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开学季,陕西各大高校也纷纷把战场开辟到了近来火得一塌糊涂的 AI 界。据公开报道:西安交大、西安电子科大、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财经大学、西京学院、欧亚学院 ...... 都已经接入了 DeepSeek,结合学校人工智能平台,号称将 " 为师生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 "、" 从科研助手到智能辅助教学,从跨学科资源整合到校园生活助手 "。
与此同时,也有人甩给 DeepSeek 一个 " 灵魂拷问 ":这么多 " 合作伙伴 " 里,你觉得哪些大学的性价比是最高的?
▲在被问到 " 性价比最高的大学 " 时
DeepSeek 提到了长安大学
DeepSeek 给出的答案中,前几名不出意料,清北、中科大、浙大等老牌名校名列其中,但是第五名却是一个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的名字:长安大学。它因为 " 交通和土木工程领域实力突出,行业认可度高 " 和 " 学费适中,毕业生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规划等领域就业前景好 " 的原因而得到了 DeepSeek 的 " 青眼 "。
这里我们不去追究 DeepSeek 的开发团队里是不是有长安大学的毕业生,至少它所罗列的长安大学的优势确实都是实打实的。至于性价比什么的," 清北华五人 " 这些不敢碰瓷,但就在西北这一亩三分地里,敢说能稳压长安大学的,还真不多。
事实上,长安大学在业界向来有 " 公路交通业黄埔军校 " 的响亮名号,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青藏公路 ...... 的施工现场,活跃着一茬又一茬的长大学子。然而,在百度的搜索框里输入 " 长安大学 " 四个字,出来的联想却都是 " 长安大学是一本吗 "、" 长安大学是 211 吗 "、" 长安大学是民办院校吗 "...... 让人无语凝噎。
" 长安 " 之名享誉世界,但当一所学校被冠以 " 长安 " 二字时,却似乎总让人感到一种浓郁的野鸡气息。
长安大学顶着 "211 工程 "、" 双一流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 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 丝绸之路大学联盟 " 的一系列光环,却总是被强行跟 " 二本 "、" 民办 " 相提并论,很大程度就是败在校名中的 " 长安 " 这俩字上。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图:网络)
长安大学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高校 " 合并潮 " 下的产物之一。2000 年 4 月 18 日,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和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三所学校合并组建成了长安大学。新学校以 " 长安 " 为名,一方面自然是为了表明学校的所在地,另一方面也有 " 承仰古都长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 " 的宣传因素在内。
然而," 长安 " 的名字单独拿出来的时候弥漫着让人不明觉厉的既视感,被用在学校的名字里,却一瞬间感觉逼格狂跌。
中国的高校,除了清华、复旦等极少数已经形成 " 品牌 " 的名校之外,绝大部分都是 " 区域 + 学科 + 大学 " 的 " 三段式 " 命名,讲究的就是一个简单粗暴,让人一看名字就知道这个学校在什么地方、优势学科有哪些,从而迅速建立起对其的初步印象与认知。然而,长安大学却偏偏在名字上把雷区踩了个震天响。
长安大学的前身之一公路交大,曾是全国范围内数一数二的公路、地质和建工强校,合并之前,录取分数线常年超过重本线六七十分。结果现在成了长安大学,带来的最直观的后果就是:很多人如果不去仔细查招生简章,可能就搞不清这学校到底是教啥的。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前身为公路交通大学
(图:网络)
" 长安 " 这个名字,大概只适合出现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样的古风圈子里,一旦沾上了 " 世俗 " 的气息,就往往会让人联想到 " 不正经 " 之类。长安大学不是唯一的反面教材,同病相怜的还有前身南京工学院的东南大学、前身华东水利学院的河海大学、前身中国纺织大学的东华大学、前身无锡轻工大学的江南大学等等,都是改名后知名度直线下滑。
而相比这些学校,长安大学还有身处相对落后、不受重视的西部地区这一层 debuff,让它更难在内卷激烈的高等教育界刷出存在感。2024 年国内软科大学排名中,长安大学已经跌到了第 92 名,别说跟 985、211 比,甚至已经被不少双非院校超越。教育部第四轮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里,长安大学的招牌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仅达到了 B+,没有 A 类学科。
对比一下长安大学的辉煌过往,只有一声叹息。
长安大学不像西安交大那样,刚成立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它的实力和口碑是在建校 70 多年的时间里一点一点慢慢积淀起来的。
建国初的大西北,放眼一片黄土和戈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的公路里程还不到 10 万公里。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西北地区面临着严重的运输事业落后和缺乏技术人员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长安大学的前身之一——西北交通学校于 1951 年在兰州市郊的一片荒滩上拔地而起。
▲上世纪 80 年代西安公路学院的校门
(图:长安大学官网)
第二年,西北交通学校东迁到了西安,校名先后改为 " 西安公路学校 " 和 " 西安汽车机械学校 "。又一年后,交通部计划在北京建设一所全国性的专门培养公路交通高级人才的 " 公路学院 ",并得到了中央高层的支持。
然而这一计划在纸面上停留了四年多,始终没能转入实际操作阶段。教育部和交通部一直在就 " 是否应单独设立北京公路学院 " 这一问题互相扯皮,互不相让。1957 年,曾担任西安公路学校第二校长、时为北京公路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的钱维人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西安汽车机械学校在公路交通领域具备优良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可以改组成本科高校。次年,国家将北京公路学院筹备委员会的教师和设备调往西安,全亚洲第一所专门培养公路交通专业人才的 " 西安公路学院 " 就这样闪亮登场了。
随后,国家从交通部到各大地方高校的公路交通领域的资源都开始向西安公路学院倾斜,在首任校长、革命家程飞白(样板戏《沙家浜》中 " 程书记 " 的原型)的感召下,周楫、何福照、彭树德、梁锡伯、孙怀慈、周允、关世俊、杨大慰、倪寿章、王福田、郭可察和薛熔 12 位公路桥梁、材料、工程、汽车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从西北工学院、浙江大学、西南联大等全国各地高校赶来,在西安公路学院齐聚一堂。这 12 位专家均为教授职称,其中有 4 人曾担任过总工程师,因此被称为 " 四大总八大教授 ",他们成为了西安公路学院的第一代中坚教师团队。
▲西安公路学院首任校长程飞白(图:网络)
另一方面,为了快速助推学校建设,教育部和交通部还向世界银行为西安公路学院申请了专项贷款,并于 1985 年拿到了总额达 2800 余万元的资金,用于修建筑路机械、公路、汽车和计算机四个中心实验室,比西安交大这样的高校顶流的同期总投资还多近 500 万元。
那个年代,西安公路学院就是西北甚至是西部教育界的当红炸子鸡。从建校开始,三十余年间培养出了近万名毕业生,他们在这段时间内帮助中国新增了 76 万公里的公路里程。
时代车轮最残酷的一点就在于:它在碾过你之前,不会跟任何人打招呼,也绝不会有任何的手下留情。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东部地区成了新的基建基地,国家在其地区开发上采取 " 梯形布局,逐步开发,先富带动后富 " 的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原本投入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直接被东部划走了一大半,直接导致了各行各业的高级人才纷纷开始一路向东、一路向南,其中绝大多数都拥有高学历和高职称。
▲改革开放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推动极大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深圳(图:网络)
这样一来,包括西安公路学院在内的很多西部高校,尤其是核心专业几乎全部和基建挂钩的高校瞬间陷入了尴尬:因为没有钱,所以留不住人;而留不住人,就更难赚钱。这是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东西化差异发展,是改名之外,对长安大学的又一记重锤。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传统工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1998 年,中国工学招生占本科招生总数的比例尚有 41%,到了 2022 年,已经下跌了 7 个百分点,堪堪超过本科招生数的 1/3。具体到工学的招生总数,多数人也都更倾向于选择信息、计算机等新兴的高科技向专业,建筑、机械、冶金、电气等与制造业相关的传统工科专业的地位正不断下滑,很多专业甚至招不满学生。
人们对传统工科越发不感冒的现状又带来了另一个死结:薪资差距。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间,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发展进入快车道,相关从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也随之一路飙升,最高甚至达到了 2 万元,是传统制造业劳动报酬的近 3 倍。而在信息化已成为常态的现在,规模以上企业的就业人员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平均年薪为 22.3 万元,建筑业和制造业的这一数据仅有 7.5 万元和 9.3 万元。
就这样,传统工科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就被贴上了 " 钱少事多离家远 "、" 位低权轻责任重 " 的标签,没人愿意学,学了的也大都会在经历数年社会的毒打之后转行,要么深造,要么直接投入信息技术这类 " 新工科 " 的怀抱。
▲青藏铁路的建设有长安大学道路桥梁
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校友参与其中(图:网络)
1995 年,西安公路学院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2000 年又与西安工程学院和西北建筑工程学院 " 合体 " 为更加 " 高大上 " 的长安大学。但传统工科全方位的寒冬,不是靠几家老牌工科院校抱团取暖就能迅速回春的。长安大学不仅无力改变传统工科落寞的现状,甚至连自己的家底都随着改名被改没了。
当然,虽然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但国内的基建事业仍然需要人才,因此传统工科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只不过,对于长安大学为代表的传统工科院校,也必须谋求在新赛道上的突破。
事实上,长安大学也早就开始了自救。2017 年,长安大学的重点建设方向就已经转向了 " 新工科 ",一边继续加强机械、航天、矿业、交通运输等已有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和改造,一边把新工科融入教育教学理念中,从而实现软硬件的全方位更新换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证实了建筑、公路、水利这些传统工科和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并不矛盾,完全可以互惠互利、相辅相成。
从 "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 到 " 道路交通运输专业新工科建设 ",长安大学截至目前已获批国家级 " 四新 " 项目 17 项,其中 "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13 项,还有省级 " 四新 " 项目 18 项,在实现新突破这一方面,长安大学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并且可以肯定的是:这还不是探索的终点。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长安大学并不显山露水,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实力,或者说,只看干巴巴的数据和排行榜,你无法体会到它的真实水准。但是所有你踏过的桥、走过的路、穿过的隧道,乃至遍布全国的公路交通网络,都是它实力始终在线的最好证明。
想要真正读懂长安大学的内涵,需要静下心来花点时间——从这点来说,DeepSeek 确实比很多人都有眼光。
来源 / 今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