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 " 六楼骑街 " 和绵延起伏的明长城遥相呼应;四合院中的榆林小曲与陕北民歌博物馆的现代传承交响共鸣;从 " 生命禁区 " 到 " 塞上绿洲 " 的华丽转身 …… 当全国秧歌展演的欢腾声仍在耳畔回响,榆林这座千年要塞又一次以文化之名惊艳世人。
3 月 3 日,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文化纪录片《文脉春秋》榆林篇,以镜头为笔、光影为墨,为全国观众徐徐展开一幅 " 驼城 " 榆林跨越几千年的壮美历史画卷。
" 九边重镇 " 的 " 硬核 " 底蕴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拥有着丰富历史遗迹和深厚文化底蕴,九曲黄河与万里长城在这里交汇,大漠风光与黄土风情在这里并存,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
▲石峁遗址(资料图)
《文脉春秋》榆林篇以 " 千年要塞 " 为主线,串联起榆林从石峁遗址到明长城、从军屯文化到商贸重镇的历史脉络。自战国秦长城到明代的 " 九边重镇 ",榆林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北大门,纪录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历史场景与现代景观交织,让 " 三山拱卫、两水绕城 " 的古城格局尽收眼底,也将城防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日出时统万城的断壁残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如果说军事是榆林的 " 骨 ",那么商贸与文化则是其 " 魂 "。节目特别呈现了镇北台下的款贡城——从北方牧民的牛、羊、骆驼,到南方商人的盐、茶、布匹、绸缎,见证着榆林作为商贸重镇的昔日辉煌。而老街银匠铺淬火的火星、以桃花水制作的榆林豆腐、" 南腔北调 " 的榆林小曲等,共同构成非遗活态化的现代注脚。
▲被绿色环绕的榆林镇北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节目尾声聚焦榆林的 " 绿色逆袭 "。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曾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几十年来,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榆林人,不断创造着防沙治沙的奇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模式,将毛乌素沙地变为绿洲,为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 400 公里作出了重要贡献。从陕北说书《刮大风》里讲述的风沙肆虐的过往,到如今榆溪河畔生态长廊的如画风光,既是生态奇迹,更是榆林人 " 敢教日月换新天 " 的精神写照。
" 央视《文脉春秋》榆林篇的播出,不仅是对榆林历史文化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对榆林文化软实力的一次重要宣传。"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央视平台,榆林的文脉赓续将被更多人知晓,进一步提升榆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发榆林市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榆林悠久灿烂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多方协作书写 " 驼城传记 "
《文脉春秋》榆林篇的拍摄,不仅是一次文化挖掘,更是一场多方协作的 " 攻坚战 "。从前期筹备到拍摄收官,市委、市政府会同扬榆协作工作组以高效的组织力和执行力,确保这部 " 驼城传记 " 的高质量呈现。
《文脉春秋》榆林篇栏目组于 2024 年 6 月走进榆林开展调研、采访、拍摄。对此,榆林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资料收集、专家咨询等 5 个专班,实行 " 当日事当日毕 " 的推进机制,并通过每日召开早晚碰头会,动态调整拍摄计划,及时协调解决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拍摄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文脉春秋》榆林篇摄制组在榆林老街采访拍摄。通讯员 刘东宁 摄
" 一砖一瓦皆历史,一字一句见匠心。" 为还原榆林文脉,扬榆协作工作组统筹协调,联合市委宣传部、市住建局、市文旅局等部门形成攻坚合力。在拍摄前期调阅了大量历史档案、地方志、碑刻等文献史料,累计搜集和整理 800GB 影像资料,为纪录片提供详实的史实支持。同时,纪录片中剖析六楼骑街的防御智慧、非遗传承人演示银器锻造技艺 …… 这些鲜活画面背后是多位学者专家的智力支持,工作组通过广泛走访 50 多位榆林历史学者、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收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增添了更多地方人文内涵和民俗风貌。
▲《文脉春秋》榆林篇摄制组在榆林老街采访拍摄。通讯员 刘东宁 摄
" 纪录片既是文化名片,更是发展请柬。" 榆林市政府副秘书长、扬榆协作工作组组长马俊表示,随着《文脉春秋》榆林篇的热播,工作组正着手深化 " 文化协作 2.0" 模式,在非遗活态化、游客互送等领域再谱新章,让这条横跨千里的扬榆协作之路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此外,在榆期间,栏目组还精心布局拍摄 20 多个点位,运用无人机航拍、夜景延拍、名家约拍、现场抓拍等方法,搭配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生动的文辞解说,力求从大的历史地理视角,充分展示榆林作为军事重镇、商贸中心和文化交流枢纽的重要地位。
古长城与新能源基地同框,四合院与生态公园并存 …… 印证了榆林古城 "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 的不懈探索。《文脉春秋》榆林篇的播出,不仅让榆林的历史文化 " 破圈 " 传播,更为其未来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 / 榆林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