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影局 02-19
《火线》编年史(11):场外高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 也许咱们赢了 "

1994 年被很多影迷普遍认为是 " 伟大的一年 ",这一年的各大电影活动也称得上是星光璀璨、熠熠生辉。

在九月举行的第 51 届威尼斯电影节上," 远征 " 水城的中国人出尽风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不仅让杜可风荣膺最佳摄影,主演林青霞也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当时的媒体写道:"(林青霞)每一出现公众场合,各国记者都争相拍照,镁光灯闪不停,有位法国导演更目不转睛地称赞…… "

年仅 18 岁的夏雨则凭《阳光灿烂的日子》拿下最佳男演员,蔡明亮的《爱情万岁》更是斩获了费比西影评人奖和电影节最大的荣誉金狮奖。

不过,《爱情万岁》并不是当年唯一的大赢家,一部叫《暴雨将至》的电影也被评审团给予了这两项殊荣。无论从题材还是内容来看,这部电影都很特别。

(《暴雨将至》海报)

《暴雨将至》是导演米尔科 · 曼彻夫斯基(以下简称米尔科)的第一部长片,它被分为三个完整但互有关联的故事。按米尔科的想法,观众可以打乱顺序,从任意一个故事看起,至任意一个故事结束。

(巧的是,同样在 1994 年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低俗小说》也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不过米尔科的灵感来源,其实是荷兰艺术家 M.C. 埃舍尔的错觉艺术画作)

《暴雨将至》的三个故事有一个发生在伦敦,另外两个都发生在导演的故乡,北马其顿共和国—— 1991 年,这个国家才从前南斯拉夫独立出来,1993 年刚加入联合国,这也让《暴雨将至》成为该国的第一部故事长片。

由于邻国希腊坚决反对 " 马其顿共和国 " 这一称号,1993 年加入联合国时用的国名还是 " 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 ",直到 2019 年才更名为 " 北马其顿共和国 "。

(就在今年,新总统达夫科娃在就职典礼上使用了 " 马其顿共和国 " 这一国名,在场的希腊大使愤然离席,又引发了不小的外交争议)

生于 1959 年的米尔科没有亲历那些从宣布独立到更名风波的 " 小国大事 ",他十几岁便来到纽约,在南伊利诺伊大学学习电影和摄影。在《暴雨将至》之前,米尔科拍过大量的 MV、短片和实验电影。

崭露头角后,米尔科竟销声匿迹了好几年,直到 2001 年才又出现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这次他的电影《尘土》被作为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尘土》海报)

又过了一年左右,2002 年的某天,米尔科的好友罗伯特 · 科尔斯贝利(以下简称罗伯特)向他发来邀约,说自己正在做一部叫《火线》的电视剧,问他要不要来当导演。

早在 1981 年,米尔科就拍过一部同名的实验性短片,不过那部片子和毒品战争毫不搭界,他看罢罗伯特发来的剧本后赞不绝口,立马同意。

(罗伯特(右)是大卫 · 西蒙(左)的老搭档,两人在拍《街角》时便已开始合作)

这是米尔科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执导电视剧。

起初他不太适应,因为在这之前,无论是拍短片还是长片,他身为导演在片场有着绝对的话语权,编剧只需要提供剧本,甚至可以不在现场。但美剧是以编剧为中心,导演的主要任务其实是把编剧的构想具象化。尤其是像米尔科这样的外聘导演,其首要目的不是发挥个人的特色,而是要符合剧集的整体调性。

(《火线》的编剧和导演有很多是从《街角》、甚至《情理法的春天》便开始与西蒙合作的,比如克拉克 · 约翰逊(上图),他是《情理法的春天》的主演,也是《火线》前两集的导演,后来还出演了《火线》第五季。这些人对《火线》和巴尔的摩的了解显然比米尔科多得多)

基于这点,罗伯特安排米尔科执导了第一季里最特别的一集:第九集。

通过之前几篇文章的介绍,相信您无论是否看过《火线》,都会对它的 " 实 " 印象深刻:里面的人物、故事都有真实原型,剧情的发展也扎实稳定。这一特点的优势毋庸置疑,但若是一味地遵循现实,那就和纪录片没什么区别了。

在《火线》的第九集,当警方的调查逐渐深入、街头的气氛也日趋紧张时,编剧竟忙里偷闲地安排了一场篮球比赛,这集的标题也叫" 比赛日 "(Game Day)

关于这场比赛,《火线》里借角色之口介绍道:每年,巴尔的摩东、西两区的毒枭会各自组织球队打一场篮球赛,比赛本身没有奖金,只是负者要在比赛结束的下一周于德鲁伊山公园宴请胜者。

如果把目光聚焦于《火线》第一季的故事主线,那这场篮球赛基本上就只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让警方见到了一直在设法抓捕的西区毒枭,二是东区毒枭第一次登场。但除开为剧情服务,它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细数大卫 · 西蒙之前的《凶年》、《街角》和《情理法的春天》,它们着重讲述了巴尔的摩的毒品问题和随之而来的暴力。在西蒙笔下,这座城市也几乎成为了海洛因和尸体的代名词(有人把巴尔的摩的英文 Baltimore 戏谑地称为 Body more(意为 " 更多尸体 ")),但时间回溯几十年,巴尔的摩的关键词是篮球。

早在 NBA 创立之初,巴尔的摩子弹队就是一支劲旅,于 1948 年拿下了联盟的总冠军,但 1954 年因经营不善破产解散(这也是唯一一支得了冠军还破产的 NBA 球队),1963 年才以芝加哥西风队的球员阵容重新组队出征,1971 年再次杀入 NBA 总决赛,却在拥有 " 天勾 " 贾巴尔的密尔沃基雄鹿队面前四战尽墨,铩羽而归。

(子弹队队标)

1973 年,子弹队迁至华盛顿,队名也逐渐改为 " 首都子弹队 "、" 华盛顿子弹队 ",最终在 1997 年更名为华盛顿奇才队。

虽然自子弹队离开后,巴尔的摩再也没有一支职业篮球队伍,但和篮球有关的故事并未结束。1987 年的 NBA 选秀大会首轮,有三名来自巴尔的摩邓巴高中(Dunbar High School)的年轻人被 NBA 球队签下,其中蒂尼 · 博格斯身高仅有一米六,是 NBA 史上最矮的球员;而雷吉 · 刘易斯则是凯尔特人队自建立以来,唯一一个单季拿下 100 个篮板、100 个助攻、100 个抢断、100 个盖帽的传奇。

(1993 年 7 月 27 日,雷吉 · 刘易斯在训练中猝死,年仅 27 岁)

这三个年轻人从小的生活环境和《街角》里描绘过的、《火线》里仍在演绎的黑人社区一般无二,暴力、毒品和贫穷是那里的 " 土特产 "。

三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饱受其苦:蒂尼 · 博格斯五岁时被流弹击中,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雷吉 · 刘易斯的亲兄弟在一场毒品交易中被人杀害;而另一名球员,大卫 · 温盖特从小就要照顾瘫痪的母亲和吸毒成瘾的哥哥。

(大难不死的蒂尼 · 博格斯)

在这个大多数孩子活不过 20 岁的地方,篮球是他们唯一的避风港和转折点。这三个人都进入了邓巴高中篮球队,以势如破竹的战绩获得全国冠军,逃离了不幸的原生环境。

(其实在这三人之前,邓巴高中还出过一个篮球天才。就在子弹队离开巴尔的摩的第二年,邓巴高中毕业生艾伦 · 怀斯升入克莱姆森大学,成为校队主力,次年入选圣安东尼奥马刺队,但不久他便因吸食海洛因被捕,在监狱里蹉跎了黄金岁月)

邓巴高中的篮球成绩如此辉煌,第九集的开头,西区毒枭在选人时就专门提到了 " 此人来自邓巴 ",以此说明该球员水平之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火线》里,西区毒枭是为了赢得比赛才买来外援,而在现实里,巴尔的摩的毒贩要么把露天篮球场霸占为毒品交易的场所,要么用金钱操控正规比赛,让爱好者和从业者们苦不堪言。这种事也不单单发生在巴尔的摩,西区毒枭(上图左)的扮演者伍德 · 哈里斯是芝加哥人,也喜欢打篮球,他年轻时就在当地的球场见过黑帮插手比赛的情况)

作为一项运动,篮球是 " 讲好巴尔的摩故事 " 最好的载体:前八集的官僚、毒品问题或许会发生在纽约、波士顿、芝加哥,但第九集的这场篮球赛一定只属于巴尔的摩。

一位饰演女警察的演员说,当看到这集的剧本时,她确信《火线》是一部高度逼真的作品,而不只是 " 猫捉老鼠 " 的警匪剧。

(索尼娅 · 孙扮演的女警察)

不过,巴尔的摩民间其实并没有这种每年一届的地区对抗赛,但这段剧情是西蒙在创作《火线》的第一版剧本时就定了下来的。

他之前写《街角》的时候,就经常看到黑人小伙们在社区里打篮球,也把此事记录在了书中。

(《街角》第一集)

这段虚构的闲笔来得恰到好处,主创艾德 · 伯恩斯甚至把第九集的球赛比作一战中的" 圣诞节停火 "(第八、九、十集的结尾各爆发了一次枪战,每次都有角色受伤或死亡,夹在中间的篮球赛确实很像 " 停火 ")。

大卫 · 西蒙则自评说,如果把篮球换成橄榄球,这个桥段简直就是电影《陆军野战医院》的翻版。

(《陆军野战医院》电影海报)

《陆军野战医院》是 1970 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是当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得主,1972 年 CBS 电视台翻拍了同名电视剧。

在电影版的结尾,导演罗伯特 · 奥特曼拍了一场橄榄球比赛。为了赢下比赛,主角队请来了专业的球员,并打算在下半场再出场,打对方一个出其不意,没想到对面也搬了外援,而且一开场就取得了优势,主角队最后只好靠近乎耍赖的方式获胜。

(《陆军野战医院》)

而《火线》里的篮球赛,进程与《陆军野战医院》的如出一辙:西区毒枭买下了邓巴高中的球手,没想到东区的毒枭从意大利请来了职业球员,在半场结束时,西区还保持领先,而东区也换上了雪藏已久的杀手锏,成功逆转。

(西区外援的扮演者叫莫里斯 · 布兰丁,他和当年从邓巴高中荣登 NBA 殿堂的三人一样,也来自巴尔的摩的黑人社区,他从小生活的楼房,正是《火线》里一个贩毒窝点的原型。布兰丁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也只好从篮球里汲取力量,他虽没能进入 NBA,但也非庸手,后来在欧洲当了一名职业选手)

而东区外援的演员更为大牌,他名叫安德鲁 · 普尔(上图),也是巴尔的摩人士,他的篮球水平不比以上几位逊色,本来也有机会进入隶属全国大学体育协会(NCAA)的泽维尔大学,开启职业生涯,但因奶奶生病需要照顾,只好留在巴尔的摩。

不过安德鲁没有放弃篮球梦,他转战街头,成为街球比赛里最耀眼的存在,并于 2005 年签约街球著名品牌 AND1。由于他的运、传球技术流畅丝滑,人送外号 " 丝绸 ",也被奉为街球界的四大神话之一。

(成名后的 " 丝绸 " 曾多次来我国交流,还曾随队到过朝鲜,与 " 地表最强 80 后 " 留下了一张珍贵合影,前排左一即为 " 丝绸 ")

上面提到的篮坛才俊,人生起点都是《火线》,转折也都是篮球,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听上去确实是个不错的点子,但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拍得好才行。

这也是《火线》的制片人罗伯特 · 科尔斯贝利找米尔科来导演的原因,他不仅是享誉国际的名导,还是个篮球迷。在来美国之前,米尔科在家乡念高中时就加入过一支篮球队,他的祖国前南斯拉夫曾经也是足以傲视天下的篮球强国。

米尔科果然不负所望,在看过剧本后,他提出以两位外勤警察的视角出发,引出这场比赛。这两人原本在屋顶监视西区的贩毒活动,却猛然惊觉楼下无人,其中一人还打趣道:" 也许咱们赢了。"

两人开车四处寻找,在安静的街道旁发现了一个热闹的篮球场,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正在监视的、打过交道的毒贩们也在人群中,密切地关注着场上的赛况。

(这两名警察的设定也是篮球爱好者,在工作中身穿球服、用投篮的姿势把收缴的赃款扔到桌上。原本编剧还写了一段两人关于 " 子弹队 " 和 " 奇才队 " 的对话,但最终未被采用)

(第一季第 12 集,其中一名外勤警察身着上海东方大鲨鱼队的 T 恤,《火线》播出的 2002 年,该队荣获 CBA 总冠军,队中主力姚明在同年 NBA 选秀大会上以状元之姿进入休斯敦火箭队)

这场球赛的拍摄地点在巴尔的摩的科林顿广场公园,它坐落于一座高约二三十米的小山丘上,从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城市。主创们对这个选址都很满意,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拍摄当日天气晴好,公园的柏油路被晒得连 " 丝绸 " 这样的专业运动员都觉得烫,剧组该如何招募众多群众演员,达到摩肩接踵的效果呢?

这时,米尔科又想出一招,他通过广播电台通知附近居民,参与拍摄这场戏就能获得抽奖机会,这法子虽然老土,却着实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而当拍摄正式开始,站在烈日下的群演们好像真的在看一场高水准的对抗赛,根本不想挪动身子、移开目光。

米尔科说,自己不是在拍一部剧,而是在拍一出舞蹈。莫里斯、" 丝绸 " 等人是高超的领舞,虽说两人都是第一次面对镜头,可一旦站上球场,他们就是天生的主角。

最终,拍摄圆满结束。两名外勤警察的演员都说,这是他们最喜欢的一集。

(这集是整部《火线》里唯一由两位编剧共同撰写剧本的一集(其余集皆为一位),这两人似乎也 " 神龙见首不见尾 ",不仅在《火线》里只写了这一集,此后在影视圈里几乎查无此人,其中一个后来在起亚汽车公司从事营销工作)

第九集的杀青标志着第一季接近尾声。此时,西蒙的妻子劳拉 · 李普曼又向他推荐了一名作家。

(未完待续)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