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川投资评论 03-03
富国徐智翔:抓住科技投资的“奇点时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2025 年的 A 股市场,科技板块走势如同一部充满张力的戏剧:人工智能产业链在政策与资本的助推下狂飙突进,人形机器人概念则因头部车企 Optimus 量产预期和宇树科技 G1 机器人的惊艳亮相而掀起涨停潮,与此同时,上一轮科技热潮里的 " 新三样 " 龙头却稍显疲态,踟蹰不前。

这种指数震荡,但结构主线相对清晰的行情,毫无疑问是主动基金经理大展身手的舞台。截至 2 月 25 日,已经有 10 只基金年内涨幅在 40% 以上,均为主动权益产品。

(数据来源:iChoce,截至 2025 年 2 月 25 日,仅统计主代码。)

而在这份榜单之中,徐智翔如同一匹 " 黑马 "。根据银河排名数据,截至一月底,徐智翔管理的富国新材料新能源混合 A(009092)在近一年的同类产品排名中斩获第一。

(注:富国新材料新能源 A 同类排名来自银河证券,基金评价结果系根据过往表现作出,不代表评价机构投资建议。近 1 年同类排名为 1/27,同类基金为行业偏股型基金 - 新能源主题行业偏股型基金 ( A 类 ) 。时间截至 2025 年 1 月 31 日。过往业绩不代表将来表现。)

翻开徐智翔的履历,其成长路径恰似一部科技产业的非线性进化史——从航天所的新能源项目孵化,到券商的卖方研究;从保险资管的新能源赛道投资实践,到富国基金关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行业。他的每一次转身,都在向科技浪潮的关键节点迈进。

近日,在与远川投资评论的一次深度访谈中,徐智翔向我们揭示了科技股投资的底层逻辑:在这个算法与数据统治的时代,真正的阿尔法或许不在 K 线图的波动里,而在产业趋势的 " 裂缝 " 中。

捕捉 " 奇点 "

科技股的魅力,在于它永远会颠覆想象:从因深度绑定苹果而十年上涨 64 倍的消费电子龙头,到新能源浪潮中两年半上涨 10 倍、市值飙至万亿的锂电池龙头,再到最近两年因 AI 而异军突起的 AI 芯片龙头,科技板块从来不缺大牛股。

但在盛宴之中,并不是每位投身其中的人都能凯旋。

归根结底,科技股投资不仅仅考验知识的积累,技术细节与产业规律间的认知跃迁,构成了科技股投资的终极壁垒。这要求投资者既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对前沿科技的技术路线、发展动态等了如指掌,能够在市场共识形成之前先人一步,也要对市场供需波动、竞争格局变化临深履薄,以便在行业引领者的超额利润衰减前及时抽身。

作为复旦大学毕业的量子光学专业硕士,徐智翔对前沿技术保持着一贯的敏感;而新能源行业三轮周期的洗礼,让他踏上了从技术专家到产业猎手的蜕变之路。当为自己在新能源行业的投研历程进行总结时,徐智翔引用了《天下足球》评价皮尔洛的话,"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可以陪伴一个人的所有高峰与低谷 "

早在 2013 年,徐智翔便进入了上海某航天研究所担任投资主管,主要负责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和孵化。彼时很多锂电、光伏技术都还处于军品向民用转化的早期,二级市场几乎没人关注。比如一直到 2015 年很多投资者对盐湖还没有概念,但徐智翔在航天所的时候已经负责过一个盐湖提锂项目。

持续的 " 干中学 ",帮助徐智翔完成了新能源行业的知识积累,为之后转型卖方研究员、以及在保险资管深度参与新能源行情打下了基础。

而在完整地经历了新能源行业的三轮行情之后,徐智翔愈发相信 " 非共识 " 的力量," 新兴产业在相对早期阶段,分歧是很大的,也带来较大的投资机会。比如说电动车产业,从 2015 年到 2021 年间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如果从 2015 年开始投这个方向,拿到 2021 年或许就可以赚很多钱。但等到 2021 年市场绝对确信这个方向后,超额收益或就大幅收敛了 "。

结合对历轮科技行情的复盘,徐智翔进一步形成了对于科技股投资的独特框架,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断寻找创新带来的 " 奇点式 " 机会," 科技创新会带动新兴产业方向,其中尤以颠覆式创新最令人兴奋。历史上,我们看到太多非线性成长的案例,互联网、智能手机、电动车等等,一旦进入奇点,这些企业就会出现非线性的盈利增长。"

具体到投资决策,首先要思考本质,判断行业空间是否足够,预期能否兑现,然后是对不同产业生命周期的分析," 我一般会把产业按照 0-1、1-10 和 10-N 三个阶段进行划分。其中,0-1 阶段注重空间和格局,这个阶段最朦胧;1-10 阶段注重空间和估值,即 PEG,景气度,这个阶段相对甜蜜,板块贝塔效应明显;至于 10-N 阶段,则需要注重格局和估值,选择供给格局好,能创造现金流的公司,这个阶段选股会非常苛刻,对个股阿尔法要求更高。"

在实际操作中,徐智翔会重点关注万亿级别以上,同时处于 "0-1" 和 "1-10" 阶段的行业,在其中找到核心壁垒最高的环节,并按照不同的估值模型合适的价格买入。

比如 2015 年徐智翔刚刚转行研究员时,重点推荐过新能源行业上游的锂矿,当时主要就是考虑到了产业处于 0-1 阶段,在牛鞭效应下上游弹性最大。" 这个阶段主要关注固定资产前置投入,部分公司可用 EV/EBITDA 来估值;至于 1-10 的阶段按成长股框架,比如 PEG,景气度;10-N 阶段的话就要按周期股框架,关注去库存和补库存的周期 ",徐智翔补充道。

而在 2021 年前后,伴随着新能源行业逐渐完成从 "1-10" 到 "10-N" 阶段的转化,市场对行业的预期达到了顶峰,徐智翔也在这时来到了富国基金,奔赴自己的下一个十年。

机器人 " 奇点 " 或已至

2021 年,海外龙头公司的电动车总销量突破 100 万辆,二级市场 "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将产业链上的公司估值拉到了最高,相关公司也大干快上,陆续发布激进的扩产计划。行业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成本逐渐下降,而这也意味着产业进入卷价格的阶段,投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一些环节如锂电材料还面临着化工巨头的跨界竞争,市场格局恶化。

徐智翔在此时卸任此前管理的风生水起的保险资管产品,进入公募行业,面对的投资难度无疑指数级提升。

但得益于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超前关注,徐智翔在相关领域爆发前期便实现了能力圈的拓展,并优化投资策略,当同期很多基金经理还在传统受关注领域中卷边际信息、交易预期差时,徐智翔的产品表现已经走出低谷。

大部分投资者关注到 AI 大模型应该都是在 ChatGPT 横空出世之后,徐智翔要早很多。早在 21 年 8 月份第一次召开 AI DAY 时,徐智翔便察觉到了非比寻常的信号:这种站在市场顶端的公司忽然转向,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前沿科技的潮流。

只不过大会结束之后,二级市场反响平平,徐智翔还是通过自己啃论文以及看专家解读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当 ChatGPT 用户数量破亿时,徐智翔已经算得上半个 "AI 通 ",再结合 23 年春节期间木头姐发布的《BIG IDEA》,徐智翔迅速跟进。

一如 2015 年时推荐锂矿,春节之后徐智翔重点布局了 AI 产业链上游的算力," 因为春节之前新能源有过一轮明显反弹,我看过当时产品在同类排名中还挺靠前的,算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所以当 AI 这个万亿级别的大产业出现时,顺理成章就切换过去了。现在回过头看,还是比较成功的。"

不过相比于 AI ,徐智翔更关注的还是机器人行业。原因除了很多生产机器人零部件的公司都出身于汽车、机械产业链,徐智翔了解的更深以外,更重要的是,机器人或代表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强的确定性。

" 黄仁勋在最近 CES 展上分享过,他认为 AI 发展将会经历四个阶段,感知 AI、生成式 AI、智能助理 AI 和物理 AI,其中,最后一个阶段物理 AI 主要指的就是自动驾驶汽车和通用机器人 ",徐智翔回忆道," 从投资角度来看,随着 AI 推理成本的下降,市场投资重点也会逐渐向应用端转移,而机器人可以看做是 AI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应用场景 "。

在徐智翔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可能要比电动车更大。

因为人形机器人能够替代人工做很多事情。To B 场景比如替代蓝领工人,做一些搬运、分拣、装配、焊接等、巡检工作,替代服务行业的服务员,甚至可以做一些危险性较高的工作,比如消防、救援、挖矿等;而 To C 场景,可以做家政、陪伴、私人助理等工作。更重要的是,"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不像电动车发展会遇到燃油车的阻力。"

而站在当前节点,徐智翔认为,机器人的 " 奇点 " 时刻或许即将到来,尤其是美国的机器人产业将率先进入 "1-10" 的阶段。

" 从短期来看,美国有通胀压力,必须降低劳动力成本,所以整个美国政府,或者说无论特朗普还是马斯克,对机器人的优先级都排的非常高 ",徐智翔肯定道," 而且从长期来看,美国像家政服务之类的行业劳动力紧缺而且非常昂贵,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也非常迫切。"

相比之下,国内的机器人产业确定性相对要弱一些,但这并不代表 A 股便没有投资机会。历史已经证明,A 股优势的领域在硬科技,无论是上一个十年的智能手机或者电动车,还是现在的算力,都有公司进入到全球创新产业的供应链,机器人自然也不例外。

事实上,其中还有很多技术壁垒很高的好公司,其净利润率甚至可以达到 40% 以上,足以彰显公司的技术含量。

而随着美国机器人产业的爆发,这些公司也进入了质变的窗口期。" 以某电机公司为例,它今年总收入估计能达到二十多亿,而机器人相关新产品的收入有望达到两到三亿,所占比重已经达到 10% 左右,进入业绩加速增长的起点 "。

尾声

也许所有新兴产业投资,最终都难免会经历 "Gartner 曲线 " 中前期的产业阵痛和后期的超额衰减,但那些能够在共识形成前便洞察先机的人,往往不会错过创新所带来的巨大价值跃迁。

美国学者埃弗雷特 · 罗杰斯提出过一个经典的创新扩散理论,将所有的创新采用者分为了 5 类:创新者 ( 占比 2.5% ) —早期使用者 ( 占比 13.5% ) —早期大众 ( 占比 34% ) —晚期大众 ( 占比 34% ) ——落伍者 ( 占比 16% ) 。

所谓的 "0-1" 往往是创新者的筚路蓝缕、开天辟地,而 "1-10" 则是科技浪潮里的早期采用者比拼嗅觉与认知的分界线。如果说这些科技浪潮的捕手有什么共同点,那么对产业的好奇、对变化的痴迷就是第一性的动力。

在徐智翔的书架上,《英特尔传奇》与《特斯拉传》并列,书页间写满批注。他对科技股的理解,并不局限于财务模型的颗粒度,更重视识别技术本质价值的洞察和对抗市场共识的定力。

在产业升级这条不会动摇的时代道路上,科技投资的马拉松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刷新的起跑线。

[ 1 ] 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 2 ] 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 3 ]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

[ 4 ] 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 " 买者自负 " 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

[ 5 ] 本基金投资股指期货、资产支持证券、存托凭证等品种,将面临相关投资品种和业务的特有风险。

[ 6 ] 本基金将投资港股通标的股票,需承担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

[ 7 ] 以上内容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也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不预示基金未来具体投资操作,基金经理可在投资范围内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建议持有人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做出投资决策。

作者:张伟栋

编辑:张婕妤

责任编辑:张婕妤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能源 机器人 浪潮 人工智能 基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