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我们写了一篇 6 款本土纯电 SUV" 围剿 " 特斯拉 Model Y 的文章:《》
从文中统计的去年前 10 个月销量来看,那 6 款本土纯电 SUV 加起来的销量都比不过一款 Model Y,原因并非本土车型的产品力不行,而是整个纯电市场已经固化、定性了,后来者很难改变格局……
而到了 2025 年,市场似乎迎来了一些新变化。
首先是整个纯电板块的活力恢复了,1 月的同比增速达到 29.1%,接近去年全年增速(15.5%)的 2 倍,追上了目前大热的插混市场增速(1 月同比增长率为 30.0%)。
今年一月,纯电市场的增速已赶上一直大热的插电混动。
Model Y 焕新版的出现更让 2025 年纯电市场增加了不少变数,有人说它的变化不大,说它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但也有人认为本土 SUV 对它的 " 围剿战 " 将变得更加艰难。究竟谁的判断更准确?
而让 " 围剿战 " 变得更有看点的还有另外两款车。一款是智界 R7,25 年第一周的销量已超越了 Model Y,接下来数周的表现也十分强势,是目前 " 围剿战队 " 中销量最好的一款。
另一款则是不断 " 挤牙膏 " 的小米 YU7。从工信部的最新消息来看,小米 YU7 入门版续航就达到 820km,各大核心数据都领先于新款 Model Y,在巨大流量的加持下,是否真能把后者拉下神坛?
智界 R7:爆发力强劲,后续表现还需观望
作为鸿蒙智行系列最新的中型纯电 SUV,智界 R7 在定位和定价上都是奔着 Model Y 而来,但从去年 2 月正式亮相到 9 月份正式公布价格,它的受关注程度其实不算高。和它几乎同一时间亮相还有乐道 L60、极氪 7X 等重磅车型,这些车型都号称对标 Model Y,产品力也很有针对性,流量被分薄的同时,用户的敏感度也会降低。
更关键的是,智界品牌首款车型 S7 的销量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品牌尚未在用户心中建立清晰的认知,这无疑会给 R7 增加更多不确定性。
但 R7 上市后的表现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去年 11 月交付量超 1.1 万,12 月超 1.5 万,今年 1 月超 1.1 万,春节假期后两周(2 月 3 日 -2 月 16 日)的销量超过 4 千台,高于极氪 7X、乐道 L60、小鹏 G6、阿维塔 07 等同级车。按照官方给出的数据,目前智界 R7 的累计大定已超过 7 万台,是 25 万以上销量最好的本土纯电 SUV。
注意了,智界 R7 的订单基本都来自纯电版车型,价格更低、实用性更好的增程版还没开始上量,这意味着它还将迎来一波销量的爆发。
智界 R7 现阶段的成功离不开一个 " 大 " 字,它的尺寸比同级的本土纯电 SUV 都要大,与新款 Model Y 相比,其车身长度就多出了足足 159mm。在电池方面,智界 R7 起步就搭配 82kWh 电池,入门版续航达到 667km(CLTC),而 Model Y 入门续航仅为 593km。
另外,纯电版全系采用 800V 平台,全系标配空悬,次低配开始配备 ADS 3.0 高阶智驾系统,这些高价值配置也切实增强了智界 R7 的竞争力,再配合略低于 Model Y 的起步价,账面产品力确实非常吸引。
客观地讲,智界 R7 的打法还是挺简单粗暴的,基本就是靠更大的尺寸、更丰富的配置、相对更好的性价比,以及强劲的宣传攻势去冲击市场。这种一味 " 做加法 " 的做法在短期内会有较大杀伤力,但在 " 技术保鲜期 " 越来越短的新能源市场里,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学会并赶上。
小米 YU7:不做正儿八经的 SUV,往往更有魅力
再来看看小米 YU7 的情况。与智界 R7 类似,它在账面参数上也是主打一个 " 以大欺小 "。
根据已公布的信息,小米 YU7 的车长达到 5 米(4999mm),车宽接近 2 米(1996mm),轴距达到 3 米,整体比 Model Y 大上一级。电池配置上,入门的两驱版采用了一块 96.3kWh 的磷酸铁锂电池,搭配 19 寸低风阻轮圈的情况下 CLTC 续航达到 820km,比采用 100kWh 三元锂电池的智界 R7(CLTC 续航 802km)还要长,是目前续航最长的纯电 SUV。
小米 YU7 的动力参数可以用 " 恐怖 " 来形容,YU7 四驱版采用前 220kW 与后 288kW 的电机搭配,总输出功率达到 508kW!而新款 Model Y 四驱版最大功率仅为 331kW,不到小米 YU7 四驱版的 7 成。
若只看数据,小米 YU7 的确很强,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它各方面的实际 " 跑分 " 成绩会胜过许多同级车型。不过,市场从来都不是以参数论成败的,再好的技术,再强的性能,也必须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大前提。
小米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们往往能用产品去改变用户需求,或是创造新需求。
小米 SU7 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是一款 " 玩具 " 属性高于家用属性的轿跑车,而在 20-25 万价格区间里,主流用户的需求是先满足家用,再满足玩乐需求。理论上,SU7 的定位是与主流需求不吻合的,但在强大的营销攻势下,这种反其道而行的做法,却让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同样地,YU7 也不是一款正儿八经的家用 SUV,它的跑车属性很强,靠的是以炫酷造型和强劲动力与同价位竞品拉开差异,尽管它在空间利用率和乘坐舒适性上或会弱于同级车(小米 SU7 也有同样的问题),但这种倾向性极强的定位往往能带来超强的产品魅力,配合小米汽车当前的市场影响力,想必又能收割一大波新用户。
" 知根知底 " 的用户认知,才是 Model Y 最强竞争力?
最后来分析 Model Y。相比 24 款车型,焕新版 Model Y 后驱版车型价格上涨了 1.36,全轮驱动版则上涨了 1.26 万,更贵的价格,给消费者带来的是更长的续航,更低的能耗,相对更好的滤振和静谧表现,以及那褒贬不一的外观设计。
与自身相比进步还是有的,但与本土品牌车型比较,无论尺寸、动力、配置,还是座舱功能和智驾功能,Model Y 焕新版都已不再占优。
但正是这样一款稍显落后的车型,依然在销量上引领着整个纯电 SUV 市场。在相对冷清的一月份,其销量依然达到了 2.56 万辆,同期销量排第二的纯电 SUV 是银河 E5,卖出了近 1.3 万辆,还不到 Model Y 的一半。而智界 R7、乐道 L60、极氪 7X 的销量则分别为 1.14 万、0.59 万、0.41 万。
注意了,Model Y 一月销量主要还是由 24 款车型贡献的,焕新版车型还没正式上量,据坊间消息,该车 1 月 10 日上市当天大定就突破 5 万,截至目前订单估计已超过 10 万辆。
不难预计,在今年的纯电 SUV 市场里,Model Y 的号召力只会增不会减,并且会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引领市场。而它之所以强势,原因不在技术、产品或具体的体验上,而是它已建立了深刻的用户认知。
所谓认知,不光是知道这款车的所有优点,还得认识到它的短板和缺点,真正做到知根知底。经过过去 5 年多的市场培育,用户已经彻底摸清了 Model Y 的底细,尽管它称不上一款完美的产品,但起码购买风险是可预知的,一旦接受了它的缺点,基本可以做到 " 放心买 "。
这种透彻的认知,是许多新推出的本土车型所不具备的,大家只知道某款车的技术有多领先,但具体功能是否可靠耐用,有哪些隐患和暗病,用户基本都是蒙在鼓里。
这就是为什么主流用户购车时会倾向那些上市已有一段时间,且用户保有量较大的车型,特斯拉 Model Y 在这方面确实有较大的先发优势,本土车型想要 " 围剿 " 成功,也许还是要先沉下心来培育产品口碑,待用户认知进一步深化后,才是产品力大展拳脚的时候。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DearAuto 立场。 )
———— END ————
法
律
顾
问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李国勇律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