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2-21
沉浸式感受“时间从哪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北京时间从蒲城发出,人民防空为您报时,现在是北京时间八点整。" 每天上午 8 时,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中心广场的报时钟准时敲响。

北京时间是我国的国家标准时间,但北京时间其实并不来自北京,而是由位于我国地理版图中心的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发出。如今,在蒲城县金帜山东侧,一座依托国家授时中心短波授时台旧址改造的蒲城时间博物馆,不仅是中国首个以时间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更是一部用科技、历史与人文共同书写的 " 时光史诗 "。

开馆一年多来,蒲城时间博物馆迅速成为研学与旅游的新地标,累计接待游客超 25 万人次,这座 " 时间之城 " 正以 " 时间 " 为纽带,串联起中国近代科技史与当代科普教育的壮丽图景。

1

从 "326 工程 " 到国家工业遗产

蒲城时间博物馆远离市区,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宪宗景陵相邻。

从西安出发,沿京昆高速在荆姚收费站下高速,再走 108 国道,往唐景陵的路越来越窄,但路面平坦,尤其是道路两侧的石人、石马、石狮等石刻显得古朴沧桑。顺着这些石雕的方向远眺,当看到山腰处矗立着身段高大的金属架时,便抵达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改建而成的蒲城时间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

1965 年,为满足国防与尖端科技需求,我国决定在西部建设授时台。选址工作组历时数月,最终选定蒲城金帜山。这里地势隐蔽,符合 " 靠山进洞 " 的备战要求,且地理位置接近中国大地原点,能实现全国土覆盖的精准授时。1966 年 3 月,代号 "326 工程 " 正式启动,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的数百名科研人员,在荒山野岭中开始了 " 白手起家 " 的拓荒——从通水、通电、修路起步,在技术封锁下自主研发出短波授时系统。当年,江苏泗阳小伙漆贯荣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成了最早参与短波授时台建设的 23 名大学生之一。刚到这里,每人发一副帆布手套,组装机器,手搬肩扛,就连卸钢筋、拉水泥的活都是自己做。即使在这样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他还自行设计出短波授时台的无线交换开关。

" 攻世界最难的关,授世界最准的时。" 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主任段建文介绍,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勤劳朴实的蒲城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于 1970 年 9 月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代短波无线电授时台,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开始试播。1981 年 7 月 1 日起,经国务院批准,短波授时台正式承担我国短波授时任务。此后多年,蒲城短波授时台为我国空间技术、测绘、地震、气象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时服务,为经济建设和国防试验作出重要贡献。

短波授时台的成功运行,满足了当时毫秒量级用户的需求。随着空间技术发展对精度授时手段的需求,国家对授时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1973 年,长波授时台的研制建设正式启动,并于 1983 年在蒲城县桥陵镇杨庄村建成,正式承担国家授时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长短波授时台完成历史使命。2019 年,蒲城长短波授时台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

2

沉浸式感受 " 时间从哪来 "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蒲城县政府合作,采用 " 原址保留 就地改造 " 的方式,对短波授时台进行修缮建设。2023 年 9 月,昔日的短波授时台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以时间博物馆的新身份承担起 " 提升国民科学素养、传承科学家精神 " 的重要职责。

▲蒲城时间博物馆天线开关交换大厅

记者在蒲城时间博物馆看到,博物馆以 " 时间从哪来 " 为核心命题,通过四大主题展馆,以不同的方式解码时间的奥秘。第一展馆以人类早期计时工具为主线,陈列石器时代的日影观测器、商周时期的圭表、汉代铜漏等文物。其中,宋代天文学家苏颂的 " 水运仪象台 " 木质模型成为焦点——这座高 12 米、以水力驱动的古代天文钟,集计时、报时、星象观测于一体,被誉为 " 世界机械钟的鼻祖 "。展区还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再现古人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的生活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时间与文明的共生关系。

第二展馆主要介绍古代天文学和历法,中央区域复原了明代观星台,游客可通过 AR 设备 " 穿越 " 至古代,体验 " 夜观天象 " 的震撼。展馆特别设置 " 历法之争 " 互动区,通过触摸屏对比农历、回历、格里高利历的差异,揭示历法背后的人类智慧与文化冲突。

第三展馆是机械钟、古钟模型等机械装置以及天文望远镜模型等天文仪器的展示,让观众了解时间计量的原理。锈迹斑斑的发射机、泛黄的操作手册、手绘的电路图纸,配合声光电技术模拟信号发播过程,再现 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们在地下 40 米深的地方的工作场景。记者在展厅的留言簿上看到一位游客留言:" 站在这些设备前,仿佛能听到电波穿越时空的滴答声。"

原子钟模型、北斗卫星授时系统动态演示、量子纠缠计时实验装置 …… 走进第四展馆,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充满科技感的现代时间计量器具,还可通过 VR 设备体验 " 时间同步 " 在航天器对接中的应用,或参与 " 时间胶囊 " 互动项目——写下对未来时间的想象,存入博物馆的数字档案库,等待百年后开启。

3

让时间博物馆焕发新的生机

开馆一年多来,已有 25 万余人走进蒲城时间博物馆。" 一踏进时间博物馆,我就被馆内陈列的丰富展品深深吸引。从古代的陶器、青铜器,到近现代的珍贵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信息。" 来自上海的游客金女士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兴奋地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博物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历史场景的环节,通过全息影像技术,她 " 身临其境 " 地体验了蒲城古代的市井生活,看到了繁忙的街巷、叫卖的小贩,还有穿着古装的行人。

蒲城时间博物馆是一座镌刻着国家记忆的 " 时光机 "。在这里,游客既能触摸到 " 北京时间 " 的科技脉搏,也能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热血初心。它不仅是蒲城递给世界的一张新名片,更是一把打开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 " 金钥匙 "。正如展馆结束语所写:" 时间从未流逝,它只是在这里凝结成一座丰碑,等待每一个追寻者前来对话。"

▲蒲城时间博物馆展厅一角

" 博物馆以蒲城短波授时台保留的原有工作机器为基础,通过增加文物展陈、展板布置、雕像塑造、多媒体影片等,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陈手段,将博物馆打造成为集科普教育、参观游览、游憩娱乐、文化体验、旅居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研学旅行教育基地、时间科学博览中心和时间主题旅游目的地。" 据蒲城时间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吸引客流量后,该馆抓住公众求知、求新、求异的需求,想方设法,将 " 流量 " 转化为 " 留量 "、从 " 预热 " 变为持续 " 保温 ",不断加大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让时间博物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来源 / 三秦都市报

相关标签

中国科学院 博物馆 遗产 地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