";
· 机制科学:构建 " 战略预判 - 动态修正 - 超额收益 " 的完整方法论体系,成立重点产业链专班,市委书记牵头 " 产业链长制 ",以产业链思维招商。
· 量子霸权: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三大领域全面开花,参与制定全球首个量子标准。
· 能否实现量子算力网络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耦合 ;
· 能否完成政府风投决策系统的智能化跃迁,构建 AI 驱动的产业预判与风险对冲模型 ;
· 能否建立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
5、南京:长三角资源配置的 " 空间运算中心 "
大长三角的地理中心,连接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关键节点。
强势条件:
· 科教资源转化:53 所高校 ( 13 所 " 双一流 " ) 与 31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实验室形成 " 创新蜂巢 ",构建起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转化链条 ;
· 跨省协同势能:全国首个跨省都市圈,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产业链深度重构,成为长三角资源要素二次配置的核心运算节点 ;
· 半导体产业支点:以台积电南京基地为锚点,形成 28nm-16nm 成熟制程制造集群。
· 能否实现跨省税收分成、生态补偿等制度性突破,重塑区域经济治理范式 ;
· 能否在承接国际半导体产能转移的同时,突破光刻胶、大硅片等关键材料国产化瓶颈 ;
· 能否建立科技成果国际标准输出体系,将科教势能转化为规则制定权。
6、苏州:长三角经济协同、县域经济驱动的双重典范
县域经济多核驱动的关键探索者," 沪苏同城 " 的发达地区产业协作样本。
· 县域经济多核协同:唯一实现四县市同步迈入 " 准地级市 " 能级的城市,昆山 ( 电子信息 ) 、张家港 ( 临港经济 ) 、常熟 ( 装备制造 ) 、太仓 ( 德资集聚 ) 形成错位互补的产业生态。
· 沪苏同城化深度实践: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与产业分工重构,实现 " 上海大脑 + 苏州肢体 " 协同范式,形成跨城创新生产联合体。
· 外资本土化典范:推动博世、强生等跨国企业将亚太研发总部迁入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外资技术溢出与本土产业链升级的深度绑定。
· 能否重构沪苏产业分工,从 " 承接溢出 " 转向 " 联合攻关 ",提高国家战略产业链参与层次 ;
· 能否化解 " 产强城弱 " 矛盾,提升主城区首位度 ;
· 能否突破县域行政壁垒,建立跨县域产业链税收分成机制等,实现 " 招商共担、收益共享 "。
7. 武汉:地理中心的 " 流量变现 " 实验
长江黄金水道航运中心,京广 - 沿江高铁动脉的黄金十字枢纽,高铁 4 小时覆盖全国 80% 重要城市,打造 " 流量即资源 " 经济范式。
· 中心优势:中部地区唯一获批的中心城市,通过制度性区域协作机制和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形成对中部六省产业升级的强牵引效应。
· 双循环物理支点:通过国内 - 国际物流大通道与 " 四谷联动 " 自主可控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国内国际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的战略枢纽。
· 科教资源优势:依托全国领先的 83 所高校集群和新型研发机构网络,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 能否强化区域协同领导力,推动形成 " 武汉研发—周边制造 " 的产业分工格局 ;
· 能否突破 " 通道经济 " 局限,打破 " 流量大而留量少 " 困境,培育切实的临港产业集群,将物流优势转化为价值链控制力 ;
· 能否重构创新转化生态系统,加快成果转化。
8、西安:陆权复兴的 " 时间机器 "
亚欧大陆桥关键阶段,通过陆权通道重构重塑内陆城市参与全球要素配置的底层逻辑。
· 陆权通道核心节点:作为亚欧大陆桥的地缘中心,西安依托中欧班列 ( 长安号 ) 的全国领先开行量,构建起覆盖中亚、欧洲的 " 双循环 " 物流网络 ;
· 科技文明交汇中枢:全国第四个 " 双中心 " 城市 ( 综合性科学中心 + 科技创新中心 ) ,依托大科学装置群和硬科技生态形成 " 丝路科创走廊 " 策源地。
· 文明对话超级接口:以文旅 IP 为引领,通过丝绸之路电影节、世界文化旅游大会等平台,实现中国文化符号的全球化价值再生。
· 能否应对中吉乌铁路、泛亚铁路网络分流挑战,通过 " 数字班列 " 和 " 智慧口岸 " 等要素创新巩固陆权通道优势 ;
· 能否破解 " 强科研 - 弱产业 " 困局,培育硬科技产业集群 ;
· 能否破解 " 文化资源丰裕度 " 与 " 全球传播影响力 " 的剪刀差,重构文化话语体系。
9、长沙:" 房价洼地 " 催生的产业反脆弱性
实现 " 低房价 - 强消费 - 高创新 " 正向循环的万亿级城市,以制度性房价管控构建起对抗经济周期波动的战略韧性。
· 低房价人才引力场:高峰期房价收入比 6.4 形成 " 洼地效应 ",连续数年位居中部人才流入前列。
· 机械制造迭代升级基底:全国最大工程机械集群,依托三一灯塔工厂、中联智慧产业城等载体,实现从 " 钢铁巨人 " 向 " 数字智造 " 跃迁。
· 文创裂变消费新生态:通过 " 文化 IP+ 科技赋能 " 催生文和友、茶颜悦色等新消费品牌,形成传统文创产业与潮流文化共生的独特生态。
· 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能制造转型,增强国际竞争力 ;
· 能否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文化 IP 的多元化和深度开发,提高原创内容生产能力,构建文创消费新范式 ;
· 能否通过生态修复和资源高效利用,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重构城市生态竞争力。
10、郑州:超级枢纽的 " 三维跃迁 "
唯一实现 " 航空港 + 铁路港 + 公路港 " 无缝衔接的内陆城市,构建起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超大规模流量转化器。
· 陆空网立体交通网络:通过中欧班列与郑州 - 卢森堡 " 空中丝绸之路 " 双枢纽联动,形成覆盖亚欧的 " 铁空双走廊 " 物流体系,实现内陆城市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绑定 ;
· 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依托航空港实验区、自贸区郑州片区等 5 个国家级开放平台,打造 " 买全球、卖全球 " 的贸易规则试验场 ;
· 产业枢纽联动效应:以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 年产手机超 2 亿部 ) 为核心,通过 " 枢纽 + 制造 + 贸易 " 模式,实现流量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质变。
· 能否应对中西部枢纽城市同质化竞争,巩固枢纽能级优势 ;
· 能否改变 " 过路经济 " 依赖,实现从 " 物流通道 " 向 " 价值链控制中心 " 跃迁 ;
· 能否平衡枢纽扩张与城市承载,破解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的空间割裂难题。
以上就是 DeepSeek 筛选出的未来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 10 个城市。AI 总结,每个城市的崛起路径都无法简单复制,关键在于将独特禀赋转化为规则制定权 ( 如合肥定义量子通信标准、西安重写陆权贸易规则 ) 。未来 10 年,这些 " 非典型成功者 " 或将重塑中国城市竞争格局。
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认为,DeepSeek 的结论和分析方法具有相当的科学性,比如它在评价城市时采用的多维度视角,避免了许多简单的 " 指标 - 评分 " 体系导致的偏差,通过挖掘城市唯一性标签凸显发展优势。
此外,DeepSeek 的分析方法也拒绝 "GDP 论英雄 ",也不以单纯规模竞争评定实力,而是具有 " 生态位竞争 " 等新颖角度解释城市差异的能力,并且关注城市在产业链标准、贸易规则的主导能力。
还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论证西安、重庆发展优势时,DeepSeek 已经具有一定的陆权 - 海权再平衡视角,突破了大部分人认知中依然留存的 " 沿海先行 " 思维。
当然,AI 也还存在大量的问题。首先是数据方面,由于 AI 幻觉依然存在,在一些高频出现的宏观数据上还可以保证相对准确,但在冷门细分领域基本上都会出现张冠李戴甚至胡编乱造的情形,导致结论准确性无法保证,需要我们反复调节和验证。同时,AI 也不能实时掌握数据,只能依赖长期数据分析宏观趋势,针对事件、政策导致的突发分析决策需求无能为力。
除此以外,AI 只能在数据层面进行分析,却难以洞察城市项目在落地过程中面临的复杂现实情况,如政策法规的限制、社会各方利益的协调、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等,许多建议因此要打回重写。这使得 AI 所给出的分析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施行,甚至可能引发新的矛盾与冲突,阻碍城市项目的顺利推进,让城市发展陷入僵局。
总体来说,AI 可以在许多方面引领思路创新,但在真正进行分析决策工作时,AI 还没到足以信赖的地步,人类大脑依然掌握着关键优势。尤其是专业的智库机构,既能够对城市数据进行严谨的甄别与筛选,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又能可以深入城市肌理,实时感知城市发展动态,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弥补 AI 缺陷、引领城市走向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力量。
2025 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尾之年,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筹备的关键一年,各地方政府在多个产业调整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机会和压力,紧跟国家战略方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这一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投入巨大、技术创新难度高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
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成立了 " 十五五规划研究所 ",希望发挥 " 产业研究 + 大数据 + 技术洞察 + 招商资源前置 " 的独家特色产业规划服务,为各地政府和国资国企提供既科学,又前瞻,更落地的产业规划整体咨询方案。
前瞻拥有超过 26 年的产业研究经验,深入理解各个产业的发展动态、竞争格局以及未来趋势。此外,前瞻研究团队以国际院士领衔,拥有 1200+ 国际院士智库专家,具有扎实的技术背景,对前沿技术更加敏感。
在区域规划方面,前瞻能够精准把握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为地方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从产业布局优化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人才引进策略到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助力各地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综合实力提升。
前瞻产业研究院希望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为客户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建议,助力各界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阶段达成预期目标,并为十五五规划的科学编制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前瞻经济学人 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5-2030 年全球及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 AI)行业发展前景展望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 咨询 / 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 APP】,还可以与 500+ 经济学家 / 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 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