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搞机 03-03
强兼相机,小米“磁吸相机模块”、真我“可更换镜头概念机”发布:外挂式相机的前世今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3 月 3 日,MWC 202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开幕。小米和真我都发布了新的 " 移动影像方案 ",它们的目标都是——让小相机原本安详的晚年戛然而止。

【小米模块光学系统】

  陈年的传感器大小对比图↑

小米的叫【小米模块光学系统】,它把相机的传感器和镜头,直接用磁吸外挂在手机背面。在手机圈简直就是梦幻规格:

光影猎人 X 传感器,【1 亿像素的 M4/3 画幅】,尺寸是 LYT-900 的 1.7 倍,宣称有 16 挡动态范围(LYT-900 是 14 挡)。默认四合一为 6144 × 4096,高像素模式是 12288 × 8192;

单位像素尺寸应该在 1.4 μ m 级别。而 LYT-900 是 1.6 μ m 5000 万像素的 1.02 型,GN2 是 1.4 μ m 5000 万像素的 1/1.12 型;

" 全非球玻璃镜组 ",F1.4 光圈,等效 35mm,最近对焦距离 30cm。有自动对焦,也有电子对焦环;

【磁吸热插拔】设计,用两个触点供电,用LaserLink 近光速激光传输,10Gbps 的传输速度,和 USB 3.2 Gen 2 一样;

直接调用系统相机 + 调用手机 ISP 和多帧合成算法,可以拍 RAW 照片,照片直接到系统相册;

整体重量 100 克左右,用的是 " 魔改 " 的小米 15。魔改机器为了放磁吸的磁铁,去掉了无线充(官方表示量产的话会加上无线充);

官方有放样张,小米 15 Ultra 还吹什么夜神,这才是夜神↓

【新方案的新问题】影视飓风已经发了测试视频。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小米模块光学系统 " 方案的缺点:

现版本【没有做光学防抖】。拍视频时,会 1.2 倍裁切做电子防抖;

现在只能拍 4K30fps 视频,果冻效应明显(可能是接口传输速度限制了?);

耗电较高,拖垮了手机续航(续航本来还不错的小米 15,高强度拍照也要一天 2、3 充了);

防抖和果冻问题,应该都容易解决。而耗电问题,或许可以做个类似 moto Z 的磁吸后盖,然后自带电池手柄?

真我【可更换镜头概念机】

真我的【可更换镜头概念机】(上图左),中置 1 英寸传感器,相机圈做了卡扣,通过中转的卡扣环,可接接上官方配的 2 颗镜头—— 73mm 的 F1.4 镜头,以及 234mm 的 F1.5 镜头。

Android Headline 的上手图↑

中转环↑可以增加法兰距,也能方便以后兼容不同卡口的镜头。

真我 " 可更换镜头概念机 " 真机图,有种主板插在显卡上的感觉↑。

  测试机可能是 " 魔改版 "OPPO Find X6 Pro。

四曲屏的骁龙 8 Gen 2,中间是 1.02 型的 IMX989,而超广角是 IMX890。这些都在暗示,它可能是和小米 12S Ultra 概念机一个时代的工程机。

真我的方案也有自己的烦恼:

这工程机【也没有光学防抖】,Android Headline 表示手持最高可用倍率是 30 倍左右;

脱离了镜头,工程机就只剩那颗 0.6 倍的超广角撑场了。遇到远一点的二维码,估计会很吃力。

如果像小米 12S Ultra 概念机那样额外保持一个 1.02 型的 IMX989 主摄,或者配个 3 倍的直立 JN5 长焦,那脱离外接镜头的生活可能会舒服很多。

而更理想的情况是,能有超薄的日用镜头,让它不接长枪大炮时,也能日常使用(手机上没空间容纳 " 要外接镜头才能工作的摸鱼传感器 ",你不拍照,有得是传感器拍照)。

真我的 " 可更换镜头概念机 ",看着没有 " 小米模块光学系统 " 炫酷,但如果论量产难度、成本和日常实用性,可能是真我这套更靠谱(主要是成本优势太明显了)。

" 外挂相机 " 的先烈们

小米、真我:只要不量产,我们就不会成为先烈。

马克思诚不欺我,潮流真的是个圈,历史真的是在螺旋上升。

早在 12 年前的 2013 年,索尼就开创了 " 镜头式相机 " 的门类↑,这个类别,有点名声的机器有 6 台:

2013 年发布的【索尼 DSC-QX10】和【DSC-QX100】;

2014 年发布的【索尼 DSC-QX30】和【索尼 ILCE-QX1】↑(看镜头就知道它强得多)。索尼 ILCE-QX1 就是 " 镜头式相机 " 的历史之巅,从 ILCE 的名字就知道它的身份,它是 E 卡口的 APS-C 画幅,可以换镜头,你敢信?

2015 年,还有【奥林巴斯 AIR A01】(M4/3 画幅);

2015 年,【OPPO O-Lens】↓(1600 万像素传感器配了 10 倍光变镜头);

 

这 6 台先烈,都是用 NFC/Wi-Fi 连接取景的。当年的最大问题,就是连接速度和响应速度

等它连上手机要等 10 几秒,在那个没有 WiFi 6/7 的年代,传 RAW 照片和视频那叫一个酸爽。

现在回头看,它们只是 " 把手机当成取景器 " 的相机,拍完的照片还要从相机上传到手机。使用体验,和把运动相机夹在手机上,然后特意用手机取景差不多。理论上,给镜头式相机配个运动相机的小屏幕,使用体验反而会好得多得多。

后来,又有 2 台先烈,它们才是小米这个 " 小米模块光学系统 " 的直系前辈。

2015 年,DxOMark 的【DXO ONE 外接相机】↑,它用的是索尼黑卡的 1 英寸 2020 万像素传感器,F1.8。它和上面的几台 " 镜头式相机 " 不太一样,它是接在 iPhone 的 Lightning 接口上的。

它还有 USB-C 的测试机,但后面项目扑街,这版本就没开卖了。

2016 年,有模块化手机历史之巅的【moto Z 哈苏的 10 倍变焦模块】↑,1/2.3 英寸 1200 万像素传感器,配了 25mm 到 250mm 的 10 倍真 · 光变镜头,F3.5-F6.5。我们当年也测试过↓

 

DXO ONE 算是从镜头式相机到相机模块的中间体(老鸭嘴兽了),它本身算一台相机,而 moto Z 哈苏才是 " 模块 "。

如果说镜头式相机是拿手机当取景配件,那小米的新方案是把相机传感器 / 镜头当手机配件,出发点和主次都是相反的。

而真我的 " 可更换镜头概念机 "(包括小米 12S Ultra 概念机)和小米新方案,核心分别 / 分歧是,相机传感器究竟用不用留在手机里面。

YY 部分

小米、真我这些 10 几年后的外挂相机模块,是" 相机的传感器 + 手机的算力 "的结合。

相机传感器和镜头、手机算法和 ISP 都表示:我这辈子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影视飓风视频截图↑

大家想一下,如果模块里改放全幅传感器(劳模 IMX410:你们想干什么,不要过来啊)。以后的演唱会,可能会有很多 " 没有机身的镜头 "。

全幅传感器和镜头,用上手机的单帧 / 多帧 HDR、自动超级夜景模式、LivePhoto,那成像效果不得原地飞升?

拍照界面还是手机那套简单易用的 UI,照片还是直接在手机相册里,不用导卡,直接套滤镜修图,直接上朋友圈。

而把多摄系统挤出来之后,手机可以留更多空间给电池、马达、扬声器。旗舰机本体的成本可以打下来,而需要影像的用户可以买自己需要的相机模块,岂不美哉?回归单摄指日可待!!

但说实话,小米和真我这两台概念机的最大问题,依然是要带额外的模块 / 镜头。

出门要多带一块东西,对于随身携带充电宝的 iPhone 用户可能只是条件反射,但很多用户是没有这个习惯的。

遇到想拍的东西,然后发现镜头没带,然后就被 " 最好的相机,永远是在你手边的那台 " 的老话打脸了。

这样的手机 / 相机,我们也不知道好不好用,但肯定很酷↑

你的下一台相机,何必是相机?

雷总:我的最后一次创业,把相机价格给你们打下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米 传感器 猎人 光圈 比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