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归来十多天,最近突发奇想,想筛选出全球最知名 / 最独特 500 强旅行目的地,就一直与各 AGI 较劲,新增大量边角料地理知识,几乎在心理上已完成环游世界计划,这些天心无旁骛,乐不思蜀,忘了更文 ~
……
继昨天中概股大跌后,今天市场气势恢宏,迅速收复失地,我也按计划继续减仓,截止今天收盘,我所有股票基金账户总盘已全面回本!
" 全面回本 " 意思是:自 2021 年 2 月 10 日 A/ 港 / 中概股(所有中国资产)集体登顶以来,中国投资者血流成河,惨不忍睹,经过 4 年零半个月的坚持和自救,我的账面盈亏已重新转正!
这 4 年中,我多次公开说过,作为中国最优秀资产,当年我非常看好中概股前景,所以一直公开推荐,导致很多跟我一起上车的荔枝这些年也损失惨重(为此我也多次公开道歉,自我反省 ~)
我本人也不例外,最高时,丐帮仓位达到总仓位 4 成 +,成为过去几年最大浮亏来源
但眼下很多人可能还没回本
恒指当年最高 31000,现在还没反弹到 24000
沪指当年最高 3700,现在也才 3300
创业板最高 3500,现在 2200,还差 1/3+ 没回
最惨还属丐帮,以恰好 21 年 1 月 8 日最高位上市的恒生互联为例,现在只回到 0.54 元,如果你上市时 1 元认购,依然浮亏 46%!
那为啥我和一部分小伙伴能提前回本呢?
原因有四:
1、做了资产配置,没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
比如我一直持有黄金 ETF 和美股 ETF,虽然占比不高,但这几年黄金和美股行情不错,我去年黄金涨过 2200 时清了,美股也在去年巴菲特大幅减仓后跟着清了,虽然没吃到全部肉段,也获得了不错的绝对收益
再如我一直说持有茅台,虽然这波行情消费股不给力,但我茅台有做波段,目前持仓成本不到 1380,依然浮盈
还有前几年一直跑赢大盘的红利基金,我也一直持有,贡献超额收益
当然也有拖后腿的
比如医药和消费,特别是医药,还在坑里,贡献了超额负收益……
但整体上看,资产配置还是比我单吊丐帮一棵树强多了,其他投资收益弥补了一部分丐帮超额损失
2、没在最高位全仓 all in,下跌后不断补仓,摊薄成本
那些仓位控制较好,坚持下跌补仓的,去年反弹时就已全面回本
我因初始仓位过高,中期补仓也不敢太猛,所以回本慢一点
但如果中途不进行补仓或定投操作,现在回本的可能性极低
3、坚持不割肉
过去 4 年,不断有荔枝问力哥丐帮基金要不要割肉走人,因为这波熊市太漫长,太伤人了,还记得 22 年 3 月那波大跌后,市场很快反弹,我还搞过一次有奖征文活动,让大家把当时恐慌心态和坚持咬牙买入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以后记住别慌
想看当年征文一等奖作品的,戳这里—— >
但直到 22 年 10 月,丐帮才真正创出历史大底
此后,23 年 1 月,23 年 7 月,24 年 5 月,24 年 9 月,丐帮又出现过 4 次反弹,但都是反弹而非反转,一再坐过山车
也正是长时间多次 " 戏弄 ",不断给人希望又扑灭希望,让很多人失去耐心,水平高的去年 9 月反弹高位清仓,更多人则在反弹结束,市场重新下跌途中彻底绝望,底部割肉……
这些年不断有荔枝问我丐帮还要不要坚持,说撑不住了想割肉,我一直说你实在撑不住也能理解,但我绝不割肉,一定会按计划逢高逐渐减仓,涨不到我的目标价位,我就永远和它死磕下去!
4、坚持网格收割
力哥的网格收割法和市场主流网格策略不一样
其他网格策略是在确定波动区间内把持仓分成 N 分不断高买低卖,优点是市场一直在区间波动状态,能来回吃肉,赚得很爽
缺点是一旦市场突破预期波动区间,要么涨到卖无可卖而全面踏空,要么跌到没钱补仓,只能躺平
这样的网格需要你对市场走势提前预判,操作难度较高,像阿里最近这种涨幅,传统网格早卖飞了
我自创的网格收割法又叫市值恒定收割法,始终围绕一个确定的股票 / 基金市值波动,上涨时,只收割超出恒定市值的部分,下跌时,则把仓位补足到恒定市值,就算市场不涨不跌,每年靠网格收割也能获得1%-3%超额收益,连续 4 年坚持下来,也能有近 10% 超额
网格收割的实际收益,我去年详细拆解计算过,有兴趣的异步— >
我的网格收割策略是 " 一次设置,全自动操作 ",平时根本不用操心
但只有与我定向合作的 X 宝证券的 APP 上才有这个自动定投 + 收割的条件单,全网独此一家,后台回复 " 网格 ",可了解详情
总之,资产配置 + 逢低补仓 / 定投 + 长期网格,带来了超额收益,坚持不割肉又让我始终不下 " 赌桌 ",确保 " 雷劈下来的时候 " 一定在场!
其中,网格收割属于微观操作技巧,逢低补仓 / 定投属于中观投资策略,资产配置属于宏观投资战略,坚持不割肉属于投资心态的把控,听起来最简单,实际最难做到
大家最关心的肯定不是这些总结,而是现在该怎么办?
已经回本的,要不要清仓?
还没回本的,该怎么操作?
提前割肉下车的,要不要追高上车?
毕竟,这波 DeekSeek 带起的市场热度,超过 4 年中任何一次反弹,虽然大盘没像去年 9 月那样突然暴涨,却给市场长期走牛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很多人蠢蠢欲动……
关于市场情绪燥热期的心态控制,请看这篇—— >
关于市场大幅上涨后的科学卖出策略,请看这篇—— >
关于中国未来 10 年宏观上的整体发展方向,请看这篇—— >
关于过去 4 年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导致中国资产长期被 " 定价歧视 ",请看这篇—— >
老荔枝都能感受到,22 年以来,这个那个原因,我一直处于偏悲观情绪,你们抱怨时,我也跟着呵呵,不给你们打气,因为我也没信心
现在回头看,很明显,政策转向导火索就是杰克的 " 激情发言 "
直接影响是 IPO 半夜鸡叫被咔,被迫全面整改,杰克失去控制权,从大众创业偶像迅速沦为人人喊打的黑心资本家,此后 3 年云游世界,隐居日本
大概 21 年二季度开始,政策全面转向,22 年加速,我赶紧遣散员工,躺平苟好
但去年 9 月后,我的观点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不断给大家打气
去年 9 月 17 日推送的,可以视为这 4 年来的 " 至暗时刻 ",市场情绪极差,但我在文末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说 24 年四季度,最迟 25 年一季度,政策会有明显转向,做好随机应变准备
这不,杰克再次成为座上宾 ~
……
上一篇里,我进一步从底层逻辑阐述投资的本质——
投资奥义无非 "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但人性习惯基于趋势做判断,所以总是市场沸腾故事人人信时才全仓杀入,高价接盘
很多投资品内在真实价值很难准确衡量,但生息资产底线就是存款利率 / 股息率 / 保险分红率 / 房屋租售比
价格跌到一定程度,带来的稳定现金流回报超过本币无风险收益率(目前中国不到 2%),市场就会自发托底,跌无可跌,产生长期投资机会
非生息资产估值底则取决于生产成本,包括黄金石油比特币等
最后我说" 找到好资产不难,难的是等到便宜的价格再出手的耐心,可能要等上好几年 "
但这话,只说对一半
我们不是诺贝尔基金会,要永远准备给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发钱,所以投资期限可以无限长
我们是自然人,活到 80 都不易,活到 100 看人品
但从出社会攒钱到退休,也就 40 来年,其中最需要花钱(上有老下有小还要还房贷)的也就 30-50 岁这 20 年,除了养老保险,普通人能预判到的未来最长投资期限也就 20 年
但这世界变化快,无论政策、人口、思想观念、国际环境、技术进步都随时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能着眼未来 10 年就很不容易了
比如黄金,眼下大家都觉得是好资产,但站在 1980 年看未来,整整 20 年大熊市,一上车就要套 20 多年,显然不是 " 好资产 "
再如房子,03 年第一波房地产大牛市算起,到 22 年一线最后一波冲刺,房价整体涨了 20 年,但看未来 10-20 年,年轻人越来越少,房子还在越盖越多,必然导致越来越严重的供大于求
绝大部分房子注定失去上涨空间,只有一线和少数强二线中心地段品质新房 / 次新房才会成为 1% 不到能持续升值的香饽饽
股市也一样,如果一国经济将长期陷入低迷通缩状态,股市注定无法获得长期超额回报,最典型的就是日股
但日本也不是一直不行,失去 30 年后,现在日经不又新高了吗?东京房价不也新高了吗?
但这波时代红利受益的是 2010 年后上车的 80-90 后,那些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泡沫巅峰时上车的 50-60 后,得用此后 20-30 年人生还债
日本整体比中国领先 40 年,你觉得中国 90-00 后未来 20 年面对的经济周期,更接近日本 60 后,还是 90 后呢?
那为什么比特币是 " 好资产 " 呢?
一是有越来强的社会共识,越来越代替黄金,成为年轻人心目中公认的避险资产
二是比特币估计在 2040 年前才会挖光,达到上限 2100 万枚,还有 14 年,很可能产生 4 年为周期的脉冲式价格波动
但此后会发生什么,还很难说
一是 2039 年前后,市场可能会产生 " 末日情结 ",投机情绪把比特币爆炒到极夸张的泡沫位置,导致此后很长时间缺乏赚钱效应
二是矿工不再能依靠挖矿获得回报,只能靠交易手续费,如果手续费不足以激励矿工维护网络算力(哈希率),可能导致算力下降,进而威胁网络安全,可能引发新的监管危机
但这种巨大不确定性是 10 多年后的事,这 10 多年中,我们依然可以考虑择机入场
明白了不?
就像王菲唱的,"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
所谓 " 好资产 ",要看处于什么周期,未来 10-20 年处于整体看涨的上升周期,才算好资产,才值得便宜时上车
否则,不叫价值投资,叫 " 价值陷阱 "
A 股最典型的 " 价值陷阱 ",就是地产股
别看深铁全面接管万科,持续输血,乍一看万科是死不掉了,债券暂时不会违约,但股价长期依然没希望,这是中国房地产宏观周期决定的
未来肯定还要盖更多好房子,开发商还有生存空间,但只是活着有口饭吃,过去 20 年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争议较大的是医药股
本来老龄化时代,医药是确定性最高的黄金赛道,全世界都这规律,但我们的国家体制和意识形态又很独特,这几年不管行业内和社会上质疑声浪多大,医保改革大方向一直没动摇过,这也是我在一文里预告过的
在我看来,除非发生出人意料的重大政策转向或技术进步,否则未来 10 年医药股一样是 " 价值陷阱 "
上轮牛市和医药医疗板块并驾齐驱的消费板块,则不一样
未来 10-20 年,中国消费必须复苏,否则经济没有未来
只要不复苏,政策一定会持续加大消费刺激力度,直到起来为止,最近几个月,我们已看到政策转向,只是力度还不够大
眼下市场争议非常大
一部分人基于过去 4 年熊市惯性和上面说的这个那个原因,继续全面看空中国资产,一涨就卖
另一部分人认为最糟糕时刻过去了,有了 DS,有了哪吒,还有机器人、电动车……政策也全面转向,呵护民企
最重要的房地产,北上深连续 4 月环比上涨,这三座一线房价基本见底,想上车的可以考虑今年上了,再等下去也不会大跌,却要承担小幅上涨的可能性
这意味着楼市最难熬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了
不过二线还要再等等
包括广州,虽然吃喝玩乐非常爽,因经济结构过度依赖地产、外贸和常规制造业,消费和科创产业都不行,与深圳比,工资物价房价普遍打 7 折,人均 GDP 打 6 折,对比近期活跃的杭州,广州越来越成为体量 " 虚胖 " 的伪一线
广州房价还在跌,未来很难再和北上深放一起比较,更适合与杭州放一起 PK
放一起看,这个早春,可能是中国经济触底,即将走出 4 年阴霾的转折点——虽然信心不可能很快反转
我个人对这波行情持谨慎乐观态度
因为我最近一直和 AGI 互动,让我真切感受到这波行情背后的科创故事基础,和此前炒作区块链、元宇宙之类的很不一样
我过年在埃及时写的,也是基于这个逻辑
人类能走入现代社会,本质是一次又一次爆炸式科技进步,创造大量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需求,这也是股市能带来财富效应的根本原因
但科创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发明,二是大规模商业化(推广)
比如奔驰 1885 年就发明了第一台汽车,但直到 20 多年后福特发明流水线和 T 形车,汽车才开始取代马车,进入大众生活,彻底改变人类生活方式,进而引爆新经济革命
再如莱特兄弟 1905 年就发明了第一台飞机,但 1958 年,波音 707 才成为第一架成功商业化的大型喷气式客机,特别是 1970 年可搭载 400 多人的首款宽体喷气式客机 747 登场后,民航业才全面起飞,取代邮轮成为普通人洲际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从发明到走入大众,用了半个多世纪
还有 1961 年人类就实现了载人航天,但直到今天还没能形成成规模的商业航天产业
关键就是降低成本,变得在商业上有利可图
计算机 - 人工智能革命发源于二战时图灵发明的图灵机,但直到 40 年后,计算机才真正实现微型化,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这第一波降本的代表产物,就是苹果电脑 Macintosh 和微软 windows 操作系统,将电脑操作从复杂的程序输入模式变成图形界面模式,鼠标大规模使用
第二波就是克林顿时期主导的信息高速公路,在 20 世纪后期引发全球第一波互联网革命,新浪网易搜狐和后来的 BAT,都是幸运儿
第三波以 2010 年乔布斯发布 iPhone4 为标志,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开始全方位进入大众生活,再次引爆一轮新经济增长,微博、微信、支付宝、美团、拼多多、滴滴、抖音、快手、小红书、B 站……都是吃到这波技术红利的大赢家
最大输家是百度,移动互联网时代到处都是流量入口,搜索引擎不再像桌面互联网时代那么重要
你发现没,这三波技术进步带来的商业红利期,都持续了 10 年左右(1984-1994,1997-2007,2010-2020),后继乏力没几年,又迎来新一轮技术革命
2021 年后,中概股被资本市场抛弃,除政府打压和美帝制裁,技术进步带来的市场红利见顶,也是不容回避的客观问题
比如微信 11 年诞生后,用户 2 年破 3 亿,4 年破 7 亿,6 年破 10 亿,10 年破 13 亿,考虑到中国人口才 14 亿,2022 年后,微信规模流量红利已永久性见顶,只能依靠小程序、视频号等功能深入挖掘存量客户潜力,还要面对抖音们的强势竞争,所以中概股才逐渐从成长股转变为红利股
22 年 11 月 ChatGPT 的发布震惊世界,人们发现这个 AI 终于不再像天猫精灵小度小度小爱同学之类的 " 人工智障 " 那么蠢,新一轮计算机 - 人工智能革命的曙光来了
但 GPT 和无数跟随者走的是堆积算力模式,过高成本也限制了 AGI 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2 年后,DeepSeek 横空出世,使用体验不见得比 ChatGPT4.0 更好,甚至不如阿里通义千问,但和之前的 KIMI、豆包比,已是断崖式领先
事实上,马斯克的 Grok3、谷歌的 Gemini2.0 表现都优于 DS,但人家成本低得多啊
这有点当年福特发明流水线,波音推出 707,马斯克搞超大体量可回收火箭(星舰)的味道了
近现代史上,人类摆脱经济危机就两办法,一是技术进步,二是战争
技术进步停滞,又不让打 WW3,就只能在低迷经济中苟着
但 DS 让人看到新一轮技术进步大规模商业化的希望
这是这波中概股暴涨,特别是这两年一直被认为 " 廉颇老矣 " 的阿里带头暴涨的底层逻辑
这个故事最终能否自我实现,天晓得
但就我这段时间和诸多 AGI 的 " 缠绵 " 来看,我已依稀看到下一个时代互联网的样貌——现在的 AGI 还有很大很大的提升空间,最终形态将是人类一切互联网行为的接入口,过去基于商业利益考量的互联网信息不对称局面,将被进一步打破
AGI 会引导更多普通人用更全面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导致生产力的极大释放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会加仓科技股,我还是会按计划,逢高减仓,如果接下去炒作过度,估值过高,我会毫不犹豫清仓
只是对中概股的估值容忍度,有所提升,阶梯式减仓目标价,小幅提升 20%~
股市、楼市、经济、人口、政策导向、国运走向……是一个整体
在东大,有些影响,比科技进步还要大
" 后发优势 " 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可通过模仿、引进技术等方式,跳过发达国家漫长的试错过程,同时利用全球化分工和引进外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以更低成本和更快速度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
" 后发劣势 " 理论则认为,尽管落后国家可在短期内通过模仿技术实现快速增长,但长期看,由于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相对容易),而不去模仿更深层次的制度(如产权保护、法治、政治体制),可能导致制度僵化、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长期问题
同时,短期经济高增长会制造表面社会繁荣,形成路径依赖,从而掩盖制度缺陷,并形成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深层次改革
缺乏 XZ 和法治的 " 制度模仿 " 会导致发展天花板,随着技术模仿红利衰减,制度缺陷将放大社会矛盾(如贫富分化、腐败),从历史上看,仅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制度建设的国家,难以真正跨越 " 中等收入陷阱 "
最后留个思考题,结合 DS 的横空出世,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