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乱买指南
时值 2025 年初,SSD 市场迎来新一轮技术爆发。PCIe 5.0 产品崭露头角,QLC 颗粒加速迭代,国产方案异军突起……面对琳琅满目的选择,咱们普通用户如何在性能与价格之间找到最优解?
作为一名经常折腾硬件的数码爱好者,我曾踩过接口不兼容的坑,也交过盲目追新的学费,自此开始深入研究 SSD 的相关知识。
正好春节前,媳妇因为怀孕,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时间大大增加,让我给她的电脑扩容一下,我也在反复对比考量之后入手了一款宝藏 SSD。趁着这个机会,本期就结合我自己的真实测试数据,从接口协议到颗粒寿命,从品牌选择到实战对比,手把手教你避开选购 SSD 的雷区,锁定 2025 年最值得入手的 SSD!
选购 SSD 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1. 接口选对,速度翻倍!
咱们普通用户最常接触的消费级 SSD,无非就俩规格:传统的 2.5 寸 SATA SSD,和现在最新的 M.2 SSD。
要说起来,现在装机谁还玩 SATA 啊?M.2 才是真香定律。
不过注意了,M.2 接口也分两种协议—— SATA 和 NVMe。大家买前千万瞅准主板上插槽规格,别学我当年,把 M.2 SATA SSD 硬怼进只支持 NVMe 协议的槽里,结果发现识别不出来,那折腾得叫一个酸爽……
划重点:新装机闭眼冲 M.2 NVMe!这玩意儿就像手机快充,用过了就回不去!
2. 对于 NVMe SSD,PCIe 协议怎么选?
对于 NVMe SSD 来说,满血 PCIe3.0 x4 的 SSD 顺序读写速度能飙到 3500MB/s,而 PCIe4.0 x4 的 SSD 更是直接翻倍上 7000MB/s!
更方便的是,PCIe4.0 SSD 插在 PCIe3.0 的 M.2 槽上照样能用,虽然速度被砍半,所以建议大家现阶段选购 SSD 时,还是直接选择 PCIe4.0 的盘就行。
另外,现在以致态 TiPro9000、宏碁掠夺者 GM9000 为代表的新一代 PCIe5.0 SSD 也已经开始上市普及了,最高读取速度能达到 14000MB/s 以上。
不过这种新出的产品虽然性能确实强,但是价格要比目前的 PCIe4.0 SSD 贵了一倍左右,多出来的性能咱们个人消费者还用不出啥明显差别来,所以就不太推荐普通玩家入手了。
3. 颗粒大乱斗:TLC vs QLC,性能寿命有差别
对于目前在产的消费级 SSD 来说,使用的闪存颗粒主要分成两种:TLC 是实力强劲的传统老江湖,QLC 是新晋的水灵小鲜肉。
QLC 颗粒个人不太感冒,就本质来说,这是生产厂商为了提高数据存储密度、降低成本而发展出来的产物。在现阶段,无论是从读写性能还是读写寿命方面,还是 TLC 颗粒明显更加靠谱,而 QLC 的潜力则在于售价更低,日后有望取代机械硬盘成为数据冷存储的工具。
举个例子来说,像长江存储 X3-9070 这类全球领先的 232 层堆叠 TLC 颗粒,官方给出的 PE(Program/Erase Cycles)次数能达到 5000 次,也就是不考虑放大系数的前提下写入寿命能到容量的 5000 倍;而普通的 QLC 颗粒,PE 次数也就在 1000 左右,可能部分型号能高一些,但是再高也难超过 2000 次。
而性能方面,像雷克沙 ARES 这种 PCIe4.0 旗舰 SSD,使用的 TLC 颗粒直写速度能达到 1500MB/s 左右;而致态 Ti600 在使用 QLC 的情况下,颗粒直写速度不到 300MB/s,差距达数倍。
更何况 QLC 颗粒由于读写数据时需要的电位精度更高,会进一步增加延迟水平,导致随机读写性能也会更低。
简单总结一下,QLC 目前的性价比还不算高,建议普通用户先观望比较好。使用 TLC 颗粒的 SSD 才是目前的六边形战士。
4. 有缓 vs 无缓,到底有啥区别?
一般来说,我们会把有独立 DRAM 缓存颗粒的 SSD 有缓盘,反之则为无缓盘。
有缓盘的 DRAM 缓存可以用来展开 SSD 的 FTL 映射表,所以在随机读写性能方面的表现更好,这类 SSD 多为各家厂商的旗舰产品,典型代表如 SK 海力士的 P41、三星 990Pro、金士顿 KC3000 等等。
不过问题来了,万事都会有代价。
首先就是售价问题,有缓盘要比无缓盘贵得多得多,DRAM 颗粒的成本最终还是要让消费者买单。
其次就是,有缓盘的高性能也带来了严重的功耗和发热问题,不加装散热片的情况下,在使用时很可能遇到过热降速的情况,这对比笔记本和迷你主机用户就很不友好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个人用户,有缓盘和无缓盘的那点儿性能区别,也只有在跑分测试的时候才能看得出来,我们在日常使用时很难察觉到差异——价格更贵,温度更高,结果体验还没啥提升?这就让人很难崩了。
所以个人的建议是,除非你有在本机部署数据库这类生产力场景,否则直接选无缓盘就完事儿了。省下的钱多买几杯星巴克,它不香嘛?
5. 品牌效应别忽视
逛社区和贴吧的时候发现,有些朋友选购 SSD 时只看价格,而对品牌不甚在意,甚至把杂牌小厂产品奉为圭臬,其实个人还是不太赞同这种做法,毕竟数据是自己的。
要知道,数码电子领域,不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吧,那也得承认,太便宜的产品大概率有某些我们用户不知道的隐患。一般来讲大厂有品牌背书质量更加稳健,而小厂的产品性价比更高,但也要有个限度。
就以 SSD 来说,目前全球能自产闪存颗粒的品牌只有 6 家,分别是致态(长江存储)、三星、西数、SK 海力士(Solidigm)、东芝(铠侠)、美光(英睿达)。不过这些原厂 SSD 一般价格都要显著更贵,所以对追求性价比的朋友来说,其实不太适合。
而在这 6 家以外,还有大量第三方存储厂商,这也是更适合大多数人的选择。不过需要注意,在选择这类品牌时,也是有大厂和小厂之分的,大家万万不要去买杂牌。
以国产 SSD 品牌为例,除了长江存储亲儿子致态以外,最有代表性的存储厂商可能就是上市企业江波龙(雷克沙)了。
作为存储大厂,江波龙和各大闪存生产商有深入的合作关系,拥有稳定牢固的采购渠道,并且还有自行封装存储颗粒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把自己封装、自己质检的高品质颗粒用在自家的消费级 SSD 产品上,还能针对性地优化微调固件算法,这要比颗粒全靠外采、能买啥就用啥的杂牌小厂要靠谱得太多了。
而在我们选购 SSD 时,要注意避开三线杂牌小厂,优先选择原厂盘或者雷克沙这类大厂的产品,可以在性能和价格方面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6. 终极选购公式
如果以上内容大家看得比较吃力的话,那在这里我总结了两个简单的公式:
预算充足 + 散热环境好,可以选择 PCIe4.0 有缓 TLC 盘
预算普通 or 散热环境差,优先选择大厂 PCIe4.0 无缓 TLC 盘
5 款 SSD,横向对比展真容
以我自己为例,媳妇怀孕后喜欢窝在床上玩笔记本电脑,春节前为了给她的笔记本扩容,我就自己买了一条 1TB 容量的雷克沙 ARES,温度低、性能强,实际到手价其实还不到 440 元,用起来相当满意。
最让我惊喜的是,我购买的时候买到了 ARES 的礼盒版本,和普通包装版的价格一样,还要多了赠品,硕大的包装盒让人打心眼里觉得物超所值。
打开礼盒,除了雷克沙 ARES 本体外,还有一张做工不错的鼠标垫:
作为一款旗舰级的 PCIe4.0 无缓 SSD,雷克沙 ARES 在颜值和散热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单面颗粒布局,配合大面积的石墨复合材料散热贴,加上这块盘本身的发热量就很小,使得不用加装额外的散热片就能放心使用。
底面标签看一眼,这里有 SSD 的序列号之类的信息。
而硬件方案方面,还是采用了经典的联芸 MAP1602 主控 + 江波龙自封 YMTC 颗粒的方案,自家颗粒自家用,质量比小厂商有保障多了。
在这里,我也会把这款 SSD 和其他几款大厂产品做一个横向对比一下,为大家展示什么才叫真正的性价比之王。
1. 官宣参数
为了方便大家查阅,我先把这次横评的几款 SSD 的官方标称参数统计在了下面这张表格里,对比起来比较直观:
可以看到,和雷克沙 ARES 同台竞技的除了致态、三星、西数的 3 款原厂盘,还有就是厂商咖位比雷克沙略低一级海康 C4000 了。
在这种情况下性价比一览无余,雷克沙 ARES 和海康 C4000 的狗东自营售价都是 479 元,但是前者的口碑要明显好得多,这也使得雷克沙 ARES 在性价比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接下来,我们会在一些具体测试项目中进行对比。
2.CrystalDiskMark
CrystalDiskMark 能够直观测试 SSD 在 SLC 缓内的读写性能表现,所以是我们最常用的测试软件之一,而雷克沙 ARES 的测试结果如下:
将其于其他几款 SSD 的测试结果对比,生成的图表可以对比得更直观。
顺序读取速度方面,可以看到除了西数 SN770,其他几块盘基本都能跑到 7000-7100MB/s 这个范围,雷克沙 ARES 以微弱优势领先。而在顺序写入速度方面,雷克沙 ARES 则独占鳌头,以较为明显的优势取得了第一名。
而在随机读写方面,雷克沙 ARES 的随机读取性能同样是全场最高,为 1145.99K IOPS,只是在随机写入方面略逊于三星 990 EP 和致态 TiPlus7100,不过还是对西数 SN770 和海康 C4000 形成了碾压性优势。
众所周知,SSD 的低队列随机读取性能会直接影响我们使用 SSD 时的流畅度。而回到大家比较关心的 Q1T1 4K 随机读取性能方面,雷克沙 ARES 凭借 97.98MB/s 的成绩取得了首位:
3.PCMark 10
PCMark 10 的完整系统盘基准测试包含 23 项测试场景,可以从日常使用和办公的角度,对 SSD 实现完整的量化评估,并且生成测试分数方便我们横向对比。
在这项测试中,雷克沙 ARES 的得分为 4221 分,与其他几位对手的成绩对比,可以看到其得分略逊于三星 990 EP 一丢丢,不过还是要比致态 TiPlus7100、西数 SN770 和海康 C4000 更高。
4.3DMARK
3DMark 存储基准测试是一项专用组件测试,用于衡量现代 PC 存储设备对游戏体验的影响,它支持所有最新的存储技术,更适合用来对 SSD 进行测试,对游戏玩家有很强的参考价值。雷克沙 ARES 在这项测试中取得了 3886 分的成绩:
与其余几位选手对比,该项目中雷克沙倒是没啥优势了,只比海康 C4000 高了 200 分。
5. 全盘写入曲线
为了排除 SLC 缓存影响,搞清楚这几款 SSD 的高负载写入性能,我又将这 5 款 SSD 的全盘写入曲线汇总到了下面的图表里,方便大家对比:
在图中可以看到:
1. 雷克沙 ARES、致态 TiPlus7100 和海康 C4000 的写入方案很相似,都在空盘时拥有 160GB 左右的 SLC 缓存,在缓存内可以实现将近 6000MB/s 的超高写入速度来应对爆发式的高负载写入。
2. 三款国产 SSD 在 SLC 缓存耗尽后,都直接进入了第二段 TLC 直写阶段。在这个阶段雷克沙 ARES 和海康 C4000 的直写速度达到了 1500MB/s 左右,说明颗粒本身的写入速度就相当给力。
这里不得不说,TLC 直写方面最强的还是 TiPlus7100,直接冲到了 2500MB/s 左右,不清楚是不是用上了最新的 X4-9060 颗粒。
3. 雷克沙 ARES、致态 TiPlus7100 和海康 C4000 在 TLC 直写结束后,进入了第三段的 WriteBack 惩罚阶段,SSD 也迎来了写入压力最大的时刻。其中雷克沙 ARES 和海康 C4000 在这一阶段的速度为 600MB/s 左右,致态 TiPlus7100 稍高,有 800MB/s 左右的水平。
4. 而两块国外品牌的 SSD 则有点让人难绷。其中三星 990 EP 的 SLC 缓存只有 110GB 左右,而且虽然不是全盘模拟,但依然使用了惩罚前置的方案,出缓后速度骤减到 1000MB/s 不到的水平,而且从图中黄线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其曲线波动极大,时常回落到几十 MB/s 的水平,令人很费解。
5. 西数 SN770 则不值一提,虽然使用了全盘模拟方案,但是缓内写入速度才 4000 多 MB/s,而且出缓后直接进入 WriteBack 惩罚阶段,平均速度也才不到 600MB/s,而且直到写满全盘,都没看到 SLC 缓存回收完毕的迹象。
总结
经过多轮实测与深度对比,结论已然清晰:对于绝大多数用户,大厂无缓 PCIe4.0 TLC 盘才是当下最务实的选择。
而在这场国货与国际大牌的较量中,雷克沙 ARES 以旗舰性能 + 亲民价格 + 超长质保的组合拳,彻底颠覆了 " 高价买安心 " 的传统逻辑。
性能稳如老狗:7000MB/s 满血读取、1500MB/s TLC 直写速度,足以应对 4K 剪辑、大型游戏等高负载场景;
温度控制惊艳:单面石墨复合材料散热贴设计,笔记本用户告别 " 煎鸡蛋 " 焦虑;
性价比屠夫:1TB 容量仅需 400 元档,还附赠礼盒版鼠标垫,堪称 " 买散热送 SSD";
售后无忧:五年个人送保 + 高达 1000TBW 写入寿命,彻底治愈 " 数据安全焦虑症 "。
如果你正在为扩容升级犹豫不决,或是对杂牌 SSD 的 " 薛定谔式寿命 " 心存芥蒂,雷克沙 ARES 无疑是 2025 年闭眼入的终极答案。毕竟,谁能拒绝一款 " 用着比原厂盘便宜,跑得还和原厂盘一样快 " 的国产黑马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