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2 月 21 日讯(记者 郭辉) 常州制造对接上海智慧,正打造其新的增长极。
2 月 20 日,2025 常州—上海经贸交流和创新合作活动周新春交流会在上海举行。据了解,这是常州连续 19 年在上海举办经贸周活动,现场签约项目 30 个,涉及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半导体、文旅等领域,总投资额约 308.1 亿元。
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在昨日(2 月 20 日)的经贸周活动中表示,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高端创新资源充沛,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 " 五个中心 " 加快建设,牵引长三角城市群加快向世界级迈进。而常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成员,正全方位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经贸互动十分频繁,产业创新合作紧密,区域协同不断升级。
据介绍,一大批来自上海的技术成果,在常州实现孵化量产、落地生根:璞泰来、巴斯夫等代表企业加速动力电池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和转化,成为常州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一大批常州产品配套上海、走向世界,常州超过 90% 的新能源进出口贸易通过上海往来。
2023 年,常州高质量迈入 GDP 万亿城市,2024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 10813.6 亿元、增长 6.1%,增速列苏南第 1、全国万亿城市第 3,综合竞争力、资源集聚力、区域辐射力、发展影响力进一步跃升。
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产业链,常州正以科技创新为动能,跑出新质生产力产业成长的加速度。
从新能源到机器人
从智造能力看,常州制造业体系完备、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国家工业 41 个大类中常州有 37 个,207 个中类有 191 个,666 个小类有 606 个,工业规模超 2.2 万亿元。
从链群生态看,常州通过打造新能源之都,构建 " 发储送用网 " 产业闭环,形成垂直整合能力,其产业集聚度全国第 3、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 1,新能源产业规模超 8500 亿元、整车年产近 80 万辆,获授 " 中国新能源之都 " 产业名片,正向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迈进。
常州正构建以 10 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 条重点产业链为支撑的 "1028" 产业发展体系。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固态电池、氢能、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机器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在内的细分赛道,为投资者打造机遇。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领域,常州依托理想、比亚迪两部新能源整车资源和超 3500 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业优势,智能网联领域已拥有相关企业 60 余家,在感知、决策、AI 芯片、智能座舱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开工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发布全国首个 " 车能路云 " 一体化方案。
常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比亚迪、长安汽车发布 " 智驾平权 ",智驾领域将迎来 " 战国时代 ",下一步,常州将在自动驾驶和车路云一体化等领域,重点围绕智能座舱、L2 以上级别辅助驾驶功能、智慧道路建设三个方面,发展智能网联整车及核心零部件,支持无人车快递末端配送,推动道路常态化载人载物测试。
在固态电池领域,常州凭借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 97%、全国第一,以及全球动力电池前十企业中 3 家布局常州的集聚优势,积极投身固态(半固态)电池产业发展。
据介绍,生产项目位于常州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研发平台构建先进固态(半固态)动力电池生产体系,已形成小批量量产销售;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龙头企业已在固态(半固态)动力电池领域进行相关布局。
下一步,常州将重点引育高能量密度复合正负极材料,硫化物、聚合物等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以及电芯、电池包等加工制备项目,持续探索固态电池应用新领域。
常州还是国内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国内每四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一台出自常州,工业机器人本体产量接近全国 1/4,同时协作机器人产量全国居前,并拥有纳博特斯克、安川机器人、钱璟康复等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近 150 家,2024 年实现规上产值 309 亿元,覆盖从 " 关键零部件 " 到 " 整机生产 " 再到 " 系统集成 " 的完整产业链。
2024 年,常州新引进机器人亿元以上落地(注册)项目 4 个,总投资近 10 亿元。常州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共计拥有灵巧手、线性执行器、力传感器、轮式行走机器人、具身智能等相关企业近 20 家。
常州未来在机器人领域,将加快布局高端整机、控制系统、机器人动力电池等领域,强化减速器、传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项目招引,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无人船等新兴领域发展。
常州牵手上海科创力量
常州正积极对接上海科创,加快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据介绍,在科技创新浓度高的上海、大院大所附近,常州创办了科创飞地,深入推进 " 星链 " 计划与高能级城市建立科创能量转换、互补机制。
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是首批六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之一,也是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据介绍,未来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将加强与常州各版块合作,发挥沪常两地各自在技术转移与转化、产业孵化与加速的综合优势,围绕科技创新成果 " 最前一公里 " 和 " 最后一公里 ",推动 " 产学研用金 " 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在常转化应用。
常州依托 " 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 " 等创新平台赋能产业,加快布局合成生物、低空经济、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目前位于常州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5400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 59.1%。
在支持企业创新投资方面,常州市政府与 30 余家知名机构共建 "1+3+X" 政府基金矩阵,总规模超 500 亿元,全市上市企业数量突破 100 家。
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表示,企业在常州发展,就能获得丰富的应用场景、强劲的人才支撑、充足的资金保障,加速嵌入产业链、融入大循环。同时,常州也将秉持懂得产业、舍得投入、等得花开的 " 长期主义 ",推动惠企政策 " 非申即享 "" 直达快享 ",加强绿电、算力等新型要素供给,实施十百千亿大企业培育工程和产业链融链强链对接活动,以一城之力度,让企业家感受到 " 获得感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