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大家现在的心态、或者说情绪也是跟着市场去分化的。
比如说在线上给我留言的朋友,持悲观和犹疑态度的还是居多;
但是我自己去走线下市场的时候,看房的人却是只增不减,中途跟熟识的销售朋友聊了下,也了解到最近成交的客户明显变多了。
而这种情绪的两极分化,恰恰暴露了真相:市场不是没有变好,而是变得太快,多数人还没反应过来。
像最近市场上被炒得很火的 AI 热也是一样的——
上车的,只要不是在左侧或刚启动时的右侧上车,都在焦虑什么时候兑现;
没上车的,也在焦虑会不会错过下一轮最重要的风口。
归根结底,会有这种忧虑,还是认知带来的体感差异。
所以我想说的是:与其被情绪绑架,倒不如看清信号;
2025 年的经济、楼市、财富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扭转。
由此,站在被寄予厚望的这个 3 月节点,有一些感悟和实话,是我今天想和大家重点分享的。
关于经济:
1、未来 5-10 年,最值钱的资产是人
刚过去的早春二月,大家或多或少都能感知到:世界对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认知,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转变。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近期高盛、贝莱德、大摩、德意志等一票海外投行的研报,突然一边倒地对我们看多。
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
开年来 DeepSeek 的一鸣惊人和《哪吒 2》电影的轰轰烈烈,就是答案。
它们的爆火,并不出于偶然,而是日积月累追求创新的结果。
DeepSeek 的创始人梁文锋在接受采访时说:" 很多人会以为 DeepSeek 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商业逻辑,但其实,主要就是好奇心驱动。"
还有《哪吒 2》的导演饺子在回应电影带来的惊人视觉体验时也表示:" 以前我们总是仰望国外的特效,但现在发现只要用心慢慢死磕,也是磕得出来的。"
以上,主创们的发言,都在赤裸裸地表达其成功背后的逻辑:
当下我们与外部的竞争,在产业上表现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新一代的创新力量,才是中国走向未来最重要的依托。
而这也是为什么,上面会在近期去召开那场声势浩大的民 Y 企业座谈会,为的也就是鼓励更多民间力量参与进来,重新开启民间社会资本发展的周期。
再说白一点,上面本质上看重的,是科技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背后,那些掌握科技的人才。
毕竟 AI 迭代发展得再厉害,也只是人的一个辅助工具;
而只有人,从来都不是工具,人是自身的目的。
所以站在当下,你需要去思考和担心的,反而不是 AI 本身,而是你现在所掌握的 AI 技能到底有多少。
因为越往后,会使用 AI、或者说站到 AI 这个风口上的人,坐到餐桌边上,也一定是要比不会使的人能多吃上几口肉的。
而如果你还没有这种竞争意识,那可能连肉汤都喝不到,甚至还会成为菜单上的一道菜,被收割掉一波剩余价值。
2、经 J 形势不那么好,反而不要太考虑存钱,而更应该考虑投入
很多人现在都习惯性喜欢用确定去对抗不确定,比如用攒钱、编 Z 去对抗收入断层,又或者用保险去对抗未知的疾病风险,但这些思路在我看来,都是不太正确的。
因为这就是在用有限的确定性去对抗无限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AI 的迭代速度有多快大家也看到了,再加上这两年多来的大环境,其实很多人都不能保证自己能一直被雇佣,而不依靠工作就会失去持续赚钱的能力,正是当下很多人焦虑的点。
另一方面,超低利率甚至 0 利率的时代,也已经在一步步向我们靠近。
如果再加上今年量化宽松的货币 +CZ 政策,导到市场里的水量,又会如何去带动着物价上涨,也是我们不得不去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以上,都意味着,如果你想靠存钱求稳,事实上你很难求得稳。
即便最后能稳住,也只能获得平庸的收益。
由此,站在当下,你可以安慰自己说大部分人都赚不到钱了,但你也不要否认有人还是能赚到钱。
因为他们深谙一条道理:任何人的人生想要越来越好,主体组成都不应该是消费,而应该是持续不断地生产和投资。
换句话说,你的房子买的是大平层还是大别墅都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给你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又或者是升值保值的充盈空间。
当你拥有不依靠工作却能持续赚钱的能力时,你会发现靠工资存钱实在太少,但后面这些工资之外的额外收益,一定是基于你愿意花钱投资自己、或者为自己投资开始。
尤其是在如今 AI+ 时代变革之下,越是要趁着经 J 形势还没完全好转的时候逆势投入,等待春暖花开,成为那个有准备的人。
3、新一轮的资本牛市,将从今年开始
除了我们的经济方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我们的经济预期,实际上也在慢慢扭转。
比如最近国 Z 开始下跌,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信号。
这说明资金正在逃离安全资产,去寻找更高收益的机会。
包括今年提出了要重点转向内需,恰巧也因为这两年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实际上有两拨人在接下来是会在国内市场爆发出强劲的消费力的。
这两拨人,一拨是过去几年总是想着跑到地球另一端的有钱人,要不就是折腾了几圈,发现钱真的很难出去;
要不就是人也跟着出去,结果发现国外的生活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心态改变后,把人和钱都留在国内,反而花得更开心。
另一拨人,则是被这几年的行情训成了老实人,不再动不动就幻想着上市还是琢磨所谓的快钱风口,转而开始踏踏实实管好手头的生意。
这些可喜的转变,也都将成为我们下一步刺激消费的突破口。
以及刚刚提到的外资对我们的看多、科技崛起带来的时代变革,也都会对我们经济的促进产生长期效应。
但要注意的就是,以上,不是说在今年这短短一年内就能够整体性地去扭转颓势了,而是说有些信号,我们应该先知先觉地去抓住。
因为环境一变,很多投资逻辑也会跟着变化。
像很多人在关心今年的走向,到底会走向通 Z 还是继续通 S?如果存钱也很难求得稳,又能做哪些可观的资产配置?
当下收益率可以跑赢银行存款的投资选择有哪些?是股、Z 还是楼?
以上,包括大家关心的更多其他问题,我都放在了我3 天的闭门直播课程去给大家做分享,每天晚上 7 点开播,3 天课程免费送给大家。
关于个体:
1、不要只盯着短期利益,要知道长期信用才是这个世界最高的护城河
不少人说,我们现在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可以罗列一大堆出来。
可实际上,很多问题都不是根本,真正的核心其实是我们整个经济运行的环境当下,就缺一样最重要的东西,也即:正向激励。
现在的逻辑是什么呢?
如果读书不能换来远大前程,那读书就是在 PUA。
如果努力上班不能换来升职加薪,那努力上班的人就是傻。
如果押注人民币资产的未来前景不能换来真实收益,那押注米帝才是真理。
这就导致,大家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都在不断试错、不断换筹。
但是,这个试错和换筹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次次残酷的淘汰和筛选?
在当下这个时代,过于追求速度,获取财富的风险反而只会更大。
所以我是更建议各位,不要心急,确定性的收益,只会落在那些能带来长期价值的资产上面;
这点,对于个人发展同样是适用的。
2、职场的作用,只是给你提供现金流,让负债表逐步修复,穿越周期
职场的前途,从来不在职场里,而在于职场之外的资产沉淀上。
历史上看,没有生产资料而致富的人同样很少,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个。
除非你有自信自己也可以变成时代的伟人,不然想要财富增长,只靠升职加薪是远远不够的。
更何况,现在追求升职加薪的机会也更少了,懂的都懂。
3、年纪越大,越要多跟年轻人聊天
因为年轻人代表的就是未来的方向,对于你与新时代接轨或者说更新认知是最快的。
像这两年 " 闲鱼经济 " 的崛起," 胖东来模式 " 的复刻和爆火,本质是什么?
是年轻人在用新玩法重构新的商业逻辑。
所以,别端着架子——多和 95 后聊直播,和 00 后聊 AI,很可能他们的只言片语,就是你的财富密码。
4、对于现阶段的城市发展来说,融入什么样的圈子很重要
年轻人去大城市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尤其是这波科技潮来临后,未来也将会创造出更多的高薪就业岗位,虹吸更大规模的人才。
而这些人才需要生活系统支撑,又会去带动大量的服务业就业。
城市越大,人口越多,服务业就会越发达。
服务业越发达,又能容纳更多的就业,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
最近京东刘强东宣布高调进军,直接承诺给成千上万的外卖小哥五 X 一金的保障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盘的就是让更多人口自愿流动向大城市的逻辑。
所以我才会一直跟大家强调说,这两年千万要注意寻找机会,把自己的资产放在更有人口增长潜力的地方。
那么,哪些城市在当下才是最有增长潜力的地方,值得我们个体去关注的?2025 年,普通人最不容错过的 6 大机会又是什么?
以上内容,我的闭门直播会详细跟大家展开,关注的朋友,可以扫下方的小程序码,加我微信做好直播预约。
直播结束后,我也会给大家发放我对 2025 年的最新研判——《2025 年,普通人最不容错过的 6 大机会》,配合直播,相信如何对资产进行布局你也会更清晰。
关于楼市:
1、真正值钱的永远不是资产,而是退路
最近,宅基地的被锁死,是警示也是机遇。
实际上,为什么要严控宅基地的流转?一方面是对农民的保障,但更是对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主力的兑现。
只有越少的人选择把回乡作为退路,才会有越多的人选择留在大城市扎根。
但请注意:退路≠回农村,而是你能不能找到一个可以给你的下半生或者下一代兜底的价值标的。
站在楼市角度也一样,并不是说一二线城市就一定好了,只是相对来说会更符合财富投资的规律,更能成为你需求的这个价值标的。
2、一二线市场正在狂飙,三四线市场只拆不建
近期的市场,还有两个现象很值得说一说:
一个是一二线的土拍市场正在起量。
上海,经过 184 轮竞价,金茂庆隆联合体以总价 89.6 亿拿下虹口一宅地,楼面价 117473 元 /㎡,成虹口区新地王。
杭州,临平北刚刷新地价纪录,第二场土拍安琪儿又出新地王,经 77 轮竞价,由杭州大家以总价 10.8 亿竞得,楼面价 47486 元 /㎡。
成都,首场土拍 2 块住宅用地全部溢价成交。
一个是千呼万唤的地产收储和供应缩减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广东多地公示了 2025 年第一批土地收储计划,拟收购金额已达 430 亿元。
并且收储资金是地方发行的专项 Z,说明地方已经在开始扩表去支持楼市去库存了。
包括去年一整年下来,上海是近几年土拍数量和面积最少的,南京主城六区也只卖了十多块地,而这是南京此前从未有过的现象。
以上,你会发现,这些积极的变化,三四线城市基本是不包含里面的。
就是告诉你,未来的楼市逻辑,三四线城市大概率只能在分化下沦为消费品。
尤其是非自住或者非落在城改名单范围里的房产,都可以抓紧机会做好优化和置换。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置换到未来有增值空间的好房子?
关于一二线城市,我们团队这几年来也有在进行持续性的考察,并且整理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下市场的购房经验及结论。
如果你的手上恰好有一些闲钱打算进行投资,或者对于房子要不要卖掉还游移不定,都可以来我的直播间,我会给大家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分析。
包括我手上也有一些一二线市场的好的投资项目,感兴趣的朋友今晚 7 点后也可以来我的闭门直播详细聊一聊。
3、房子值不值钱,就看它绑定了什么
DeepSeek 和《哪吒 2》的爆火,也一齐带火了杭州和成都这两座城市。
本质上,是产业价值带来的红利。
所以,未来什么样的城市能赢?
产业价值就是很重要的一点,而除此之外,年轻人口 + 政策红利,同样缺一不可。
而我们人作为未来最值钱的资产,去找到一个包含以上三点的价值城市,也才更可能靠房子去兑现我们所向往的财富。
4、所有人似乎都在等待一个节点,但其实楼市没有发令枪,有的只有先下手的人
任何时候都有人问:现在是不是买房的时机了?什么时候又才可以入场?
其实历史早就给出过答案了。
2008 年的 4 万亿计划出台时,第一批抄底的人赚了;
2015 年棚改货币化启动时,还是抢先布局的人又赚了。
而时间来到现在,信号也已经很明显:一线城市限购松绑已剩底裤、房贷利率史上最低、土拍地王频出 ......
继续等你听到发令枪,别人早就冲过终点线了。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悲观者正确,但乐观者才赚钱。
2025 年,注定是分化之年。
有人看到 C 员降 X,有人却看到 AI 重构万亿市场;
有人吐槽房子卖不掉,有人却已在悄悄抄底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
这个世界,从来不会奖励看到的人,而只会奖励看到并做了的人。
所以,别再问现阶段还要不要留钱,2025 年,钱一定会从四面八方涌来,但只流向那些提前看懂信号的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