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展 03-01
我们这些吃到时代红利的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前几天,年轻的 " 高富帅 " 大 V 陈溥江来广州做客,算是采访了我。和一个千万粉丝的博主同框,还真有了一点火的感觉。多年未联系的朋友,全都冒头了。

我赶快去评论区自嘲 " 矮肥丑 ",以缓解与年轻帅哥同框的压力(开玩笑~~。

他把我这个 " 老大哥 ",当做一个 " 中大学霸创业 " 的个案,实在让我汗颜。

视频中我说,我们这些人,总体上吃到了时代的红利,我们得到的,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与个人的聪明才智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似乎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与认可。

借此机会,就聊聊我这近 30 年吧~~看看我们这些 " 吃到时代红利 " 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温馨提醒:视频和文字略有区别

## 全文读完需要 8 分钟左右

中大求学:

南北差异巨大 我也曾经很焦虑

1996 年,我来到广州中山大学,完全是因为偶然。

当时,由于信息闭塞,我根本不了解中山大学。

当保送名额放在我面前时,我第一个问题问的是,中山大学是不是在中山?第二个问题问的是,中山大学是不是在南京。

当知道中山大学在广州时,我动心了。广州啊,那是花花世界,那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当时,我们看的电视剧《外来妹》、《情满珠江》的故事,都发生在广州,这个地方,遍地都是财富。

你看,当时的选择就是这么俗。

摆谱的代价

虽然对广州动心,但理论数学专业我实在是看不上。这么冷门的专业,以后怎么找工作赚钱啊。其实我跟现在的考生想的问题一样。

我摆了一点谱,跟招生老师说,如果把我调到应用数学,我就去。

一周后,招生官电话打到我家楼下的传达室,当时还没有手机呢。

" 经过领导研究,同意你转到应用数学。" 我心里还挺得意。

来到了中大数学系,系领导告诉我们,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没有区别,我还以为这句话是为了安慰读理论数学的同学,后来我发现,真的是没有区别,除了学费之外。应用数学每年的学费是 2500 元,理论数学的学费是 1500 元,因为有国家的补贴。

我是保送生,高考成绩还不错,被安排进了理论数学的基地班(类似现在的强基班),也就是说,我交着应用数学专业的钱,学得比理论数学还理论。

当时我父母一个月的工资也才四五百元。每年多交 1000 块钱学费,等于我爸每年少干了两个月。

这就是摆谱的代价。

北方的土豹子

既来之,则安之,这不算什么。

我来到中大,第一感觉是,内地和沿海地区差异巨大,这是我最需要克服的落差。

一切都在提醒你,你是一个来自北方的土豹子。

穿着土,不洋气,连香港电影都没怎么看过,古惑仔都不知道。

即使是看过的香港电影、电视剧,看的也是普通话版,还是没品。

当时,我们内地的孩子,能看到的电视台就是中央台,还是本地的河南台和郑州台。我们是看着大风车、春晚长大的。

于是,广东同学讲的粤式、港式幽默,我开始根本 get 不到。

怎么办?只能扮酷。

我后来的女朋友,现在的太太也说,当时在中大广播台开会,第一次见到我,就觉得我很酷,不说话。其实那就是一种伪装,焦虑和自卑的伪装而已。

原来数学系不吃香

现在的数学系是香饽饽,当年可不是。

我们数学系的入学教育是这么讲的,大家不要觉得,你们来读数学系有什么不如别人的?数学系的学生也是很优秀的。

听说在中大岭南学院的金融系,还有计算机系,他们的入学教育是怎么说的,不要以为你们考上这么好的专业,就有什么了不起,一定也要保持谦虚谨慎。

我心态崩了,我的高考分数比计算机系的录取分数足足高 40 分,竟然要受此 " 羞辱 "?当时毕竟年轻,自卑又自大,于是很想重新找到方向。

普通话好救了我

说来好笑,让我打了翻身仗的,竟然是因为我普通话好。

到了大学里,高考成绩好?竞赛拿过全国一等奖?都没啥用。你总不能逢人就说这些事吧,也没人感兴趣啊,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那就去参加社团活动吧。这时才发现,自己从小到大一无是处,既不会画画,也不会唱歌、跳舞,体育也很差。现在不是流行什么 leadership (领导力),我也没有啊,从小到大就没当过干部,活动也没组织过。

想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 " 特长 ":普通话好。

北方的朋友可能笑了,这也算特长?还真是的,当时在中山大学,还是广东籍的学生居多,普通话像我这么好的,还真不太多。

中大广播台在招节目主持和新闻播音员,我就去报名了。虽然连朗诵节目都没上过,也从来没有上台做过司仪。结果,当然是进了广播台,社团都是很包容的。

为了证明自己 " 与众不同 ",我还是花了点小心思的,像换了一个人,很积极,什么事儿都抢着干。比如,广播台开完会了,我就多留一会,有的工作自然而然就落到我的身上。于是,来广州之前,我这样一个连饭都没做过,最高级别做到几何科代表的人,很快获得了做事靠谱的评价。

到了广播台后,有了连锁反应:

系里说,你是广播台的,这个晚会你主持一下吧。于是我一个从未上过台的人,被赶鸭子上架,当了晚会司仪。

那天晚上,我好像被激活了某种天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大一到大三,我在中大前后主持了 50 多场大大小小的论坛活动晚会。

我又给大家留下了的另外一个印象:我是一个优秀的司仪和主持。

做事靠谱,很酷,有领导相,还会做主持,在广播台里,我发现了新的我

今天,我总结过去的事情,感觉好像自己有些天赋,其实跟天赋也没多大关系,那完全是命运在偶然作用下的一些结果,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你得折腾,不断地摸着石头过河。

聊聊考研

塑造了新的我,却耽误了学习。

我这个当年的保送生,本科期间还有一科补考,导致无法保研。

我在很多文章里也写过,自己错过了很多数学深造的机会,也辜负了两位数学家对我的期许,已经无法挽回。(相关文章:)

说回考研。我本科毕业那年是千禧年,工作机会很多。我先后拿到中信银行的 offer,进入广州海关最后一轮面试,还去深圳电台做了 40 多天真正的电台节目主持人。

当时我的女朋友,现在的太太,已经保研。她跟我讨论,进入编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要做太多身不由己的事。她建议我还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造,未来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

于是,我结束了深圳电台的实习,开始复习考研。当时留给我的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当年高考,我是带着通知书去考的,完全没有压力,这一次,我为了考研一个月瘦了 20 斤。结果还是好的,我以高出分数线三四十分的成绩考上了研究生,方向还是理论数学,我的方向是概率论与随机分析(马氏过程与随机场)。我当时以为这个方向与偏应的概率统计数据分析有关,其实根本不是,念得比本科更理论了。

当时我想,读完硕士研究生,我还是得找工作,当时听信了精算师年薪百万的神话,于是我决定再去考试。

你看我们中国的孩子,在那个时代找不到方向就去考试,其实我和现在的孩子也没什么区别。

不过北美精算师我并没有考完,只考了 3 次,过了一半,过了 4 科。

毕业之后,我如愿进入金融行业。其实也并不顺利,我研究生毕业那年是 " 非典 " 年,跟前几年的新冠疫情一样,整个中国陷入一定的经济停滞,精算师主要服务保险公司,但当时大多份的保险公司都不招人。我在搜狐广州公司呆了半年,才等于保险公司的 offer,算是正式入行。

金融业打工:

梦想当总精算师 当年我也只想稳定

我当时的梦想,就是在保险公司里面爬格子:从精算普通专员,做到精算部经理,再做总监,目标是总精算师 ( Chief Actuary ) ,那是我的人生梦想。

不过,可能我这个人就是喜欢折腾,不甘心只做一个专业人士,没多久就请缨上了销售线。这在当时还是比较少见的。保险公司里,大多数是营销人员,他们的学历普遍不高,但精算部的人就自诩 " 专业人士 ",通常都是 985 高校毕业,研究生也很多。

我一边做精算,一边迅速成为了一个新建业务部门的主管。这的确是我人生的重大突破,三四年就做到了一个外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的省班子成员。而且,我做过的事很多:开业典礼、团险、培训、精算,我还专门研究了理赔中的医学知识。

以至于我对整个行业的认知,要比单一做精算或单一做营销的同行,透彻得多。

从 2003-2008,工作 5 年后,全世界在 2008 年陷入经济大滑坡——次贷危机,金融影响至深(关于次贷危机,我就不科普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我心里对于当时保险公司的销售方式挺反感的。

在股市最高点时,把投资连结险卖给客户;危机之后,股市跌到最低点了,又把保本保息的产品卖给客户。什么东西好卖,就卖什么,却不管卖了之后会不会对客户真正有好处。

那时,我们公司又换了第三任老总。前两任老总都是精算出身,是港台的职业经理人,他们都很欣赏我。后来的老总是销售线上来的,强势,销售导向。

当时我也是年轻气盛,采取的方式就是软性的不太配合。

所以,新的老板调动了我的岗位,由分管营销变成分管培训。

我一气之下就是炒掉了老板,这跟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也有共同之处?

不过我并不是裸辞,而是通过香港输入内地专才计划,去做了一家香港第三方理财公司在国内的首席代表,当时我也是希望看看,在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金融理财是怎么做的?

其实算起来,我炒掉老板是在 29 岁,我的老大刚刚出生。孩子还小,似乎也不该辞职,可是我却奔向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我在香港做首席代表的时代很短,香港的模式我也不喜欢,和当时大陆也没什么差异,于是我开始膨胀,觉得凭自己积累这么多年,数学硕士,又是精算师又是国际金融理财师,我完全用自己数学建模的能力,建立一个理财规划模型,走出一点不同的路。

于是,我租了一个小公寓,选择了一个小作坊的方式。开始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这样算起来,从 1996 年到 2010 年,已经 14 年了。

14 年创业感悟:

做到这三点,所以还能活着

很多人会问我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当初就特别有创业梦想,特别想做生意,特别想挣大钱,说真的还真没有。

一方面,我们家就没有任何创业基因,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一个小学老师,一个是国营大厂的培训讲师。我从来都觉得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

当时,我也不觉得自己是在创业,只是觉得在当时的公司环境做事不自在,想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过去以卖产品的角色,改为用自己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去协助每个家庭去规划自己的财富。

在将近 30 岁时,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思考我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于是就有了后面 14 年的创业过程。

当时的创业,起步非常简陋,但也没有那么强的故事性,反正没睡过地板,没有马云 18 罗汉那样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没有他那种感召力。

我们这种平凡创业者的故事,分享出来可能也是平平无奇,大家眼中的创业者,都是马云、雷军、马斯克,这种叱咤风云的人物。不过,正因为平平无奇,才比较接地气。

我给创业者的第一条建议是,不要太志存高远,更重要的是脚下看路。

我在 2010 年的时候开始,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协助普通人做理财规划。

最初的方式也很简单。我的大儿子当时是一两岁,早教中心也刚刚兴起。我就去早教中心给家长讲儿童财商课,讲讲金融理财知识。有的家长就说,不如你来帮我们做规划吧。

我的年轻同事知道了我这段黑历史,说原来你也是从一家家早教机构敲门开始的。

当然啊。

今天想想,可能这是最恰当的一种开始方式,它不需要自志存高远,不需要强调我要改变多大的世界,你改变身边几个人也不错。

后来忙不过来了,我就教一些大学生做理财规划师,让他们用我的模型去跟客户聊。流量端、交付端、服务端,好像都能形成商业模式,这是后来的投资人去总结的,其实当时就是想做好一点点小事。

我们今天做的事,跟当时本质一样。只不过,后来我通过自媒体,通过视频直播,甚至还上 AI 手段,不断教育今天的家庭,应该理性理财。只不过中间因为一些机机缘巧合。把它做大了很多倍。

同时,通过我们的工具,更多大学毕业生,能迅速上手,建立自己正确的服务观念,变成善良,热情,积极的人,再通过工具再跟远程的客户沟通。

到今天,我们依然是致力于,如果让一个家庭,在纷繁复杂的金融环境、剧烈的经济变化中,变成一个长期主义者。

如果你准备蹒跚起步创业,我的第二点建议是,认准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目标,正确的事,目标不变,但不断探寻方法的转变。

这 14 年,我们今天还活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的目标没变。

年长一点的朋友,你可能记得前些年经历过的事情:P2P 爆雷,大量的融资担保公司爆雷,2015 年因为融资融券,多少人走上天台跳下去。

我们做理财规划,很难避开这些事情。以我们的销售能力,想卖这些产品,也不难。但为什么我都避开了?没有什么先见之明,就是我不想去更换,原先我认为相对正确的那个小目标,帮一个成长中家庭、普通家庭(不是富裕家庭),做基于他自己家庭的长期理财规划,未来长期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哪个产品好,哪个产品火爆,就卖什么产品。

历史文章:)

这个过程你说难不难,从某个角度说也很难。

目标不变,有可能你会因为别的公司发展太快,把你给淹没掉,怎么办?那就变方法。

当时,2013 年,我在太太的建议下做自媒体,也算是在这个领域里面喝到头啖汤的人了。忙碌一天后,10 点钟开始我口述,我太太写稿,开始公号的创作。你们现在还能看到我当年最早的文章。

没想到就这么一点小小的转变,迅速把我们过去获取别人关注的方式,从线下到线上,放大了几十倍,上百倍。

虽然我们从来写不出爆文,因为我们没有迎合大众的心态。

如果我在 P2P 的时候,我去写 P2P 怎么赚钱,肯定流量很大。但是我反向说大家要谨慎,流量肯定很小,可能只有几百个阅读。但那也比我在线下讲一场讲座多几十倍了。

后来我们开发了自己的在线系统去沟通,做出了智能化的理财规划方案。美国有了智能投顾,我们又上线了智能投顾等等。今天人工智能,我们其实已经早做准备,拥抱了很多人工智能的工具。我们也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产品,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及时迭代小方法,这样的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当然,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这样的创业今天看来,走得相当慢。

我第三个诚恳的建议,就是千万别嫌自己走的慢,有时候慢才是稳。

发展很快的,往往会出事。尤其我所做的金融行业是典型案例。迅速膨胀起来的 P2P, 迅速膨胀起来的校园贷,迅速膨胀起来投资担保公司,迅速膨胀起来的融资融券业务,后来都是巨大无比的坑。

只有长期主义的,才可能大概率不会出事。可是长期主义它是反人性的,互联网上任何主张长期主义的,都不会被传播。所以,很多教自媒体运营的人,都会告诉你,专业性是自媒体传播的拦路虎,道德感是最最要不得的。

别人说,银行存款才 3%,我们 P2P 有 18%,你还等什么?几句话就讲清楚了。

可是我要说,我们要看清自己的资产,P2P 本质是一种信用极差的垃圾债,它在资产上配置最高的比例是多少?要想清楚。

后者显然是是对的,但它的传播力度一定是慢的。

不过,今天我们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大家不觉得,这个世界正在欢迎慢下来的行业吗?除了风口浪尖上的 deepseek 这些人工智能的企业外。

但是你是没有看到人家背后的慢。要知道饺子导演打磨一个哪吒 2,足足打磨了五年;chatGPT 背后的 transformer,这些人工智能的架构,从神经网络到今天已经快 40 多年了,transformer 出来也有七八年了。今天你看到的,是它们的爆发。

这个时代在经济新常态下。其实走得稳,走得长,可能更加符合整个国家的发展的需求,也更加符合年轻人想在生活和工作上达到平衡的内在需求。

最后,我想说,不必羡慕我们这些吃到红利的一代。

我们并不是主动选择把时代红利吸干;我们也被时代裹挟。

那些赚到钱的人,有 60% 今天的状态要么是破产,要么比破产还惨。

高起自然高落,大起自然大落。

在这个过程中,心态会变得极为焦虑,一方面是财富的焦虑,另一方面是自己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依托的焦虑,并不见得幸福。

我今天依然愿意坚持慢,毕竟从一个北方土狗,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这 30 多年,好像每一步,都是慢慢过来的。如上所述,每一步的改变,都很痛苦,没有哪一步比今天的年轻人走得更轻松。(完)

以下是读书会推广时间——

如果你的孩子刚好处于 3-12 岁,未来所面临的,一定是长达 10 年复杂多变的时代。我们马上开启自我成长的路径,一起来认真详读这几本书。

《职业生涯规划》和《多元智能新视野》

建立人生设计、生涯规划的理论框架;重新定义智能,放弃对单一智能的迷恋,给孩子更多的选择空间。

3 本家庭自我成长的书:《复盘》、《非理性繁荣》和《非凡的成功》

《复盘》:复盘日本过去消失了 30 年的权威经济学著作,对我们今天看清未来非常有用;

《非理性繁荣》和《非凡的成功》:规劝大家不要随随便便的投资,把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础亏掉。前者的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后者的作者是已故的耶鲁大学金融教授,大卫 . 文森,它被誉为普通人投资的宝典。

让我们一起改变应试的思维模式,

放下焦虑,

回到初心,

一起为孩子寻找一条通往幸福之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数学 广州 中山大学 学费 招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