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 2 月 21 日消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 " 天问二号 " 任务探测器,已于 2 月 20 日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今年上半年择机发射,一次实施小行星 2016HO3 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 311P 伴飞探测等多项任务。
2016HO3 小行星得特殊之处在于,它既不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不属于典型的近地小行星,而是被归类为地球 " 准卫星 "。
2016 年 4 月 26 日,美国夏威夷 Pan-STARRS 巡天望远镜首测观测到 2016HO3(国际编号 469219),它在夏威夷语中还有一个名字 "Kamooalewa",意为 " 振荡的天体碎片 " ,隐喻着它独特的运动轨迹。
2016HO3 得轨道十分独特,绕太阳公转周期为 365.4 天,与地球的 365.25 天几乎完全同步。
经计算机模拟推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它与地球始终保持着轨道共振。
这种被称为 " 准卫星 " 的轨道共振,使 2016HO3 与地球始终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当它行至地球前方时,会被地球轻柔地推开;待地球向前运行时,它又悄然加速追赶,像是永不停歇的追逐游戏。
最近时,它距地球 1400 万公里,相当于地月距离的 38 倍;最远时,两者距离可以达到 4000 万公里。
这种轨道使其既不脱离地球引力影响,又不会真正成为地球卫星,形成类似马蹄形的环绕路径。
2016HO3 直径约 40~100 米,只要 28 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自转,位列太阳系自转最快天体前十,而表面引力仅为地球的百万分之一,温度变化也非常剧烈。
科学家推测,它很有可能是某次远古撞击事件的抛射物,光谱分析显示可能含有金属与硅酸盐矿物,成分与月球岩石惊人地相似。
有理论认为,45 亿年前那颗撞击地球、催生月亮的行星 " 忒伊亚 ",也撞出了无数碎片,2016HO3 正是其中之一。
2016HO3 作为太阳系的活化石,记录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信息,对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地月系的研究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它极端的自转速度和稳定的轨道特性,还可以为研究小天体演化机制和小行星撞击预警提供新的线索。
2016HO3 艺术想象图
附小行星的命名规则——
包括临时编号和永久编号两个阶段。
临时编号用于新发现的小行星,以 " 年份 + 字母 + 数字 " 分别代表发现年份、发现时间段、发现顺序。
所有临时编号均以发现年份开头;发现时间段的规则将一年分为 24 个半月的周期(每月分上下半月),用字母 A-Y 表示(排除字母 I),即 A= 1 月上半月,B=1 月下半月,依此类推。
发现顺序用字母和数字组合表示,规则为从 A 开始(排除字母 I),每个字母代表 25 个天体,即 A= 第 1-25 个,B= 第 26-50 个,依此类推,数字表示在该字母组内的具体序号(1-25)。
比如 "2016HO3",2016 代表被发现于 2016 年,H 代表发现的于 4 月下半月,O3 代表该时段内被发现的第 328 个天体。
临时编号仅用于初步发现阶段,如果后续观测充分,小行星会获得永久编号及正式命名。
2016HO3 目前暂未获得永久编号,但因其特殊轨道而备受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