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姜振军)" 二月二,龙抬头,带闺女回家吃馒头 ……" 在二月二当天,很多人只知道剃头的习俗,殊不知,盐城过去还有很多习俗,无不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3 月 1 日,盐城市盐都区图书馆举办了二月二主题系列读书活动,民俗学者带领读者穿越时光,一起寻找过去的习俗,挖掘老习俗背后的深意。

3 月 1 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这天,家家男子忙剃头,寓意带来一年好运。" 过去,本地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习俗。到了二月二,正好一个多月,需要剃头。" 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研究馆员王登佐介绍,民谚曰 "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在剃头中间加一个 " 龙 " 字,主要是取其吉利,以作为与平时剃头的区别。
围绕这个民间习俗,其背后还有相关传说。" 旧时,相传这天龙开始施云布雨,是个好兆头,所以城乡大凡经商的人家都要开门营业,谓之‘大开市,龙抬头,生意好,不用愁’。" 王登佐说,二月初二是一个双数双日的吉日,与人们的心理暗示相吻合,故而成俗。
对于盐城广大农户而言,借助 "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 " 的说法,通常要用草木灰在自家门前布上若干个圆圈,谓之 " 做囤根脚 ",有的地方叫 " 画仓子 ",寓意一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也有的地方用草木灰从门外弯弯曲曲地布入宅内和厨房,再绕水缸转一圈,谓之 " 引龙回 "。还有的地方这天凌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人们把这种仪式称为 " 引田龙 "。
" 在广大农村最流行的,就是这一天各家都要带出门闺女回家过节。" 王登佐说,由于盐城本地多为水网地区,过去传统习俗是 "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撑船带孙猴(外孙)",有的叫 " 二月二,龙抬头,带闺女回家吃馒头 ",这些习俗均来自民间。
这天还有不能动针线和剪刀的习俗。本地人认为,二月二动针线和剪刀,会戳龙眼和剪断龙须。在盐城西乡,有吃面条的习惯,谓之 " 上灯圆子落灯面 "。而在东部沿海一带,居民有吃饼的习俗,取饼为圆形,谓之 " 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 "。这天吃面条叫吃 " 龙须 ",吃饺子叫吃 " 龙耳 ",吃饼叫吃 " 龙鳞 ",吃米饭叫吃 " 龙子 " 等。此外,为女孩子穿耳孔、戴耳环,也在这一天进行,日久成俗。
" 所有这些习俗,无不充分体现了老盐城人对龙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登佐认为,所有这些习俗的个中含义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和反映了人们对丰年的渴求,希望龙施云布雨,促使万物复苏,给人们带来一个好的年景。同时,通过 " 引龙回 " 来确保人间水火平安,福水长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