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通讯社 02-27
零跑2025:低价屠夫能否杀出中国车市“绞肉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2024 年,零跑汽车以 " 价格屠夫 " 的姿态杀入新能源销量榜前四,月销 3.8 万辆的亮眼数据背后,却是单车亏损 1.4 万元、累计亏损超 164 亿元的残酷现实。

这家将 " 极致性价比 " 刻入基因的车企,正以近乎悲壮的方式冲刺 "50 万辆生死线 " ——若能在 2025 年突破这一门槛,其规模效应或能扭转亏损魔咒;若失败,则可能沦为巨头并购的猎物。

然而,这场豪赌远非销量数字的单线程较量。

与 Stellantis 的捆绑出海,究竟是打开欧美市场的钥匙,还是让渡利润与品牌主权的陷阱?技术迭代滞后、品牌价值羸弱的隐忧,是否会将其拖入 " 越卖越亏 " 的深渊?

当比亚迪以技术壁垒重构成本,华为用智驾定义价值,零跑的 " 低价护城河 " 在 2025 年将面临更严峻的拷问——它究竟是产业升级中的颠覆者,还是被颠覆的尘埃?

答案,或许就藏在未来 365 天的生死竞速中。

血海里的鲶鱼:零跑的 " 价格屠刀 " 从何而来?

2024 年 10 月,零跑以 3.8 万辆月销量,成功跻身新能源销量榜第四。

这家成立仅 8 年的新势力,用 " 半价理想 L8" 的 C16 车型,在 15 万 -20 万元价格带撕开一道口子。当同行还在纠结 " 要不要降价 " 时,零跑早已把价格战打成 " 肌肉记忆 " —— C11 增程版起售价 14.98 万元、智驾版 17.88 万元,比竞品便宜 5 万元以上。

这柄 " 价格屠刀 " 的锋利程度,在财务数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毛利率仅 4.8%,前三季度整体毛利率不足 5%,不足行业平均水平的 1/3;

单车亏损 1.4 万元,每卖一辆车亏损 1.4 万元,前三季度累计亏损 29 亿元;

研发费用率腰斩,2023 年研发投入占比降至 9.2%,而理想为 18.5%。

但零跑的 " 刀法 " 并非盲目砍价,而是建立在一套精密的生产力重构体系上。

第一刀砍向供应链。

电池采购 " 去宁德化 ":2024 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供货占比仅 0.1%,转而扶持国轩高科、瑞浦兰钧等二线厂商,通过供应商博弈压价;此外,零部件通用率超 80%:C11 与 C16 共享电子电气架构、底盘和电驱系统,研发成本摊薄至极限;在自研三电系统方面,零跑的电驱总成成本下降 30%。

第二刀砍向渠道:

轻资产扩张,672 家门店中 310 家为加盟店,销售费用率仅 8%,仅为小鹏的 1/3;

" 农村包围城市 ",门店覆盖 151 个城市,重点渗透三四线市场,避开一线城市直营成本黑洞。

这种 " 小米式 " 极致性价比策略,让零跑在 2023 年实现销量翻倍,但代价同样惨烈——自 2019 年累计亏损 164 亿元,股东权益从 125 亿元缩水至 105 亿元。

规模困局:

30 万台是生死线,50 万台是转折点

中国汽车产业有一条 " 魔鬼定律 ":

年销 30 万辆,燃油车时代的最小经济规模门槛;

年销 50 万辆,新能源车企盈亏平衡的生死线。

零跑距离这条红线还有多远?

2023 年销量为 14 万辆。

2024 年销量为 29.43 万辆。

2025 年年销量目标为 50 万辆。

这一目标的艰巨性,从产能布局可见一斑:零跑金华工厂年产能 25 万辆,杭州钱塘基地规划产能 20 万辆,即便满负荷运转也仅能支撑 45 万辆;若要突破 50 万辆,必须依赖与 Stellantis 的海外工厂协同。

但规模扩张的悖论在于:卖得越多,亏得越狠。以 C11 为例,若单车亏损 1.4 万元,卖 50 万辆将产生 70 亿元窟窿。零跑显然在赌一个未来——当销量突破临界点后,边际成本下降将抵消亏损。

这一逻辑在手机行业已验证:小米 2015 年销量突破 7000 万台后,硬件毛利率从 -0.3% 跳升至 5.2%。但汽车行业复杂度高出数个量级,零跑能否复制奇迹?

海外豪赌:

Stellantis 是救星还是陷阱?

2023 年 5 月,零跑与 Stellantis 达成 " 卖身级 " 合作:Stellantis 注资 15 亿欧元获 20% 股权,零跑国际由 Stellantis 控股 51%,独家负责海外销售与生产。

这笔交易被解读为 " 用市场换生存 ":

首先,借助 Stellantis 全球 1.2 万家经销商,零跑可低成本进军欧美市场;但此举也失去海外市场主导权,利润大头被 Stellantis 分走。

更现实的挑战在于产品适配:首先是欧洲认证壁垒,包括 WLTP 续航测试、E-NCAP 安全标准、数据合规要求,零跑需投入数亿元改造;

其次是成本劣势:C11 若在欧洲售价超 3 万欧元(约 23 万元),将直面大众 ID.4 和特斯拉 Model Y 的绞杀。

最后是零跑的底牌是 " 反向输出 ":利用 Stellantis 工厂生产,规避欧盟反补贴调查。但这一模式本质是 " 贴牌代工 ",品牌溢价无从谈起。

终局猜想:零跑命运几何?

在笔者看来,零跑的机会藏在 " 性价比护城河 " 中:

在 15 万 -20 万元区间,零跑 C 系列已占据先机;此外,智驾技术平权红利:英伟达 Orin 芯片、800V 高压平台等配置下放,零跑可借供应链成熟度打造 " 爆款 "。

但其隐患同样致命:

首先就是品牌认知薄弱,用户选择零跑只因 " 便宜 ",而非 " 价值 ";

其次是现金流紧绷,若 2024 年销量不及预期,92 亿元现金储备仅够烧两年;

而最大的隐患则是技术迭代滞后,其智驾方案依赖 Mobileye,落后华为、小鹏一个身位。

由此,零跑的未来有两种可能,要么 2025 年销量突破 50 万辆,规模效应显现,毛利率回升至 15%,跻身一线,要么陷入 " 越卖越亏 " 循环,被迫出售给 Stellantis 或传统车企,重蹈观致覆辙。

零跑的崛起,揭示了中国制造业的残酷法则:没有技术护城河的性价比,终将被更极致的性价比打败。

当比亚迪用 DM-i 和刀片电池重构行业成本,当华为用 ADS 3.0 重新定义智驾标准,零跑的低价策略显得单薄而危险,它或许能短暂搅动市场,但要想真正穿越周期,必须回答两个问题:

用户为何长期选择你?此问事关品牌价值。

对手为何永远无法超越你?此问事关技术壁垒。

总结来看,中国车市正在从 " 价格战 " 转向 " 价值战 ",零跑若不能跳出 " 亏损换销量 " 的陷阱,终将成为产业升级中的一粒尘埃。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能源 生死线 华为 零跑 零跑汽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