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 科技】移动影像,这一曾经被视为智能手机附加的功能,如今已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厂商们竞相角逐的核心战场。从早年的一英寸超大底 CMOS,到后来的一亿像素主摄,国产手机在影像技术上不断内卷。步入 2025 年,局势悄然发生了变化,差异化竞争成为了新的关键词。
在 2025 年,据传有厂商将放弃追求极致的一英寸大底主摄,转而将重点放在提升超广角镜头的性能上。这一决策背后,是智能手机摄影日益普及的今天,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焦段的出色表现,而是期望在任何场景下都能获得高质量的照片的大势所趋。
华为或首发国产一英寸大底 影像自研成厂商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华为或首发国产一英寸大底 CMOS 的消息,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如果这一消息属实,那么它将标志着国产手机在影像自研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外,小米、荣耀、vivo 等厂商纷纷押注 2 亿像素长焦镜头,也预示着高像素化将再次成为影像旗舰的一大趋势。
总而言之,2025 年,国产手机厂商在影像领域的竞争态势将发生深刻转变。从以往单一维度的激烈互搏,逐步迈向多维度的综合格斗,而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 " 从华为看国内手机厂商影响自研之路 "。
2025 年,智能手机影像技术竞争已从 " 参数内卷 " 迈入 " 技术自研 " 的新阶段。厂商们不再单纯比拼传感器尺寸或像素数值,而是通过自研硬件、算法与供应链整合构建差异化壁垒。而华为则是在影像自研方面走得最早的一个。
华为影像自研:从跟随到引领
华为的影像自研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早在与徕卡合作期间,华为就开始了对影像技术的深度探索。然而,真正的突破来自于 XMAGE 影像品牌的诞生。XMAGE 不仅是华为影像技术的集大成者,更是其技术自研的象征。XMAGE 的核心在于软硬件的深度融合,通过自研传感器、算法和操作系统,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掌控。
在硬件方面,据传华为的 1 英寸大底传感器采用了华为此前已经试用过的 RYYB 滤光阵列,这种设计相比传统的 RGGB 阵列,能够显著提升进光量,从而在低光环境下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此外,华为还引入了可变光圈技术,通过调整光圈大小,适应不同的拍摄场景,进一步提升成像质量。
在软件方面,华为的纯血鸿蒙系统(HarmonyOS NEXT)通过全栈自研架构,实现了从传感器驱动到 AI 算法的深度优化。AI 场景识别技术能够实时分析光线、物体运动状态,并动态调整曝光策略,确保每一张照片都能达到最佳效果。鸿蒙内核的低延迟特性,则让快门响应速度提升至毫秒级,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华为自研的这一做法,在市场上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2024 年第四季度,华为以 18.04% 的市场份额重夺中国手机市场第一,其中影像旗舰 Pura 70 Ultra 更以 DXOMARK 163 分的成绩登顶影像排行榜。市场表现验证了自研技术的竞争力,而技术积累又反哺至汽车、AR 等新业务线,形成 " 影像技术—用户体验—生态扩张 " 的正向循环。
国产厂商自研影像 " 百花齐放 "
在华为自研影像取得不错的效果下,国内其他手机厂商也都开启了影像自研的大门。
小米在 2023 年在小米 13 Pro 上弃用了索尼 IMX989 一英寸传感器,推出了与国产厂商豪威联合研制的 " 光影猎人 " 系列,其 900 型号采用 1/1.31 英寸定制大底,通过像素融合技术实现 2.4 μ m 超大单像素尺寸,同时支持 1024 级可变光圈。与徕卡合作的色彩科学则进一步强化了影像风格化,例如在即将发布的小米 15 Ultra 中,其首次搭载的 2 亿像素潜望长焦,便可保留更多细节,而 AI 算法能自动优化人像肤质与背景虚化层次。
另一个以拍照见长的厂商 vivo 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自研影像芯片和算法,在去年的 X100 Ultra 发布会上,vivo 带来了蓝图影像,公布了自研传感器技术、自研影像算法矩阵、自研影像芯片。而在另一侧,vivo 同时也加强了与蔡司的深度合作。共研蔡司光学镜头、蔡司 T* 镀膜、蔡司自然色彩、蔡司风格虚化等,
而在不久后将推出的 X200 Ultra 上,vivo 据传为该机型搭载了行业唯一的超大底超广角镜头,并配备了同样规格的超大底主摄以及进光能力更强的 2 亿像素潜望式长焦镜头,率先实现了大三元全焦段全大底方案。vivo 定制了 35mm 原生焦段的主摄,并一次性搭载了两颗自研芯片,只为了能通过自研技术让新机在视频拍摄方面媲美甚至超越 iPhone。
自研影像的驱动力与挑战
国产手机厂商纷纷重金发力自研影像,背后自然也有着自身的驱动力。首先,供应链安全是重要因素。华为因制裁被迫转向国产供应链,而小米、vivo 等厂商也意识到过度依赖索尼、三星可能存在的风险。其次,厂商想要掌握技术话语权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自研传感器与算法可摆脱 " 公版方案 " 同质化,形成差异化卖点,并且在宣传方面也更能够打动消费者。最后,用户体验升级也是重要原因。用户对影像的需求从 " 拍得到 " 转向 " 拍得美 ",自研技术可更精准匹配本土化场景。
然而,自研影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研发成本高企。一颗定制传感器的研发费用可达数亿元,且需与镜头、算法同步迭代,需要上游厂商深度参与到供应链中。其次,用户体验的权衡也是一大挑战。一方面,自研的大量投入可能会被纳入到商品最终的价格中,导致涨价的出现。而另一方面,自研需要克服技术代差,前期的产品可能在性能和参数上还比不上外购,这可能会影响到手机的使用体验。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最终产品好不好用才是是否购买的关键因素,说服他们花更多的钱买一台性能还不及非自研的手机,是非常困难的。
自研影像的 " 下半场 "
目前来看,随着手机同质化的加剧,影像依旧是接下来各家手机厂商发力的重点,国产手机厂商的影像竞赛也变得越来越激烈。短期内,硬件参数的军备竞赛仍将持续——豪威、三星、索尼等新一代传感器即将面世,而 AI 算法的优化将成为差异化关键。长期来看,技术自研对于打造 " 体验闭环 " 变得十分关键。
华为将首发国产一英寸大底,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标志着国产手机厂商从 " 供应链整合者 " 向 " 技术定义者 " 的转型。在这场自研影像的浪潮中,没有一家企业能独善其身。唯有持续投入核心技术、平衡创新与体验,方能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 未来的影像之战,不再是像素的堆砌,而是对光与影的理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