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新闻说 2032 年小行星要撞地球了。
我去看了一眼各个平台的评论区,
惊了。
大家的反应好消极呀。
要么让小行星赶紧撞。
要么让小行星一定要撞得准一点。
要么希望小行星能砸到自己精确位置。
还有人说希望小行星的体积大一点,一击即中。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大家的态度透露着一股淡淡的 " 死感 "。
唉说实话,这真不怪大家消极。
这种荒诞的 " 死感 " 背后,是时代带来的失控感和虚无感在作祟。
这两年好多无法控制的大规模负面事件发生。
口罩,疾病,战争,失业,AI 包围人类……
再加上网路上真假难辨的信息洗脑,焦虑和恐慌交织,渴望的稳定似乎永远不可能实现。
失控,意味着没办法。
虚无,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无法改变,看不到希望,只能躺平。
这种躺平,并非自愿躺平,是被迫用这种思维逃避焦虑和恐慌。
01
从心理学的角度,失控感是个很要命的东西。
塞利格曼著名的 " 习得性无助 " 实验还记得吗?
把小狗关进带电的笼子,一开始,小狗被电还会拼命挣扎。
次数多了发现怎么努力都逃不掉,就会放弃挣扎。
后来哪怕笼子的门被打开,它也不跑了,还是乖乖待在原地。
小狗对生存环境失去控制感,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用,干脆躺平算了。
放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如此。
中年人面临经济形势起起伏伏,工作上随时可能被裁员,生活里各种意外频发。
年轻人被焦虑和浮躁裹挟着,很努力却看不到希望,卷得厉害也没有成就感。
觉得人生没什么盼头,干啥都没用。
再加上信息爆炸,各种负面新闻铺天盖地,看多了,就更消极了。
让人觉得与其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苦苦挣扎,还不如早点结束算了。
02
伴随失控出现的,还有虚无。
尼采提出过 " 虚无主义 ",简单来说就是觉得世界没有本质,没有目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现在很多孩子都有 " 空心病 ",其实就是虚无感的具象化。
年轻人自嘲 " 佛系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躺平摆烂,正是因为内心深处被虚无感笼罩。
努力学习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工作也不一定能买得起房,结婚不一定养得起娃,还折腾个啥呢?
虚无感一旦产生,就像掉进了一个无底洞,怎么爬都爬不出来。
03
虽然很痛苦,但失控真的是常态。
翻开世界历史,不管国内国外都是变来变去,稳定一小短时间,大部分时间乱糟糟。
人类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草台班子的人,会不停的变,人一变化,很多的东西会跟着变。
普通人就是洪流里的一粒沙,必须不停接受变化。
其实越是混乱的时候,越是锻炼心性的好机会。
失控就找回控制感,训练自己控制生活的能力。
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来看,可以先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次全面的 " 梳理 "。
把生活中的事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分类,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对于那些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学会适当放手。
每天晚上花 15 分钟就行了。
列出第二天要完成的三件最重要的任务,当你完成这些任务时,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这些操作大人小孩都能用,如果家里有娃,更应该早早培养他们控制生活的能力。
毕竟,他们要面临的失控和虚无,比我们这代人要多得多。
其次,设立小目标,并逐步实现也是关键。
目标不宜过大,否则容易因为难以达成产生挫败。
就像健身,不要一开始就想一个月瘦 10 斤。先每天做 20 个俯卧撑或仰卧起坐的小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慢慢增加难度。
我一个上大学的侄女,之前老发朋友圈说没意思。
去年国庆节说想考雅思,她行动力够强,把备考过程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
我看了一眼计划。
第一个月专注于积累 500 个核心词汇,每天背诵 20 个新单词,复习旧词。
第二个月开始练习听力和口语,每天听一篇英语短文,模仿跟读,通过这样逐步推进。
自从有了这个计划,就很少看她吐槽,平时她爱关注各种社会热点,后来也不关注了,就埋头准备。
她自己都说,进步的感觉真的很爽。
然后是虚无感。
应对虚无,可以用积极心理学。
生活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探寻:愉悦感、投入感和意义感。
愉悦感很容易理解。
就是做那些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
看电影,品尝美食,孩子就是出去玩,去运动。
不过,愉悦感带来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
更重要的是投入感和意义感。
投入感,是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中,达到 " 心流 " 状态。
最快获得投入感的办法是,找到爱好,并坚持。
喜欢看小说,试试自己创作,自己写故事。
喜欢和人交流,试试做自媒体,运营一个账号。
好奇心比较重,可以深入了解其他领域,学习一些你未必用得上,但会让你很开心的知识。
喜欢手工能做的就更多了,烘焙、烹饪、刺绣等。
你看重的东西,可以压倒任何你害怕的东西。
从喜爱的活动中获得幸福感,皮质醇的分泌也会降低,减少应激,焦虑都能跟着减少。
而意义感是最有效的。
它来自于超越自我的奉献。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我们没有什么是一定要完成的。
生命的本质是自由的,也是无意义的。
人类可以自由选择某件比自己本身还要重要的事情,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甚至要牺牲一定的自由,生命的意义就会出现。
所以,应对虚无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高于自己的事情。
比如参与志愿者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在家庭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关心家人的生活。
更高阶的,是找到高于个体的事业。那种不是为了收益,没用直接好处,也能让你为之坚持的事情。
譬如学术研究,高难度知识科普,艺术创作……
04
失控是正常的。
从宇宙天体的运行轨迹,到个体生命的起伏波折,绝对的可控本就是一种奢望。
在生活中寻找控制感,设定小目标、规划日常,也不是为了彻底消除不确定性。
这种操作类似于,在无常中搭建心灵的避风港,让自己在风雨飘摇时,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探寻生活的意义,从微小的愉悦、深度的投入到无私的奉献,都是在拓宽生命的边界,赋予有限人生一份独特的价值。
如果能理解这一切,什么失控虚无那都不是事儿~
管你小行星撞地球,还是生活那些乱七八糟的烦恼,都能做到真正坦然处之。
说到底,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从来不是对世界的掌控程度,是自己的心够不够稳呐~
点个 " 赞 "+" 在看 ",随手 " 分享 " 让更多人看见。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