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公园 02-25
在深圳做「AI耳机」这一年,我看到的10个行业真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苏子华

编辑|靖宇

2024 年初,Penny 从北京某自动驾驶公司的工程师岗位离职,回到深圳接班家里的耳机工厂。

那时,恰逢 "AI 耳机 " 的概念开始兴起,Penny 顺势投身新的科技浪潮,见证并参与了,被视为下一个风口的品类,如何以惊人的速度被推向市场。

在这里,生存与创新的辩证法变得赤裸、清晰。

商业模式不清晰?软件功能不完善?没关系,先卖了再说,不能等。——这是她看见的、与北京职场里截然不同的生存文化。

当国际品牌还在讨论何为 "AI native" 硬件时,华强北已经用百万套的订单完成了国内外的市场教育。

" 虽然没完全想清楚,但不耽误人家敢卖。"

这里的人都明白出货单上的生存法则:" 先上车,边走边看 "。

她感受到,技术生命需要野蛮繁衍而非精致豢养,谁能帮它更快占领市场,谁就能收割进化红利。

当年轻人抱怨时代红利几近消失的时候,这里依旧能为普通人腾出一些上升通道。

Penny 见过一个软件解决方案团队,两三个人的小团队,靠着帮耳机品牌做 App,卖向海外,一年时间买了豪车。而在 Penny 自己的工厂," 我们的一些大专毕业生同事,赶上某款 AI 耳机的畅销,一个月提成就有 3 万元 "。

这里不遵行北京大厂办公室里的白领逻辑。Penny 也在适应 " 草莽 " 的新规则。

" 有供应商直接摊牌:要么接受瑕疵品,要么我退款转卖你的设计 ",这种近乎无赖的博弈反而倒逼出独特的平衡术——既要卡死产品底线,又要学会抚平怒火,毕竟流水线上等着组装的十万个耳机壳,经不起重新寻找供应商的耽搁。

更多的变化也在发生。

以前,人们会说华强北经常抄大牌,但现在大牌身上越来越多华强北的影子。有些品类,华强北供应链已经迭代了两三轮之后,一些国内大品牌才刚开始入场。这个行业变了,不再像之前那样,从上往下传导。可以打趣地说,华强北的产线更迭换速度,比大厂办公室的 PPT 翻页还快。

无数草根工厂的狂奔,正在织就托起「下一个大疆」的巨网。

然而,AI 浪潮既带来了新的财富,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更是夹带着危机。" 在这波 AI 浪潮里,可能很多同行会被卷掉。"Penny 观察到。

AI 技术,对于老一辈的工厂掌舵人来说,不容易理解,无论是在技术落地还是商业模式的层面。而 Penny 判断,AI 会在硬件产品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AI 对于硬件产业的冲击刚刚开始。

她也在思索着 AI 技术的意义、新的商业模式如何建立、制造业如何抓住 AI 浪潮,而不是看着行业被削弱。

从北京到深圳,在市场摸爬滚打一年多后,Penny 从源头工厂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新技术如何走向大众的一个切面。

以下为 Penny 做 AI 耳机的 10 个感触,我们以第一人称视角整理呈现:

01 AI 耳机爆火,年轻人逆袭

在华强北这边,我们工作想招聘一个普通一本、二本,或者英语过了四六级的都很难。

我们这个行业人员素质还没有科技、互联网行业那么卷,稍微有一点点能力的人在里面就会发展的很快。

之前有一个供应商,做出的模具远不符合我们的要求,然后直接摊牌 " 要么接受瑕疵品,要么我退款转卖你的设计 "。

真是气死人,但是这时要做的不是索赔。时间成本远高于金钱损失,新品晚出两周就可能被同类产品淹没市场。所以,只能学着咽下怒火,继续陪对方打磨。

能把工作对接的清清楚楚,大家就会觉得这已经是行业里非常优秀的从业者了。举个例子,我们有些普通院校毕业没几年的同事,客户下单之后,他负责对接,刚好有一款他对接的耳机卖爆了,一个月的提成就有 3 万多。客户对他非常满意,因为能把交待的事情对接、落实清楚。

工厂对年轻人来说,不太有吸引力,但对普通人来说,确实存在草根逆袭的机会。

02 先上车再说,边走边看

华强北的小品牌和大品牌一样,都在积累数据,在摸索如何适应当下用户的 AI 消费习惯。

AI 耳机现在很火,有些小品牌推出的 AI 耳机,在 App 上搭载了 AI 助手,宣称支持用户免费使用。比如,他们会预置几百分钟免费的 AI 助手语音使用时间。但是,AI 大模型的 token 用完之后是需要续费的,怎么续费,很多品牌自己可能还没想清楚。

虽然没完全想清楚,但不耽误人家敢卖。

很多品牌都是先上车,边走边看。

或许这件事对他们来说也没啥影响,可能只是用户在用完免费的 AI 助手时长后,不续费了。有的厂家也是在赌,赌这个耳机用户用不了一年,可能就丢了,换新的;又或许,他们未来会根据模型流量费用的变化,到时再给用户新的定价方案。

大家风格很一致:先跑起来再说,不能等。

03 快,是一切

华强北的思维是快速且灵活的,几乎没有规则可循。业务员的目标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搞定客户。

例如,我们在给客户或供应商发送样品时,非常强调效率。如果上午发货,下午必须送到;下午发货,第二天必须到达。如果快递无法按时送达,甚至会用顺风车直接送过去。

有一次,一位同事急需为客户发货,但包装定制尚未完成。于是,他坐公交跑到六七十公里外的工厂催促加急制作,并在工厂等待完成后,自己叫货拉拉将样品拉回来。

在这种行业里,没有规则可言。不能期待像白领一样,发送邮件等同事或者合作伙伴按时对接。只要能搞定客户,就行。

04 AI 耳机是快消品

我们是做硬件的,本质上在我们看来,不管它是叫 AI 耳机还是叫耳机,它就是属于耳机赛道。AI 耳机算是一个营销的概念。

就像没有小米、小度这些智能音箱之前,音箱也一直存在,一直在卖。后来 AI 能力提升了,就把 AI 功能也加上了。耳机也是一样。行业里会将它看作快消品。

05 主流 AI 耳机群体画像:要便宜,先用上

一些高端的 AI 耳机卖得比较贵,在 1000 元以上。然而,当用户买耳机的预算超过 1000 元时,这个用户群体的画像就会变得非常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音质等方面的需求比较高,不太确定他们是否愿意为 AI 买单。

从高端的 AI 耳机的出货量来看,可能目前愿意为 AI 买单的还是少数。

但并不是说消费者没有意愿尝试,很多中低端价位的 AI 耳机卖得很好,比普通的蓝牙耳机要好。

这个市场的主流用户群体,更需要的是先拥有。很多人希望只需要付大牌 1/ 10 的价格,先尝鲜体验一下功能,他们不需要产品有多好的效果,先用上再说。

就像很多人都没用过苹果的耳机,大家可能也不知道所谓的差距在哪。

06 每一毛钱,对工厂都很重要

深圳人喜欢讲成本,之前有北京高校出来的供应商找过来,说他们做了一些算法改进什么的。

但他们避而不谈的就是成本。华强北这边的厂家不是很喜欢和他们聊,因为他们不说成本。那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一上来就用一颗特别贵的芯片,没有厂子能承受得起。我们就问他,你这个东西对硬件有什么要求,我的成本需要增加多少,怎么收费。

他们不愿意讲这些,他们喜欢讲宏大叙事。列举他们和高校合作案例什么的,讲他们的团队背景。

这些我们都不想听。

每一毛钱成本,对于高度内卷的深圳工厂来说都很重要。

如果北京那边的团队,能更多考虑商业维度的东西,我觉得他们的技术会落地更快一些

07 大牌定义产品,华强北教育市场

大牌在市场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他们推出新产品,通过宣传和流量推广,引领市场趋势。耳机产业需要这样的引领者。

而后面的跟随者往往不会去考虑一个功能、交互的意义是什么,大家只是在跟风模仿,去做类似的产品,抓住新的噱头。

众多低端的小品牌起到了一个作用,就是用更低成本的物料、软件方案,复刻大牌们最新的产品,用低价让更多消费者愿意尝鲜使用。

低端品牌做产品的逻辑是,对大牌成熟产品的功能做缩减,先实现用户最需要的核心功能,然后再根据电池、芯片、包装等成本考虑是否增加其他功能。

价格降低 10 倍,销量可能扩大会 100 倍、1000 倍甚至更多。可以说,大牌在定义产品,华强北教育市场。

08 市场需要 AI 耳机领头羊

AI 耳机这个市场想要壮大,需要领头羊。就像 iPhone 之于智能手机,AirPods 之于无线耳机,亚马逊 Echo 之于智能音箱一样,他们会推动一个市场的发展。

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比如说 AI 眼镜,可能只有苹果来扛大旗,这市场才会好,换作三星来,这个市场可能都起不来。大家都等着苹果去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就像有的小品牌靠模仿 AirPods 形态的耳机,一次订单就能出 10 万、8 万套,直接发往海外。而如果采用其他外形的耳机,即便品质更好、价格更低,可能销量也不会好。

目前来说,AI 耳机领头羊,还没有出现

09 大厂身上出现了华强北的影子

过去,大牌怎么做,华强北的小品牌就怎么做。

而现在,华强北小品牌的迭代甚至走在了大厂的前面。比如,夹耳式耳机在国外火了之后,华强北马上跟进,等供应链已经迭代了两三轮之后,一些国内大品牌才刚开始入场。

比如,有几家知名的手机大厂陆续推出的耳夹式、挂耳式的耳机,就是如此。

以前,人们会说华强北经常抄大牌,但现在大牌身上越来越多华强北的影子。

有一些华强北品牌,刚开始靠低端产品起家,有钱了之后会做产品分级,推出中高端产品线,投入资金做研发。在两年前,他们可能还在卖非常普通的产品,而现在,再看到的产品就非常有质感,从贴牌走向自主品牌。

这个行业变了。不再像之前那样,从上往下传导。如今市场不再等待大牌慢热,稍有迟缓,对手已迭代三四代,悄然抢占了先机。

10 AI 软件正重塑市场

从耳机产品的迭代来看,在技术和产品形态上近几年似乎没有太多突破。

从消费者反馈来看,大家比较在意 App。没有某个功能似乎就比别人弱很多。因此,品牌们也会更注重 App 的建设。

目前大多数 AI 耳机聚焦在翻译和对话功能。但注意力也开始转到更细分场景,比如 AI 睡眠耳机,睡眠耳机外观很小,方便睡觉时佩戴,但它的核心是在 App 上。它通过 App 实现白噪音、睡眠监测、睡眠建议等功能。

消费渠道变化很大,直播电商兴起之后,很多需求会被解锁,不少人刷到直播之后可能会意识到 " 好像我真需要它 "。AI 睡眠耳机就是这种。

这个产品火起来让我们意外。睡眠这个场景很小,但我们在国内的出货量每个月也有 10 万套左右。

因此,AI 对于细分场景的升级可能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浪潮 深圳 制造业 供应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