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早就一直有相关的消息,但咱们什么都不能说。现在官宣了,狗哥也来聊聊这个模块光学系统到底怎么样,有没有前景。
它是什么?
准确的说这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 " 预研产物 ",可以理解为比概念机更加实在的一个东西。但并不是代表它以后量产的时候就是现在完完全全一样的东西。
它是由一块4/3 型(也有说 1.4 型)约一亿像素的 3:2 传感器加上 17mm F1.4(等效 35mm)镜头组,以及通信模块的摄像头组件。与此前类似形态的 QX 系列相机等不同,它必须搭配手机使用,本身并不是完整的相机。
很多朋友可能会问,那这是不是还不如之前的那些?当然不是。
它采用光通信的方式将 CMOS 传感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传输给手机,利用手机的强大算力和优秀算法,直接在手机中处理成片。用人话说就是你可以把它当成是手机内置的超大摄像头,用它就能带来原本手机无法达到的超高画质。
内置的光通信模块
它这块传感器是为移动影像开发的大型传感器,约为现在 1 型传感器(例如 LYT-900)的 1.7 倍,平常拍摄时为 4 合 1 的 6144*4096,约 2500 万像素,在高像素模式下能输出 12288*8912,约 1 亿像素。这个传感器大小很难直接塞到手机内部,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更好的为它适配更优质的镜头。
小米模块光学系统的镜组
传统双高斯镜组
可以看到由于没有做卡口系统(通俗的算法兰距为 2mm),再加上基于 CMOS 高度定制的光学特性,小米非常激进的上了6 片高阶非球面玻璃镜片,这个能非常好的修正相差,在如此小的体积下带来非常优秀的画质表现。可以看到这个 MTF 曲线非常夸张的好,就算实装下来有一点点折扣,那依旧是非常强大的表现。
再加上它可以直接利用机内的 ISP 进行画面处理,这真的做到了从头到尾的强。小米说能带来 16 挡动态范围,以及手机内全部的算法调教等。
它优势在哪?
它相比之前的其他类似产品,主要优势在于它使用了光通信模块,这使得它与手机几乎为一体,拍摄、预览等都几乎无延迟,相比 WiFi 等连接方式稳定性、使用体验都大幅提升。目前是通过磁吸的方式 + 触点供电与手机配合使用,这也使得其使用便捷性也非常高。出门只带一个小镜头的体积比另外带一台手机或是一个小固定镜头相机要小多了,也方便多了。毕竟这个直接拍摄以后就在手机相册中,无论是要继续处理图片视频还是直接发出,都与手机内置摄像头无异。
直接利用手机算法和强大的算力也是它的优势之一,能够享受到更高阶的后处理,对于不太后期的小伙伴会非常友好。
它目前有什么可能还需要解决的?
我们目前能想到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光学方面的,一个是连接性方面的,最后就是算法方面。
在光学方面上,目前根据我们分析,它应该是前置光圈整组对焦,这对于近摄可能会有较大的影响,在焦外美观程度上也还有优化空间。如果后期量产或是以后的产品能上浮动对焦应该会更好更实用。OIS 光学防抖也是可以考虑的一个内容,如果能在基本不增大体积的情况下做五轴防抖,也会更加实用。
连接性上,目前的触点通电会有氧化、接触不良等隐患,而无线充电则更加不稳定且发热,这里可能也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磁吸小镜头还算稳定,如果重量稍微增加,可能后续也要考虑更稳固的连接方式。
算法上,由于底与手机机内的传感器差异较大,应该需要独立的一套算法逻辑,以更好的利用这个大传感器的全部实力,并且风格上也许需要比手机更极致的 " 光学味 ",这个方面就需要大量的努力了,这也让我们对成本控制有所担忧。
它的未来如何?
我们目前比较期待的是这个能极大的解放手机产品本身的空间和重量:
试想一下,如果一台 ultra 级别的手机重量仅仅 160-170g,后面没有奥利奥突出,仅有 1-2 个小底常规摄像头来保证扫码等日常所需,需要拍照的时候装上模块后拥有超越所有手机的影像能力,这是多爽的一件事情!
不仅能给电池留更多空间,散热、信号通信等都可以做得更好,喜欢不同焦段或者根本不喜欢拍摄的消费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不同镜头或者干脆不买镜头!这也让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有更灵活的预算空间购买手机!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现在这个产品量产,你希望是什么样的形态呢?是否会考虑购买试试?狗哥和狗崽应该都会尝尝鲜,毕竟以小米的供应链水平,价格应该会很香吧!
- 合作请联系 -
186 0236 9521
- 热点:
- 相机镜头:
- 镜头:
- 手机:
- 户外:
- 巨巨说:
- 行摄:
- 直播: 永诺直播相机
- 稳定承托:
- 电影机:
- 无人机:盘点
- 音频:
- 灯光:
- 存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