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0 日周四,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创伤骨科主任、骨科副主任罗令教授的门诊日。晚 6 时 15 分许,他为当天的最后一名病人看完门诊,又从门诊楼匆匆来到病房:这里还有一位手指骨折的小患者等着他去处理。此时,门诊楼里大部分灯光已经熄灭。
直到接近晚 8 时,罗令教授结束晚查房,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回到家中,罗令教授伏案执笔,纸上是一幅精细的手绘手术图:断裂的骨头、交错的血管、肌肉纹理纤毫毕现,右下角标注着 "2 月 19 日,天气阴 "。
在尝试了数码相机、头戴式运动相机等设备后,罗令教授选择回归最 " 原始 " 的手绘:他的背包里常年装着笔记本电脑、一本画本、一个文具袋和一盒彩色铅笔。20 多本手绘笔记,几乎涵盖了骨创伤、骨感染领域所有的手术。最简单的工具,凝聚了浓度最高的热情。
不关门的门诊诊室,医生 " 能复位就不做手术,能做微创就不做大手术 "
罗令的诊室几乎不关门。
2 月 20 日这天,有将近 80 名病人挂了罗令门诊的号源。骨科门诊的特殊性在于,几乎每位病人都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再拿着片子回到门诊请医生诊断——这意味着罗令这天要看诊将近 160 次。
" 在门诊一天需要服务这么多病人的情况下,诊室外的病人一定非常心急。" 罗令敞开诊室,就是为了让门外等候的病人直观地看见自己正在做什么:" 我想请他们看见,我一方面没有做与看诊无关的事情,另一方面给前面的病人也看得很细,让他们耐心放心等候。"
2 月 20 日晚 6 时 15 分许,罗令为这天的最后一名病人安排好检查方案。关闭诊室灯光,他快步前往外科楼病房。
△罗令教授为当天最后一名门诊病人看诊
" 能先尝试复位,为什么要做手术呢?如果小孩子以后想当飞行员,手术是会有影响的。"
面对打篮球导致小拇指关节内骨折的初中生,罗令教授略显责备地对他父亲说。从他父亲手中接过手机,罗令放大了电脑上的 X 光片界面,再举起手机拍摄细节。这是为了让病人家属留存更清晰的影像,以便他们日后有需要时,不必再重新拍片。
△罗令教授为患者家属讲解骨折部位细节
治疗室里,罗令教授一边为初中生复位,一边和他搭话以缓解紧张情绪。处方笺的背面,有罗令教授用水性笔手绘的病例示意图。
复位结束后,罗令教授先嘱咐进修医生把包扎的纱布沿边修剪,让孩子感到更舒适;再叮嘱孩子睡觉时将手抬高放在胸口上,还不忘将有可能的肿胀、麻木等情况告知孩子父亲,请他密切观察。
直到接近晚 8 时,罗令教授结束晚查房,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
△罗令教授为小患者尝试复位
20 多本骨科手绘笔记无偿分享给同行;要求学生也用纸笔记录
刚当医生时,因为买不起胶片相机,罗令只能用最简单的铅笔、圆珠笔画下每一台手术。画本也是极简的,无论大小、无论内页是否有横条纹还是空白,只要是本子,就能拿来画。
还是本科生的罗令,曾有一次跟着显微外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一道查房。途中专家突然向学生们进行提问,全场寂静中,罗令在自己的画本上找到了答案——上面画着血管走形图,并标注了吻合角度和缝合技巧。专家惊诧之余,当场邀请罗令报考自己的研究生。
这场 " 素描突围 " 鼓励了罗令将自己的骨科手绘笔记 " 标准化 ":例如使用大小一致的大画本,用统一的格式和记号进行标注,并整理成册,分享给有需要的同行。
就在不久前,一名衡阳少年双足脚跟骨、踝关节粉碎性骨折,还有开放伤口。因病情复杂危重,少年辗转多家医院都被拒收。
罗令不忍心拒绝。团队在手术中像 " 拼古董花瓶 " 般将碎骨一一复位,术后罗令连夜画下手术图,标注了多处细节,并分享给衡阳的基层医生,希望他们遇到类似病例时能少走弯路。
多年积累下来,罗令的骨科手绘笔记几乎涵盖了骨创伤、骨感染领域的所有手术,包括骨折、骨折脱臼、骨髓炎和畸形矫形等。其中不仅有严谨细致的医学图谱,还有自己和患者的 " 生命速写 ":" 新的一年,幸好我忙碌 ";" 先进的方法改变了治疗效果,但需要更多的技巧,及时掌握了这些技巧,不经常使用也会生疏 " ……
△罗令教授展示自己的部分手绘笔记
这也是罗令坚持用手绘记录、复盘手术的原因。在借助过单反相机、头戴式运动相机等科技的力量后,他还是会被最质朴的手绘吸引。
罗令教授的背包里,常年放着一部笔记本电脑、一本画本、一个文具袋和一盒彩色铅笔。文具袋里都是最简单的铅笔、圆珠笔、钢笔和橡皮,彩色铅笔也很小巧,方便携带。" 差生文具才多 ",罗令教授这样开玩笑。笔尖与纸张摩擦,一笔一画、一撇一捺,最高浓度的情感就蕴藏在其中。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 " 晨视频 " 客户端,搜索 " 报料 " 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 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 19176699651。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