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电影 02-21
他没有了大尺度,我更想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弗朗索瓦 · 欧容。

曾经他风格强烈,角度尖锐。

不管是未成年少女卖身的 " 成长观察日记 "。

△《花容月貌》

还是社恐少年为攒小说素材,跟同学老妈玩忘年恋。

△《登堂入室》

或者是八个女人一台戏,心怀鬼胎却意外 " 合谋 " 杀死豪宅富翁。

△《八美图》

他总是被电影界寄予厚望,却几乎从未得到过最高认可。

这一次,他又回来了,不过是开始尝试了一条新的路。

好似收起了以往的锋芒,转头去写了一首田园散文诗。

秋日何时来

When Fall Is Coming

从自然百科全书封面一样的海报来看,这部电影似乎不会再有奇情的故事。

但慢慢看下去,欧容会告诉你。

他只是脱去了过去的张扬外衣,内里仍然没有变。

这部电影也没有被他拍成科教性质的百科全书。

反而却说着,现实中即便有一本百科全书,可生活依然充满未知。

法国乡下,一名老妇人米歇尔独自住在一幢大房子里。

生活里除了好友玛丽 - 克劳德的陪伴,就是给花坛除除草,种种菜,干完活就在房间看看书。

住在巴黎的女儿瓦莱丽即将带着外孙来乡下度过假期。

米歇尔便和老闺蜜结伴采了女儿爱吃的蘑菇迎接她们的到来。

法国版的归园田居?

看上去,这的确是令人羡慕的晚年生活。

但在女儿到来之后,这母女关系的遮羞布才被撕了下来。

餐桌上,不仅嘘寒问暖只是走过场,甚至直截了当地嘲讽母亲好友玛丽 - 克劳德的儿子。

这还不算完。

饭后,她更是提出让米歇尔把这幢乡下的房子过户给自己。

引得外孙疑惑,外婆要死了吗?

祥和克制的母亲,咄咄逼人的女儿。

难免让人想起《姥姥的外孙》。

在那个故事里,阿安起初的探望、两个儿子的关心都有着自己的目的。

在外婆眼里,本是在子女们的照顾下度过的临终生活,就这样变成了遗产项目招标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 " 中标 "。

后代们的争宠,被冠以亲情的名义,但同时,亲情又的确是将他们联结在一起的纽带。

而在《秋日何时来》里,欧容没有像以前那样用锋芒毕露的批判叙事来描写这母女关系的不健康,而是在还未搞清楚缘由时,就让 " 报应 " 到来。

女儿瓦莱丽因为吃了米歇尔做的蘑菇,食物中毒。

纵使米歇尔万分愧疚,但女儿醒来后讲出的话却比蘑菇的毒更伤人。

是有意,还是无心?

这段情节,本可以是奇情案件发生的导火索,至亲相残,它能够最直接地揭示出人性的阴暗面。

但,欧容还是没有下手,他只是让女儿更加咄咄逼人,让米歇尔沉默、忍让。

此时,一个外人出现,很快就和米歇尔拉近了距离。

玛丽 - 克劳德的儿子,刚出狱的文森特,他虽冒失、不知分寸,但他能满足米歇尔的需要——

陪伴,尊重和理解。

因为对米歇尔来说,她只是一个孤寡老人。

甚至,米歇尔还主动借钱给了文森特去开酒吧。

照这样的趋势,至亲与外人的遗产争夺大戏就要上演了么?

依然没有。

文森特不仅改过自新,竟然还想着要帮米歇尔缓和她和女儿瓦莱丽的关系,只身前往了巴黎。

可两人从话不投机,变成了争论。

随后,瓦莱丽坠楼身亡。

意外还是谋杀?

欧容还是不给出答案。

因为,那些可能发生的 drama 大戏、离奇事件都只是我们习惯的故事应该出现的拐点,而这些,也的确都是欧容擅长做的。

孤寡老人的晚年处境、亲子关系的变质、人性贪婪的丑恶……

哪一个不是今天的现代社会暴露出来的重要问题?

但前面的人设、铺垫,都如障眼法一样,一次次勾起观看欲望,一次次点了个哑炮。

因为到这里,故事只是展示了它的 A 面。

女儿咄咄逼人、拒绝沟通的原因,到这故事的 B 面才揭晓。

面对警察盘问,米歇尔讲出了她的过去。

她曾经是一名妓女,而那个老闺蜜玛丽 - 克劳德,也只是以前的同事。

一个在巴黎靠卖身才能给女儿带来良好生活的母亲。

一个只知道向母亲索取财产的女儿。

在这两者之间,我们很容易就会站在偏向母亲的这一边。

女儿瓦莱丽作为中产女性,因 " 贪婪 " 变成了观众眼中的反派。

而随着文森特的介入,又打破了这个对立。

作为刑满释放人员,他本应是被唾弃的 " 危险分子 ",却因和米歇尔走得更近,获得了她的 " 道德豁免权 ";

但同时,瓦莱丽死前唯一接触的人,恰好又是文森特这个有前科的罪犯。

我们似乎无法在此建立起道德标准。

谁才是可以相信的,谁才是真正 " 无罪 " 的,无从判别。

而也是从这里开始,欧容的真实目的显露了出来。

他走向了《坠落的审判》的相反方向——

坠落,但不审判。

《坠落的审判》以绝对公平的视角去解剖夫妻的权力关系。

桑德拉因为没有明显的悲伤,而从一开始就被怀疑是杀害亲夫的凶手。

但只要在法庭上有一份新的证词、一个新证据就能让案件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向。

我们会因为故事中的谁看起来更好,就在心里对他自然给予更多的宽恕。

但这,就是逻辑推演的结果。

我们观看电影时,对角色产生的共情,也就是一种站队的行为。

就如同片中一次次在观众与角色建立起共情的临界点时,故事就发生了转向,感情的通路被堵死。

因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难以靠逻辑推演和情感偏好支撑起来。

而这个故事中,没有遗产争夺、谋杀案件,也没有一个道德无瑕之人,所以没有谁能完全被观众共情,真相也就停留在了悬浮状态。

米歇尔和外孙同样都没有过多悲伤的画面,她们继续着乡村生活,瓦莱丽的死也没有明确凶手,文森特直到最后都没有被追责。

但,故事就这样毫无波澜地翻篇了吗?

并非如此。

不让我们进行道德审判,只是欧容的第一步。

接着,他要揭晓女儿死亡的真正原因,的确就是米歇尔。

蘑菇中毒事件只是母女冲突的导火索。

虽然她不会有意给女儿吃毒蘑菇,但真正的毒素早已潜伏多年——

母亲过去的职业带给了女儿难以接受的成长经历。

就像在外孙来到乡下的学校之后,外婆的这些污名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外孙逃不脱霸凌,米歇尔也还是会在文森特的酒吧被人贴脸嘲讽。

这些都说明了,女儿的童年时光也曾是这样度过的。

瓦莱莉与人建立沟通的信心,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被磨灭。

能怎么办呢?

她必须继续活下去。

所以她还会请文森特帮忙去卢卡斯的学校,避免他再被霸凌。

会在得知女儿死亡那天文森特也在场时,说出理解文森特的话。

米歇尔展示出了完全的善意和信任。

这才是欧容要揭示的,人性中无法用 " 交换逻辑 " 衡量的东西。

它们可能成为伤害的催化剂,正如毒蘑菇与食用菌同生于一片土壤。

就像她资助文森特开酒吧,文森特再调解母女矛盾,这些 " 善意 ",反而还导致了最终更大的悲剧。

但同时,它们也能驱动生活继续下去。

因为生活不会按照逻辑推理来给人分配应得的东西。

但人们总是以这种 " 算账 " 的方式对待他人,来得到自己想要的。

这恰如今天很流行的一个词:情绪价值。

大家都会认为,提供情绪价值的人才配有好的结局。

但提出 " 价值 " 一词,就限定了关系中必然会有交换。

女儿瓦莱莉没有实现她想要的价值交换才导致悲剧,米歇尔都没有强求什么。

而文森特呢?

就算他还没有还给米歇尔资助他开酒吧的钱。

就算后来警官再次调查,暗示文森特是盯上了米歇尔的钱,因此也有杀害她的女儿谋夺财产的可能。

米歇尔还是坚持,那些钱就是她自愿给的,因为这个人值得相信。

所以在外孙卢卡斯成年后,米歇尔把房子的钥匙交给他时,陪在一旁的文森特眼里才会满是欣慰,没有一丝嫉妒。

这从来不是他的目的,他们只是从一开始就用真心与善良接纳对方。

瓦莱莉和文森特的结局,就像一个篮子里不同的两个蘑菇。

在生活中,就算有百科全书做参考,你也不知道哪一个有毒。

并且,即使尽力避免误食,你还是会不幸中招。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它无法被理性分析、解释。

只有接纳这一点,才能在生活中窥见人性最本真的微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毛脸雷公嘴榔锤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