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 创业产品,作者:AI 创业产品,原文标题:《我是 17 岁的创业者,如何打造一款月入 110 万美元的 AI 卡路里追踪应用》
Zach,17 岁,创建 Cal AI,一款 AI 卡路里追踪应用,月入 110 万美元。他通过高端定位、多选项定价、免费试用及心理策略优化转化。测试驱动定价,平衡用户量与收入,展现了一个高中生如何用价值与数据打造成功的商业模式。
以下是他的第一视角原文内容:
我是 Zach,17 岁,Cal AI 的创始人。我们目前每个月收入 110 万美元(当然,这是收入,不是全部利润,大家别误解)。
Cal AI 是一款 AI 卡路里追踪应用,用户只需拍一张食物的照片,应用就会自动计算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卡路里和脂肪含量。
如何找到需求:从自身痛点出发,发现市场机会
Cal AI 的诞生其实源于我自己的需求。几年前,我尝试过市面上的各种卡路里追踪应用,但总觉得它们用起来不顺手。
比如手动输入食物信息太麻烦,数据也不够精准。作为一个对健康和健身感兴趣的年轻人,我想要一个更简单、更智能的解决方案。
于是,我开始思考:如果我能开发一款应用,让用户拍张照片就能知道食物的营养信息,会不会有人和我一样需要它?
这个想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我注意到,虽然市场上已经有像 MyFitnessPal 这样的大玩家,但它们的体验仍然有改进空间,尤其是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拍照识别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现实。
我相信,人类一直想要一个更好的卡路里追踪工具,而技术现在终于跟上了这个需求。
如果我们再晚三年推出,可能别人已经抢先做了;
但如果早一年推出,我觉得效果也会差不多,因为这个需求的本质一直存在,只是营销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冷启动策略:从 TikTok 到第一批 1000 个用户
个人 TK 试水:
创业初期,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第一批用户知道 Cal AI 的存在。预算有限,我得找到低成本但高效的办法。
于是,我决定自己动手,先在 TikTok 上做内容。我拍了一些简单的视频,展示自己用 Cal AI 扫描食物的过程,虽然效果不算惊艳,但还是帮我们吸引了最初的 100 个用户。
如何找到第一个合作的 KOL 博主:
我一个 17 岁的高中生,既没有大 V 朋友,也没有品牌背书,怎么说服这些影响者合作?说实话,一开始真的很难。我从 Cal AI 的官方账号发私信,回复率低得可怜。没有社交证明,谁会理你呢?
我试了两种方法。
第一,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比私信稍微好点,能拿到一些回复。
第二,坚持用品牌账号发私信,虽然前期被无视的多,但慢慢地,随着一些影响者开始合作并在他们的内容里标记我们,账号的关注量涨起来了。其他人看到后,会觉得:" 哦,这个品牌好像有点名气,他们主动找我还挺酷的。" 就这样,回应率逐渐提高。
KOL 博主筛选方法:
但要从 100 个用户到 1000 个用户,光靠我自己显然不够。这时,我开始尝试联系健康和健身领域的影响者;对 Cal AI 来说,目标人群很明确——健身爱好者、健美人士和关注饮食的人群。
所以,我瞄准了这些细分市场的 KOL。一开始,我没有直接让他们发完整的视频,而是请他们在 Instagram Stories 上发短内容。为什么呢?
一是 Stories 的合作费用更低,二是它们能快速触达核心粉丝,而且还能直接附上应用下载链接。
转化追踪测试方法:
为了测试效果,我通过 App Store Connect 给每个影响者发了专属链接,这样就能追踪他们的转化情况。早期资源有限,我没法同时让多个影响者发帖,所以我会把他们的发帖时间错开,看哪天下载量有明显 Spike(高峰)。
比如某个影响者在下午 3 点发了 Story,4 点下载量突然暴涨,我就去查是哪个影响者的功劳。性别、领域、视频类型,我把每个变量记下来,慢慢建立了一个 " 心智模型 "。
现在我们每天有 30 个视频上线,没法逐一追踪了,但早期的经验让我知道哪类内容最有效,至今还在指导我们的增长这种小规模实验让我迅速迭代,找到最适合我们的影响者类型。
增长策略:从 TikTok 翻车到批量影响者运营
拿到第一千个用户后,我开始思考如何规模化增长。TikTok 是我们最开始尝试的平台,但第一次正式投放的视频完全翻车了——内容很烂,几乎没转化。不是因为影响者的粉丝没价值,而是我们自己没经验,不知道怎么审批视频、怎么突出产品亮点。
失败后,我和团队花了很多时间摸索:产品要在视频里怎么呈现?用户看到什么会想下载?
不断测试视频效果 :
比如,我们发现 " 食物扫描 " 这个功能是用户的 "aha moment",得让它成为视频的视觉钩子。
后来,我们调整了策略。影响者不需要直接提到 "Cal AI",而是把扫描融入他们的日常内容,比如 " 一天的生活 vlog" 里自然地扫一下食物。我们在应用主页顶部醒目地放上 "Cal AI" 的名字,用户看到视频后自然会去搜索下载。这种隐形推广避免了硬广的感觉,反而转化率更高。
引入自动化私信助理:
第一批影响者合作是纯手工操作,我整天发私信、发邮件,忙得像个 " 键盘战士 "。
一个月后,我们终于签了 10 个影响者,每个月发 4 次内容。这时我意识到,光靠自己不行了。
于是我给助理们开了多个账号,每天 24 小时轮班发私信。Instagram 有限制,每小时最多发 50 条,超了会被封号,所以我们很小心,用多个账号分散数量。
TikTok 也有类似限制,但切换平台能让我们覆盖更多人
跟谁合作?
至于找谁合作,我会先建一个新 TikTok 或 Instagram 账号,只关注目标领域的视频,刷 " 为你推荐 " 的页面直到全是健身和饮食内容。
然后让虚拟助手照着这个方向找人,参数很简单:粉丝数 10 万以下、内容匹配我们的受众。这种方法几乎百试百灵。
私信发什么内容?
助理不是随便发的。我给了他们一个脚本,开头是 " 付费推广?" ——短而吸睛,让影响者一看就想点开。后面简洁介绍 Cal AI,再加一句:" 有兴趣就回复,我们发更多细节。" 这招有两个好处:一是像真人发的信息,不像机器人;二是尊重对方时间,不写长篇大论。效果很好,回复率明显提升。
定价策略:免费试用还是高端定位?
定位高端,不做免费
Cal AI 的目标是高端体验。市面免费应用体验差,我决定不走免费路线,只设免费试用。用户得为价值买单,我们的核心——快速精准的食物扫描——就是卖点。
多选项定价的测试
初期,我通过 A/B 测试定了价格:月订阅 9.99 美元,年订阅 29.99 美元,再加个 69.99 美元的高阶年付。测试表明,多选项比单一价格好,既提升转化率,也增加每用户收入。低价吸引新用户,高价锁定愿意多付的核心用户。
免费试用的选择
起初用户需直接付费,但 A/B 测试发现 7 天免费试用转化率更高。试用期让用户体验到扫描功能的 " 哇 " 时刻,留存和付费意愿都提升了。这虽打乱了 Meta 广告优化,我仍选了长期增长潜力。
收入与用户量的权衡
我们试过把年订阅从 30 美元提到 70 美元,收入涨 10%,但用户量跌 30%。这让我陷入两难。
最后,我选择了用户量。为什么?因为 Cal AI 才 8 个月,我们还在快速扩张期,多 30% 的用户能通过口碑传播带来更多增长,长期收入可能会远超那 10%。如果我们已经是个成熟产品,我可能会选收入优先,但现在,规模比利润更重要。
心理策略加持
注册时,我会问用户身高、体重、目标,然后在付费页反馈,比如 " 为你的减重目标加入 Cal AI"。这让用户觉得定制化,付费意愿增强。加长流程加动画,转化率还涨了 10% ——投入越多,用户越舍不得放弃。
团队搭建:00 后如何管理成年团队
Cal AI 刚起步时,团队只有 4 个人:我、Blake(我的联合创始人之一)、Henry 和另一个伙伴。8 个月后,我们扩张到了 12 人,包括 4 个虚拟助手、4 个开发者、1 个设计师,以及内部团队(CEO、CTO、COO、CMO)。大部分团队成员都比我大,这让我一开始很有 " 冒名顶替综合征 "(imposter syndrome)。
招聘最大的教训是什么?我读过一本叫《Beyond Entrepreneurship》的书,里面说领导不是让人做事,而是激励他们想做事。这对我启发很大。但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光埋头干活不行——开发者敲代码、VA 发 DM,大家都在忙,但没人抬头想想 " 我们为什么做这个 "。
所以,我得不断提醒团队:我们做 Cal AI 是为了帮助人们改善健康、解决饮食问题。每次敲键盘、发消息,都是有意义的。这种 " 使命感 " 能激励大家更用心、更高效。
因为团队是远程的,这种沟通更重要。线下办公室可以挂个使命板,线上不行。他们关了电脑就忘了公司。所以,我得反复强调我们的目标。
高光与低谷:现实中的反馈
最酷的时刻是几周前。一个校友回校分享大学经验,会后有人跑来跟我说:"Zach,谢谢你做了 Cal AI,我一直在用。" 他给我看手机,连续 70 天用 Cal AI 记录食物,那是我见过最长的用户连续使用记录。想到一个认识的人,真心喜欢我的产品,我震惊又感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 创业产品,作者:AI 创业产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