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商业趋势 02-28
连续22年出口第一:奇瑞,终于要上市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9 年前,安徽的一个小伙子在芜湖城北找了个废弃的破砖瓦厂,盖了几栋茅草房。

他要在这里完成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品牌。

这个小伙子叫尹同跃,原本是一汽集团的车间主任,尽管收入颇丰,但他总有一种不甘心——生产出再好的车,贴的也是人家的品牌。

带着几年积攒的 30 万本钱,他来到了芜湖创业,从汽车零部件加工开始。

29 年后,他一手带大的 " 奇瑞集团 ",已经成了中国连续 22 年出口第一的汽车公司。

2025 年 2 月 28 日,奇瑞汽车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这家企业,要上市了。

很多人误以为比亚迪是现在中国自主车企的出口一哥。

毕竟,按照比亚迪的排行榜,他们的电车出口,年年第一。

但实际上,奇瑞才是中国自主车企的 " 出口一哥 "。

这种认知的差异,源于比亚迪的统计口径限定了 " 电车出口 ",没有把燃油车计算在内。

这也源于奇瑞这家企业在宣传上的低调。

但实际上,奇瑞是中国在全球化能力上最突出的汽车企业,长年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北非等地区销量位列第一。

自 2003 年起,已经连续 22 年霸榜中国乘用车出口的首位。

但外界疑惑的是,奇瑞这家企业为什么还不上市?

毕竟,当年恒大汽车车还没卖,都能在港交所登陆,蔚小理三家也是早早上市。

奇瑞到底差在哪呢?

从招股书看,奇瑞近几年的财报数据相当好看。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 1-9 月,公司营收分别为 926.18 亿、1632.05 亿、1821.54 亿元人民币。

2024 年前三季度,奇瑞的营收已经同比增长 67.66%,已超过 2023 年全年,全球销量突破 154 万辆,同比增长 51.8%,增速位居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集团之首,利润额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无论怎么看,这家企业都应该早就上市了。

为什么到了今年才申请 IPO 呢?

答案是,股权纠纷太多。

奇瑞这家企业的发展过程充满坎坷和传奇。

1996 年,尹同跃选择在芜湖创业造车的时候,起初本钱太少,只能做做零部件。

但也就在那一年,安徽省和芜湖有关部门开始谋划造车,希望能注册一家国有独资的汽车企业。

也正是这个契机,让尹同跃挤进了奇瑞的初创名单。

最开始,由于国资的大手笔,尹同跃拿到了 7 亿多的人民币,开始攻克汽车的关键技术。

最开始主要是研究发动机,但起初国外汽车厂商根本不愿意把技术卖给奇瑞。

奇瑞想买英国一家企业的二手发动机生产线,结果老外玩阴的,规定英国将派出技术员对生产线进行组装,中国工人不能参与组装过程。

这就导致奇瑞花近 3000 万美元买来了发动机生产线,却依然买不到技术,而且几个月过去了,这些外国专家一台设备也没组装上,完全在搞消极怠工。

最后尹同跃发火,说道:" 让外国人走,我们自己干!"

厂里面自己组织技术骨干,夜以继日的学习国外技术文献,不断摸索。

经过 500 天的钻研、试验,1999 年,奇瑞的第一台发动机顺利下线,并点火成功,成功打破了国外的发动机技术封锁。

尽管当时还没有 " 卡脖子 " 这个概念,但奇瑞的这个创举,对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鼓舞意义,是划时代的。

不过,造出了发动机,并不意味着奇瑞就能公开造车,毕竟造车是要有 " 资格证 " 的。

最开始,是安徽和芜湖市帮着奇瑞一起打政策的 " 擦边球 ",但时间长了,纸包不住火。

在这个过程中,奇瑞试图采用收购的形式来获得造车资质。

奇瑞最先看中的,是合肥的中华钢玻璃厂,但中华钢玻璃厂提出的合作条件太过苛刻,他们要求每造一台车都要给中华钢玻璃厂固定数额的资金,并且概不拖欠。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这显然不现实。

直到 2001 年,经国家经贸委有关人士的协调,奇瑞同意把注册资本的 20%无偿划到上汽集团的账下,加入上汽集团,公司更名上汽奇瑞,奇瑞才有了真正的造车资质。

如此一来,奇瑞的股权就开始变得复杂,对于上汽的 20% 要求,奇瑞方面表示,这简直就是在 " 抢银行 "。

不过,一开始股权结构并没有影响到奇瑞的发展。

拿到造车资质后,奇瑞的产销量就开始快速增长,2000 年,奇瑞产量不过 2000 台左右,到了 2001 年 12 月 8 日,奇瑞第三万台汽车已经下线。

也就是说,奇瑞一年的销量就翻了 14 倍。

而且,也正是 2001 年 10 月的一个小插曲,无意中让奇瑞成为了日后中国汽车的出口王。

当时,一个叙利亚车商看到了一台奇瑞风云轿车,眼前一亮,经过多方打听,来到芜湖,请求出口叙利亚 200 台整车。

刚开始尹同跃还不同意,说最多只能出口 10 辆,毕竟国内没几个同行出口,他还有点怀疑对方是骗子,最后开了个很高的价格。

可结果事情大出所料,10 台奇瑞风云很快卖出,叙利亚这家经销商又来了新单子……

尝到甜头之后,奇瑞就开始主动和海外汽车厂商接触,比如在 2003 年,奇瑞与伊朗 SKT 公司正式签订了技术及工厂转让协议,在伊朗东北部 SKT 公司建立一个汽车整装厂,一期产能 3 万台。

眼看着奇瑞越发赚钱,上汽有点不乐意了。

2001 年底,上汽委托数名业界人士前往芜湖,游说奇瑞,想让上汽对奇瑞的股份进行增持。

奇瑞表示拒绝,上汽则抱怨奇瑞是 " 白眼狼 "。

上汽也是有脾气的,看到奇瑞不识抬举,直接把资本全撤了。

这对奇瑞来说,多少有点打击,所以在后续几年的发展中,奇瑞一直在引进别的资本,除了芜湖国资委外,还有安徽省信用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立讯有限公司、青岛鑫诚顺等等。

早期奇瑞的大部分股份,都集中在芜湖国资及相关投资机构手中,这导致了股权结构的复杂性。

至于创始人尹同跃,则是通过芜湖瑞创投资股份公司持有奇瑞汽车的股份。

此外,宁德时代也入股了奇瑞,持股比例 3.73%。

总之,奇瑞的股权结构相当复杂,而且由于国资背景重,这里面牵扯的关联利益太多。

2004 年,奇瑞曾开启过一次 IPO。

当时,奇瑞提出了通过借壳安徽巢东股份及与江淮汽车互相持股的方式实现上市,但就是因为内部股权矛盾多,没有落地。

2008 年,奇瑞完成了一次初步的股份制改造,重启上市计划,但由于当时多品牌战略的失败,上市一事又不了了之。

在 2016 年,奇瑞新能源试图通过海螺型材,实现 " 借壳上市 ",可惜还是未能成功,申请 A 股科创板,也是失败。

总之,20 多年来,因股份制改革、借壳、混改、关联交易等多方面原因,奇瑞的上市之路,堪称坎坷。

不过,2025 年的这一次 IPO,奇瑞大概率是稳了。

销量和财报的优秀,已经无需多言。

而且本次 IPO,奇瑞是分拆汽车业务上市,针对性比较强。

再叠加工信部提出鼓励优质新能源车企兼并重组的政策,以及港股市场迫切欢迎新鲜血液的加入,种种利好的春风下,奇瑞的上市,可谓众望所归。

一直以来,比亚迪和吉利因为上市早,在研发、产线布局上,都有充足的 " 子弹 " 供应,在产业链整合、品牌拓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相反奇瑞,一直显得比较老实。

尽管在发动机技术上有一定的实力,但在新能源的拓展上、汽车其他相关产业的布局上,慢了半步。

这种资本上的差距,让奇瑞汽车长期面临发展瓶颈。

所以,去年尹同跃就把 2025 年的上市,作为企业第一目标。

上市之后,奇瑞不仅能够借助当前市场对新能源行业的关注度,吸引投资者的目光,顺利筹集所需的资金,也能在国际市场上和比亚迪展开在电车市场的正面较量。

今年是中国汽车行业的转型大年,小米用小米 SU7 Ultra 打开了高端化,比亚迪和长安在主导 " 智驾平权 ",吉利的星睿大模型也呼之欲出……

汽车的智驾战,已然打响。

对于当前的奇瑞而言,必须速战速决,拿下 IPO 这个弹药库,早日掏出自己的亮点。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尹同跃 比亚迪 奇瑞 芜湖 发动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