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网 03-05
技嘉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显卡评测:机甲战士抵达主流战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在 CES 2025 上,英伟达宣布为游戏玩家、创作者和开发者推出全新 Blackwell 系列 GPU。技嘉随即带来了新一代 GeForce RTX 50 系列显卡,包括了 RTX 5090 D、RTX 5080、RTX 5070 Ti 和 RTX 5070 等产品,涵盖 AORUS XTREME 和 MASTER、GIGABYTE AERO、GAMING、EAGLE 和 WINDFORCE 等系列,另有白色及符合 SFF-Ready Enthusiast GeForce 显卡的型号,可满足广泛的玩家需求。

技嘉为新一代产品设计了针对性的散热系统,可大幅提升高负载需求的游戏表现。以 "Evolution of Ten" 为设计概念,新显卡提升了高达 10% 的散热效率,并减少 10% 的整体体积,提供了高游戏性能及更轻松上手的 PC 组装体验。其中 GAMING 系列针对追求流畅游戏体验的玩家设计,提供稳定且强大的性能表现。

RTX 5070 在型号上替代的是 RTX 4070,规格也比较接近,但是考虑到架构的提升,可以预计与 RTX 4070 SUPER 的性能较为接近。

GeForce RTX 5070 搭载的是 GB205 芯片,这也是首次有 x05 的芯片出现。相比于 GB203 小很多,所以 RTX 5070 Ti 和 RTX 5070 之间会存在了较大的性能差距。如果与 RTX 4070、RTX 4070 SUPER 和 RTX 4070 Ti 所使用的 AD104 相比,会发现 GB205 面积也是更小一些,从 294.5mm ² 减至 263mm ²,晶体管数量也更少,从 358 亿个减至 311 亿个,同时晶体管密度也降低了,从 121.6MTr/mm ² 略微降到 118.3MTr/mm ²。

完整的 GB205 GPU 包括 5 个 GPC、25 个 TPC、50 个 SM、以及 6 个 32 位内存控制器,共有 6400 个 CUDA 核心、50 个第四代 RT Core 和 200 个第五代 Tensor Core、200 个纹理单元、以及 80 个光栅单元。如果与 AD104 做比较,会发现 GB205 的结构上稍微有些不同:同样是 5 个 GPC,不过 GB205 的 TPC 和 SM 数量有所减少,TPC 和 SM 换成了 5 个和 10 个(AD104 为 6 个和 12 个),分别减少了 1 个和 2 个;显存位宽都是 192-bit,但是 GB205 支持新一代的 GDDR7,带宽有不小的增长;另外还新增了 AI Management Processor。总的来看,英伟达降低了 GB205 的核心配置,这应该是为了更精确地定位产品,同时更好地控制成本。

GeForce RTX 5070 并没有启用全部核心计算单元不同,做了部分屏蔽,开启了 96% 的核心。相比上一代 RTX 4070,RTX 5070 的 CUDA 核心增加了 256 个,增幅约为 4.3%;基础频率和加速频率分别为 2325MHz 和 2512MHz,基础频率比 RTX 4070 提高了 405MHz,加速频率比 RTX 4070 提高了 37MHz;显存容量和 RTX 4070 一样是 12GB,不过换成 GDDR7 后,显存速率将从 21Gbps 提升至 28Gbps,RTX 5070 对应的显存带宽提升至 672GB/s;整卡功耗也有小幅度提升,从 RTX 4070 的 200W 增至 250W,也比 RTX 4070 SUPER 的 220W 要更高。

Ada Lovelace 和之前的 GPU 架构上,在 H.264 和 H.265 视频中提供了对 4:2:0 色度采样的支持,Blackwell 架构则增加了编码和解码 4:2:2 色度采样视频的能力,这将节省 CPU 的负担,加快创作速度。RTX 5070 配有 1 个 NVENC(第 9 代)与 1 个 NVDEC(第 6 代),比起 RTX 5070 Ti 各少了 1 个,与 RTX 4070 的 1 个 NVENC(第 8 代)和 1 个 NVDEC(第 5 代)配置数量是一样的,但是做了升级,不过比起 RTX 4070 SUPER 和 RTX 4070 Ti 少了 1 个 NVENC。

这次英伟达调低了 RTX 5070 发售时的起售价格,从 RTX 4070 SUPER 和 RTX 4070 的 4899/4799 元降至 4599 元。

技嘉的 GAMING 系列针对追求流畅游戏体验的玩家设计,提供稳定且强大的性能表现。作为技嘉新一代主流装备,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将通过超越单纯的外观和功能,对未来主义技术进行了深刻的诠释。

规格

技嘉的 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是一张出厂 OC 设置的显卡,基础频率与公版一致,都是 2325 MHz,Boost 频率提高至 2625 MHz,比公版高出了 113 MHz。整卡功耗的上限默认状态下为 250W,可解锁提升至 300W。

介绍

技嘉在 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的外包装上基本延续了之前 RTX 40 系列产品的风格,不过正面更加突出了围绕字母 "G" 的机械化图案设计,表明其属于 GAMING 系列。左下方标示了产品采用了 WINDFORCE 风之力散热系统、属于 OC 版本、提供四年质保;右下方则标明了产品搭载的 GPU 为 GeForce RTX 5070;左上方则是技嘉的 logo。翻到外包装背面,带有显卡的整体外观,以及主要设计特点的相关介绍,另外还有简单的功能和技术特性的一些说明,让消费者对这款产品有基本的了解。

除了显卡本体外,技嘉还附送了 12V-2 × 6 转接线、显卡支架、灯光同步连接线和说明书等。

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在外观设计上,从机甲战士中汲取概念,将未来主义装甲与机械美学相结合,突显了产品具有卓越的保护设计和强大的耐用性。就像盔甲那样,显卡外部采用了多层结构,并结合了不同的表面材料饰面。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表面覆盖了细致的纹理,通过每一个细节都突出了坚固的形象,并展示了技嘉的美学设计理念。

显卡采用了三个仿生设计风扇,扇叶的灵感来源于鹰的翅膀空气动力学,一侧带有锯齿状的凸起,内圈则有三圈凸起的纹路,能有效降低了风阻和噪音。同时采用了逆时针旋转,减少了互相之间的气流干扰。风扇还加入了 RGB 幻彩光轮,用户可以选择灯光效果或与 GCC 中的其他设备同步。结合背面的格栅与延长的散热鳍片,可以让风流更好地穿过显卡,进一步增强了散热性能。

技嘉在显卡侧面加入了动力装甲设计,带有滑动侧板,从而让用户自定义以匹配自身独特的风格。同时显卡也提供双 BIOS 模式(性能 / 静音),两者的区别在于针对风扇的转速调度,功耗和频率上限设置不会受到影响。技嘉还进行了加固设计,带有弯曲边缘的金属背板固定在 I/O 支架上,提供了更强的结构完整性。

视频输出接口方面,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配备了三个 DisplayPort 2.1b 和一个 HDMI 2.1b 接口。其中 DisplayPort 2.1b 支持 UHBR 20,提供了最大 80Gbps 的带宽,可带来最高 16K(15360 x 8460)@60Hz(需要 DSC)、8K(7680 x 4320)@120Hz(需要 DSC)、4K(3940 x 2160)@ 240Hz 的输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最高链路速率需要 DP80LL 认证的电缆。

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显卡的实测重量为 1304g,在三风扇散热的产品里并不算特别显重。显卡整体尺寸为 327 x 132 x 56 mm,厚度大概在 2.5 槽,属于三风扇中高端显卡里的正常尺寸,玩家选购机箱的时候在兼容性方面需要适当地留意一下。

技嘉还提供了可调式显卡支架,让显卡得到牢固支撑并防止下垂。不过由于该型号并不算重,用户不一定需要用到。

拆解

拆开后可以看到 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显卡的 PCB 设计,采用的是 9+3 相供电配置,所用的 MOSFET 来自于 MPS 的 MP87993,而电源管理芯片也是出自 MPS,型号为 MP29816-A,另外还有 uPI uS5650Q 用于电源监控,这些元器件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

显卡拆解后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搭载的 GB205-300-A1 核心,旁边则是 6 颗三星的 GDDR7 芯片,每颗容量为 2GB,位宽为 32-bit,组成 192-bit/16GB 的规格。虽然 RTX 5070 的显存容量和位宽与 RTX 4070 一样,但是速率提升至 28Gbps,比起后者的 21Gbps 要高出不少,所以对应的带宽也从 504GB/s 大幅增至 672GB/s。

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采用的风之力散热系统结合了服务器级导热凝胶,仿生风扇搭配正逆转功能、复合式热管设计、大尺寸铜板、风扇启停功能以及进气格栅等多项技术,为显卡散热提供了良好保障。通过大尺寸铜板与 GPU 直触,再加上复合式热管,可快速将 GPU 芯片和显存的热量传递到散热鳍片。技嘉没有提供热管的规格和数量,拆开后数了一下,应该是有 7 根热管。

测试平台与说明

参加测试的显卡除了技嘉的 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还有作为对比的 GeForce RTX 4070、RTX 4070 SUPER、RTX 4070 Ti、以及 AMD 的 Radeon RX 7900 GRE。测试兼顾 2K 和 4K 分辨率,包括传统光栅游戏以及光追游戏,DLSS 测试部分加入了最新的 DLSS 4。在这次测试中,我们选择了性能 BIOS,以便更好地反映技嘉新显卡的实力。

这次的测试平台采用了 AMD Ryzen 7 9800X3D、技嘉 X870E AORUS MASTER 超级雕主板和芝奇 Trident Z5 RGB 32GB 双通道 DDR5-6000 内存的组合,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确保测试时的瓶颈是在这次的主角也就是显卡之上。

理论性能测试

首先是纯理论跑分,会以 3D Mark 作为显卡基准性能测试,测试项目包括 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Time Spy、Time Spy Extreme、Steel Nomad、Port Royal、以及 Speed Way 八个项目。其中 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 三个项目分别测试的是显卡在 DX11 游戏中的 1080P 分辨率、2K 分辨率和 4K 分辨率下的性能指数,Time Spy、Time Spy Extreme 两个项目则是显卡在 DX12 游戏中的 2K 分辨率和 4K 分辨率下的性能指数,Port Royal 是测试的显卡实时光线追踪的性能指数。另外还有去年推出的 Steel Nomad,这是原有的 Time Spy 基准测试的继承者,属于新的非光追显卡基准性能测试工具。

具体成绩见下表,表中所列成绩均为 3D Mark 显卡单项的得分。

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在定位上,就是替换掉上一代产品线里的 RTX 4070 和 RTX 4070 SUPER,测试里都占有优势,对比 RTX 4070 平均领先 30% 以上,而比起 RTX 4070 SUPER 也有 10% 以上。不过个别项目里,比规格更强的 RTX 4070 Ti 稍微落后一点。如果对比 AMD Radeon RX 7900 GRE,传统性能测试中旗鼓相当,到了光追测试显然具有明显优势。

游戏性能测试

2K 分辨率

按照英伟达的安排,整个 RTX 5070 系列更多地是面向 2K 分辨率游戏。从测试结果来看,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在 2K 光栅游戏下基本能很好地应付,总体表现与 RTX 4070 Ti 差不多,明显比 RTX 4070 和 RTX 4070 SUPER 要更好一些,领先幅度与理论性能测试的情况差不多。

换到 2K 光追游戏,在更高的负载下,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相比 RTX 4070 Ti 会落后一点,与 RTX 4070 和 RTX 4070 SUPER 的差距也明显减小。虽然还是比 RTX 4070 还是要强出一些,差距保持在 15% 以上,但是个别游戏里可能比 RTX 4070 SUPER 还稍微差一些。

4K 分辨率

随着 4K 高刷显示器的普及,不少玩家也开始尝试使用 70 级别的显卡玩 4K 游戏。不过 4K 光追游戏在原生画面下,没有 DLSS 的加持,明显更强的 RTX 5070 Ti 都不足以应付,更别说 RTX 5070。即便忽略性能,仅 12GB 的显存也是很难招架的。所以在原生分辨率测试中,只展示了 4K 光栅游戏。

在 4K 光栅游戏里,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的表现反倒是有点出乎意料,大概是得益于 GDDR7 带来的更高显存带宽,在 RTX 4070 Ti 面前也占到了便宜,与 RTX 4070 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接近于 35%,与 RTX 4070 SUPER 性能差别倒是在预料范围之内。

DLSS 4 性能测试

在 DLSS 4 测试项目中,我们选择了 3 款游戏,包括《赛博朋克 2077》、《星球大战:亡命之徒》和《心灵杀手 2》。如果有留意前面的 GeForce RTX 50 系列显卡评测,就知道 DLSS 4 多帧生成技术的威力,另外还有全新 Transformer 模型给画面带来的提升。

考虑到多帧生成技术带来的巨大收益,即便 4K 分辨率对 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造成了很大的性能压力,但是仍然留有尝试的机会。可以看到启用 DLSS 4 的 3x 帧生成后,帧率已经足够好,同时也能控制在 50ms 左右。不过我们还是建议玩家在画面质量设置时不要太贪心,毕竟输入延迟也很重要,会影响实际游戏体验,毕竟现阶段全景光线追踪对显卡来说实在有点超纲。

AI 与生产力测试

在 UL Procyon FLUX.1 ( FP4 ) AI 生图测试里,新一代基于 Blackwell 架构的 GeForce RTX 50 系列显卡明显会更强,即便规格比起前面已上市的几款产品降低了,但是 RTX 5070 仍然延续了这点优势,所用时间仅为 RTX 4070 Ti 的三分之一。到了 LLM 的相关测试,RTX 5070 在 GDDR7 的加持下,也比 RTX 4070 Ti 平均要快上 10%,换用更好的显存在某些时候还是很有作用的。

V-Ray 6 Benchmark 的 RTX 项目也很好地展现新一代架构里 RT Cores 的威力,RTX 5070 领先 RTX 4070 Ti 的幅度达到了约 15%,比 RTX 4070 更是高出 30%。不过换到 Blender Benchmark 情况就有些不同了,RTX 5070 与 RTX 4070 Ti 各有胜负。对于那些在意生产力的用户,购买新一代 RTX 显卡算是优先选项。

我们通过手中的 PCAT 套件,分别精确地测量显卡 PCIe、外接电源接口瓦特数,显卡最大功耗在 3DMark Speed Way 压力测试中获得,待机功耗则是在进入系统后记录 1 分钟取平均值。

统计功耗测试的结果算出,这张 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显卡的整卡平均待机功耗约为 15W,满载平均功耗在 262W 左右,峰值功耗达到了 286.271W。对于玩家来说,选择额定功率 650W 的电源是可以的,想稳妥一些就搭配 750W 型号。

我们的 GPU 散热测试均在裸机状态(如果安装在机箱内,GPU 温度会高出 5 ℃左右)下进行测试,测试环境温度约为 26 ℃。待机温度是开机以后记录 5 分钟,满载温度则是完成 3DMark Speed Way 压力测试后记录下,数据通过 GPU-Z 的 Log to File 功能记录,以下为温度测试曲线。

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支持风扇待机停转,所以待机温度都是被动散热下的温度,会缓慢上升,从开始的 29.3 ℃上升到最后的 33.1 ℃,最高时为 33.2 ℃。满载时,最高温度为 64.0 ℃,表现不错。

在 GPU-Z 的 Log to File 中我们同时记录下了显卡转速情况。由于这次的 RTX 5070 显卡风扇引入了独立控制,我们只标出转速较高的一个,为 1668 RPM。接着我们把显卡放进了环境噪音小于 10 dB ( A ) 的消音实验室,把其风扇还原同样转速,然后在 30CM 的距离上测试其噪音水平,由于显卡在待机时风扇是停转的,所以就不用测试了。

在消音房里,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显卡所测得的噪音值为 38.4 dBA,属于比较安静。

新一代基于 Blackwell 架构的 GeForce RTX 5070,在 2K 分辨率下基本承接了 RTX 4070 Ti 的表现,如果与名义上的前代产品 RTX 4070 相比,显然会更好,能有超过 25% 的平均游戏性能提升,幅度还是可以的,只是比起去年的 RTX 4070 SUPER,提升相对有限。由于支持 DLSS 4 技术,新特性让玩家在帧数和画质之间有了更多的性能选择余地,这是 RTX 5070 吸引力比较大的一个地方。

GeForce RTX 5070 GAMING OC 12G 风魔是一张设计上非常 " 标准 " 的显卡,常规的三风扇身段,低调的硬朗风格,少量的灯效点缀,面向有一定性能需求的主流玩家。虽然是 OC 版本,但是官方定价仍然保持在 4599 元。值得称赞的是噪音控制,如果玩家希望夜深人静时有一个相对安静的使用环境,那么这款显卡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超能网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浏览热门硬件评测

随时查看最新天梯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技嘉 英伟达 芯片 gpu 第五代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