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3-03
【东市西市】西安市场主体“密度”,领跑副省级城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为市场经济活跃细胞的一家家企业、个体工商户,在西安发展现状如何?什么行业相对稳定?近日发布的《西安市 2024 年度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揭晓了答案。

01

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量

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近年来,西安市场主体数量持续攀升。

西安市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西安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 43.08 万户,在 15 个副省级城市(包括: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中,西安增量排第五。截至 2024 年底,西安实有市场主体 327.02 万户,在副省级城市排第四。

▲ 2020-2024 年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数量及同比(单位:户;%)

市场主体是指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合作社等。对比西安 1307.82 万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约 250 户。

城市市场主体 " 密度 ",即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量。在 15 个副省级城市中,西安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量,位居第一。

西安拥有的市场主体 " 密度 ",为何在副省级城市遥遥领先?

究其原因,市场主体总量、城市人口规模等是影响结果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市场主体总量超百万城市,几乎全是经济较强一线城市和 " 新一线城市 "。其中,单拎出来总量居前几位的副省级城市,如深圳、成都、广州等地,常住人口规模又高于西安。

在市场层面,商事制度改革、" 放管服 " 推进下,西安工商注册门槛大幅降低。2024 年以来,西安进一步开展了经营主体培强扶优行动:出台扶持 " 个转企 "" 小升规 "" 专精特新 "" 设备更新 "" 以旧换新 " 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实施针对性精准帮扶;实施 " 综合监管一件事 " 改革,推进 " 综合查一次 "" 一业一查 " 和非现场检查,避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等加快推动各类经营主体质量提升、结构优化。

与人口迁入高度相似,市场主体扩充也反映出西安产业结构变化、招商引资成效。当然,因业务和财税需求,一位法定代表人开办多家公司周转也并不少见。

02

西安 5 个区域市场主体数量

已突破 20 万户

在副省级城市里,西安市场主体数量拔尖,一定程度还与个体户数量庞大有关。

截至 2024 年底,西安实有个体工商户 228.73 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 69.95%。而从个体工商户总量看,在 15 个副省级城市里,西安仅少于成都。与此同时,2024 年西安新登记个体工商户 31.41 万户,增量明显超过其他副省级城市。

资深财税专家、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导师仝铁汉表示,个体工商户是工商业经济小微体。个体户发展得好,就有机会成长为企业,经营范围调整、扩大,可从事更多业务,并因此掌握一定品牌、资金、人力资源优势。在地区层面,企业对地方财政、税收贡献度亦更大。

除了占比近七成个体工商户,西安还拥有 97.29 万户企业、9938 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在 97.29 万户企业中,私营企业占据 " 大头 ",达到 89.69 万户。此外,西安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有 6.8 万户,外资企业有 8086 户。

具体到西安市各区域,市场主体分布状况则反映出产业结构、营商环境特征。

截至 2024 年底,西安有 5 个区域市场主体突破 20 万户:西咸新区 85.16 万户、雁塔区 25.89 万户、未央区 22.16 万户、高新区 21.22 万户,莲湖区 20.6 万户,5 个区域市场主体数量占全市的 53.53%。

▲ 2024 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区域分布(单位:户)

近几年西咸新区一直是西安市场主体增加最快区域,反映出招商引资及创业创新成果。而若按类型划分,西咸新区个体工商户占比较高,2024 年占比达到 83.77%。

此外,以企业数量看,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的实有企业数量超过 10 万户。

目前,西安企业最少的区域是航空基地,仅有 9290 户。当然,航空基地在西安各开发区中规划面积较小,入区企业也主要是围绕航空制造产业链展开。

03

去年注销企业平均存续期 3.64 年

金融类企业平均 " 寿命 " 最长

规模庞大的个体工商户,还使西安市场主体产业划分时,呈现第三产业占主导形态。

西安 300 多万市场主体中,第一产业 4.81 万户,占 1.47%;第二产业 30.2 万户,占 9.23%;第三产业 291.79 万户,占 89.23%。同时,2024 年新登记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也是一家独大,占新增总量 93.79%。具体而言,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是西安市场主体增加最多的几个行业。

▲全市实有市场主体产业分布(单位:户;%)

不过,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来看,第三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尚不及市场主体占比。西安在 2023 年实现 GDP 约 1.33 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占比 29.09%;第三产业占比约 68.51%。

对此,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谈民宪表示,第三产业市场主体承载了稳定地方经济、吸纳人员创业就业等作用。但众多传统服务业以个体工商户呈现,对经济总量贡献度有限。反观西安第二产业,近年则持续受益于工业倍增计划、重点产业扶持政策等。

▲全市实有个体工商户存续期限分布(单位:户;%)

值得注意的是,各行业不仅在市场主体数量上有所不同,企业 " 寿命 "(企业存续期)也存在差异。过去一年,西安注销企业平均存续期为 3.64 年。分行业看,平均存续期最长是金融类企业的 6.98 年,这或与金融业准入门槛高、企业实力强有关。此外,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也相对 " 长寿 ",注销企业平均存续期分别超过 5 年。

与之相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存续期较短,注销企业的平均存续期均不足 3 年。

来源 / 东市西市

相关标签

成都 一线城市 深圳 广州 济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