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 02-27
中科光启蒋鹏飞:2025年或是低轨卫星组网关键年 加速实现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科创板日报》2 月 27 日讯(记者 吴旭光) 以 2014 年我国开放民营经济参与航天产业为元年,我国商业航天已跨过十年发展周期。

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密集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形成多个商业航天产业集群。蓝箭航天、深蓝航天、星际荣耀等商业航天企业,在探索液体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这一主流降成本方式中取得进展。

在这其中,中科光启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启)于 2015 年在中科院遥感所支持下创立,现已在 "AI 小微模块化卫星 " 技术上取得突破,使单星成本降低 20%,研发周期缩短三分之一。

当前,通过一系列政策联动和资源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商业航天产业协同正在形成。面对即将开始的 " 下一个十年 ",中国商业航天将如何发展?

近日,人民一号卫星 - 星云星座总设计师、中科光启总工程师蒋鹏飞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如今中国商业航天已进入 "2.0 时代 ",尤其是液体火箭的商用,凭借其更高的比冲值、更强的任务适应性,正迅速成为行业关注的新焦点。

谈趋势:2025 年将是商业航天加速腾飞的一年

《科创板日报》:如何看待 2024 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情况?展望 2025 年,您认为行业将迎来哪些突破?

蒋鹏飞:2024 年,我国商业航天在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和市场积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年 68 次火箭发射,成功率 97%。其中,民营火箭贡献 12 次,具体包括 2024 年 11 月底,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零的突破,产业链闭环能力基本形成。

2025 年有望成为低轨卫星组网的关键年。伴随技术进步、产业成熟、市场爆发等,航天将更加贴近公众,和每个普通人产生链接。可以预见的是,千帆星座、国网星座等计划部署加速;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二期计划新增 264 颗卫星,支持存量手机直接进行卫星通信;中科光启研发 " 航天科普 AI 数字人 " 等,推进航天知识普惠化。

预计到 2026 年,我国各类卫星年产量将突破 500-600 颗,卫星的规模化部署能力将进一步加强。行业加速发展,将加速遥感、通信、导航等商业卫星的普及,推升中国在轨卫星数量占全球卫星总量的比例提升至 40%,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

《科创板日报》:2025 年,您所在的企业有哪些业务规划?

蒋鹏飞:近期,在中国军转民产业研究院支持下,中科光启与中科睿格达成深度合作,双方将在郑州、雄安等地新建卫星智能生产线,不仅为更大型的星座配套基础设施,我们还计划全年完成 30 颗低轨遥感卫星及部分通信卫星的发射。

对中科光启来说,2025 年是从 " 技术突破 " 向 " 价值创造 " 转型的关键年。我们将依托商业卫星规模化应用、月震监测等深空技术储备、以及科普生态体系建设,扩展技术服务至全国 10 个省份。

谈挑战:星载芯片、耐高温复合材料等核心部件本土化率待提升

《科创板日报》:国内商业航天发展至今,您认为行业得到了哪些支持?还有哪些问题待解决?

蒋鹏飞:从 2014 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航天建设,到 2024 年商业航天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环境已从限制转向全面赋能,行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

得益产业政策支持,我国商业航天已渗透到农业、环保等领域。比如,中科光启在遥感卫星服务已覆盖全国 4.5 亿亩耕地,在粮食估产、灾害预警、环保等方面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商业航天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低于 5%,仅靠发射难以形成可持续增长,未来需加快从 " 发射驱动 " 向 " 数据服务驱动 " 转型。

《科创板日报》:商业航天领域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行业现状如何?如何展望行业未来发展?

蒋鹏飞:一方面,中国商业航天在核心技术自主化尚存在一定瓶颈。比如,星载芯片、耐高温复合材料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目前不足 60%,部分产品仍依赖进口等。

再比如,2024 年某可复用火箭试验失败,直接导致企业现金流断裂,暴露出商业航天行业高技术风险与资金链脆弱性的矛盾。

另一方面,人才短缺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行业内既懂卫星工程又掌握遥感算法、行业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稀缺,缺乏对目标市场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导致部分已设计出来的卫星无法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科创板日报》:如何看待未来商业火箭可能面临的竞争格局?

蒋鹏飞:未来 3-5 年,我国的商业火箭行业将经历 " 技术淘汰—生态重组—国际卡位 " 三重洗牌。

2025 年将成为可回收火箭商业化的关键节点。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国产液体火箭首飞后,如果能实现一级火箭的回收复用,其发射成本相较一次性使用火箭有望下降 30%-50%,这也将成为行业分层的核心标尺,直接决定哪些企业能留下来,哪些企业会被淘汰。

与此同时,卫星互联网星座的规模化部署,正倒逼火箭企业重构产业生态。比如,面向农业、灾害监测等应用市场的遥感卫星星座,需要更高频次、低成本的发射服务,未来 " 拼车 " 发射可能成为行业常态,每月 1-2 次的发射需求将考验企业的产能与效率。

言外之意,火箭企业单靠技术突破还不够,需要具备更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才能在市场中 " 化被动为主动 ",立于不败之地。

谈机遇: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逐渐完整

《科创板日报》:中国商业航天如何融入全球商业航天市场?我国在推动国际商业航天合作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蒋鹏飞中国商业航天要想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关键是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兴市场提供 " 可落地、可持续、可复制 " 的航天解决方案。

十逾年砥砺前行,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逐渐完整,已具备年产 100 发火箭、300 颗卫星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带动国内超千亿元的空天信息市场同时,孕育了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些经过市场验证的 " 卫星 + 农业 "、" 卫星 + 应急 "、" 卫星 + 生态 " 模式,可以直接复制到海外。

同时,我国模块化卫星技术已实现 150 小时快速集成,可满足紧急补网和快速部署需求。这也受到泰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根廷等新兴航天国家的关注。

《科创板日报》:截至 2024 年年底,SpaceX 估值已超 3500 亿美元。我国能否出现一家这样的商业航天巨擘?

蒋鹏飞:中国具备孕育商业航天巨头的土壤,预计到 2030 年前,有可能诞生一家估值超千亿美元的企业,但它的成长逻辑不会简单照搬 SpaceX,而是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市场和产业环境的发展之路。

如果一定要描绘这样一家公司,它至少具备三个特征:在技术上,具备 " 可复用火箭 +AI 星座运营 " 双轮驱动能力。也就是说,既能实现低成本、高频次的发射,又能依托人工智能提升卫星数据的价值转化效率。

在商业模式上,它的空天数据服务需占到营收的 60% 以上,而不是单纯依赖发射业务。

此外,与 SpaceX 商业竞赛市场定位不同,其核心定位很可能会聚焦民生领域,比如,在农业、环保、灾害监测等场景应用,将卫星服务做得像水电服务一样普惠。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卫星 火箭 ai 星座 科创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