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2 月 27 日讯(记者 邱思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医疗行业。近期,AI 技术在医疗领域更是 " 多点开花 ":无论是临床应用的落地实践、医疗技术的创新突破,还是医院服务的优化升级,纷纷频传佳音。
近日,全国首个 "AI 儿科医生 " 在北京儿童医院正式上岗;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完成 DeepSeek 的本地化部署;瑞金医院与华为共同发布的病理大模型成为业内焦点。
AI 医疗的蓬勃发展令人欣喜,市场亦高度关注 AI 医疗各个细分方向的发展前景。那么,目前 AI 医疗应用前景的最佳赛道在何方?AI 制药从研发走向商业化盈利还有多远?未来 AI 看病能否成为现实?
对于这一系列热点话题,近日,《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医药企业高管、行业分析师等,以期管窥一二。
▍大分子新药领域市场潜力凸显 训练用数据量仍为掣肘
近日,《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多家药企获悉,AI 技术在创新药早期研发阶段已成功实现 " 降本增效 ",应用价值体现在缩短研发周期、节省成本、提升试验成功概率等方面。
" 在创新药的研发过程中,AI 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研发效率,还能够提高研发成果的可靠性。" 万邦德董事长赵守明近期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据英伟达公开资料,使用 AI 技术可使药物早期发现所需时间缩短至 1/3 倍,成本节省至 1/200 倍。
荣昌生物相关人士亦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在创新药早期研发阶段,应用 AI 技术可以帮助发现更有潜力的新药靶点、分析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更好的分子结构设计,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且缩短研发周期。"
" 在创新药领域,AI 技术主要应用于早期研发环节,如:化合物筛选等。目前来看,在大分子药物领域的效果较好。" 有药企管理层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目前小分子药物发现难度很大,要找到有潜力的分子及结构已经非常难,而大分子新药领域的药物发现及设计还有很大潜力。"
在小分子药物领域,英矽智能是具备代表性的 AI 制药企业之一,其在小分子药物研发领域成果较为丰富。其中,该公司 ISM001-055 是一款 " 全球首创 " 的小分子抑制剂,由生成式 AI 驱动药物发现与设计过程,靶向 TNIK 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治疗,在 IIa 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的初步研究结果。
近期,英矽智能也将目光瞄准大分子药物领域。2024 年 7 月,该公司推出了一款用于创新蛋白质工程的 AI 工具 Generative Biologics,旨在加速下一代大分子药物的开发。
" 通过将先进的机器学习模型与生物学专业知识相结合,AI 有望在预测抗体结构、识别结合位点以及设计具有更强特异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候选药物方面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博士表示。
当前,创新药行业正积极拥抱 AI 技术,众多创新药企纷纷投身这股浪潮之中。恒瑞医药内部已全面开展 DeepSeek 应用并将其纳入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百济神州副总裁王英群近期表示,该公司已将 AI 应用到研发和生产制造环节,未来 2-3 年,该公司计划探索局部区域的 AI 智能预测和自治。
尽管 AI 技术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但在 AI 制药的实际应用进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 首先是数据量较小。因为各家药企的药物设计均是保密,公开信息较少,且在该环节的 AI 数据训练上,对数据严谨性、准确性的要求高。因此,在此基础上的公开、准确的有效数据量较少。" 上述药企管理层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进一步补充道。
" 毫无疑问,AI 制药是今后重要的技术趋势,但目前整个行业仍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完全最大化地发挥 AI 技术的作用,对药企研发人员来说,也存在认知和能力上的不足。" 荣昌生物相关人士进一步补充道," 在业务规划上,后续公司将推动 IT 部门与研发部门的合作,进而加快 AI 技术的应用。"
▍ AI 影像产品发展迈入快车道 新兴市场现出海机遇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相较于创新药研发环节,AI 技术在影像领域的应用成熟度较高。自 2020 年获得首个医疗器械三类证的注册审批以来,AI 医学影像产品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据头豹研究院测算,随着医学界对其认可度和使用率的提升,人工智能预计将迅速渗透中国医疗影像行业。2020 年至 2030 年,CT 扫描中 AI 渗透率预计从 1.2% 增加至 44.8%,MRI 中 AI 的渗透率预计从 0.0% 增加值 40.2%,超声中 AI 的渗透率预计从 0.6% 增加值 40.8%。
" 早在前几年,AI 技术已开始应用在影像领域。早期 AI 技术仅能用于图像识别,目前已能够实现影像诊断。总体来说,该领域的成熟度更高。" 上述药企管理层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提到," 近期由于出现了诸如 DeepSeek 这类更好的模型,诊断精确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近日,联影集团有关人士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公司早在 2017 年便开始布局 AI 影像相关技术,彼时成立了子公司联影智能。"
据介绍,该公司 AI 产品覆盖诊断辅助、智能质控等细分领域,同时也在布局大模型领域。其中,在辅助诊断方面,该公司已获得 12 张 NMPA 三类证。
AI 大模型方面,该公司于 2024 年发布 uAI 影智大模型,同年 12 月,由联影智能与中山医院共研的文本大模型 " 有爱小山 - 病例助手 " 入选上海首批医疗应用场景案例。" 目前,该系统已在中山医院呼吸内科其中一个病区进行应用研发和试点,累计使用量超 370 例。" 联影智能方面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前文曾提到,AI 训练用数据的匮乏是掣肘 AI 制药发展的一大因素之一,而在 AI 医疗影像领域,来自数据方面的困扰则相对较少。
据联影集团介绍,影像相关数据系通过国家级、政府牵头的项目,与全国一批医院开展产学研医合作,经医生专业标注和检验。" 此外,对于很难获取的数据,可以用生成式 AI 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相关人士还补充道。
头豹研究院分析师郝世超表示,头部厂商在 AI 影像系统研发时便与院端展开合作,不仅在产品的准确性上取得优势,且产品也通过合作与试用模式在院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使用,为快速商业化奠定有利基础。
截至 2024 年 5 月,中国已有 85 款 AI 医学影像产品获批三类证。其中,肺部、心血管和脑血管领域获批产品最多,分别为 22 款、20 款和 15 款。
值得一提的是,除国内市场外,AI 医学影像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潜力同样不容小觑。"AI 影像大模型在‘一带一路’国家出海机遇较大。" 联影集团相关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直言," 一部分非洲地区国家的医疗资源并不充沛,在该地区 AI 影像的潜在市场空间较为广阔。"
其他应用层面,近期,市场中涌现大量患者使用 DeepSeek 等 AI 大模型看病的消息。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 AI 大模型对部分通用性较强的处方诊断结果具有一定参考性。一位上海三甲医院在职医生近日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DeepSeek 的中药分析还算准确,因为 AI 软件在研发过程中有很多中药典籍等数据训练,所以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不过,在临床上,AI 做出医疗级别的诊断仍较难实现,且责任主体难以界定。" 医疗诊断需要对应主体负责任,AI 无法实现这一点。医疗处方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开具。" 上述药企管理层人士表示,在目前的医院场景下,AI 智能导诊、医院智能运营管理仍为主要应用方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